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单元练测2(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单元练测2(人教版选修《中国
文化经典研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接受
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恶:厌恶
C.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溢:洋溢
D.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是:这样
解析:C项,溢:流露。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散
..天下之子女
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
B.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
C.名.之为独夫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给……起名,称作
D.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
暴:动词活用为形容词,残暴
解析:D项,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暴君。
答案:D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③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④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⑤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⑦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⑧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
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
解析:在所有分组中,A项正确,①③⑤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顺承;⑥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补充音节;⑦连词,表修饰;⑧与“已”连用,表限制语气。
答案:A
4.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①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②此我产业之花息也③是以其未得之
也④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解析:②④都是判断句。
①介宾短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
答案:A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者,为此无他。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
..
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
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此我产业之花息
..
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_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
,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
..
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
于小儒乎?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
..者经营:筹办,谋划
B.此我产业之花息
..也花息:利息,利润
C.视之如寇雠
..,名之为独夫寇雠:强盗,仇敌
D.非导源
..于小儒乎导源:引导出来
解析:D项,“导源”的意思是“出自、来自”“从……开始”。
答案:D
6.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②今也以.
君为主,天下为客 B.⎩⎪⎨⎪⎧ ①后之为人君者.不然②古者.
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 ①以博我一人之.产业②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
窥伺者 D.⎩⎪⎨⎪⎧
①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②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解析:A 项,“以”,都是介词,把。
B 项,“者”,①代词,……的人;②用在表时间的词语后,补充音节。
C 项,“之”,①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项,“为”,①动词,是;②介词,替。
答案:A
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黄宗羲得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观点的依据一项是( )
①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②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③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④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⑤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⑥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解析:②是对刘邦无耻言行的批评,不能视为依据。
⑥是假设没有君主的情况,也不能成为依据。
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C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后世的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结果使得天下因为君主的原因出现了种种不安宁的情况。
B.后世的君主在争夺天下时,“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丝毫不感到内疚,反而用“创业”来掩饰。
C.黄宗羲拨开了笼罩在帝王头上的光环,指出了后世君主的贪婪和罪恶,直斥“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作者把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帝王,还指向那些墨守忠君腐朽观念的浅陋的小儒们,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解析:D项,作者只是批判浅陋无知的“小儒”,并不是对整个儒家思想的否定。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所给的三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
第(1)句重点是“溢”与“辞”;第(2)、(3)句重点是反问句式“岂……乎”与“独……乎”。
答案:(1)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露于言辞之间了。
(2)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
(3)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当中,单单偏爱君主那一人一家吗?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黄宗羲与黄百家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来到位于余姚城东南10公里的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专程寻访、瞻仰、拜谒黄宗羲的墓地和故居。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晚年号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这位博学的大儒,不仅是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而且是杰出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着耀眼的成就。
③沿着山间小路一直往上,不久就看到一座用石块垒起来的小拱桥,桥面铺着细碎的鹅卵石,几丛杂草从卵石的缝隙中探出头来。
桥下溪流潺潺,溪水十分清澈。
走到这里,让人扫却一切烦扰,心境变得格外宁静。
再走几步,是一座小凉亭,亭中是四面刻字的《梨洲先生神道碑》。
从亭中望去,黄宗羲的墓近在眼前。
这里三面环山,青山绿水围着这块静地,墓前还有三方小池,池内的荷叶已是“留得残荷听雨声”。
在墓前,我们向这位文理兼通的大家深鞠一躬,点燃一瓣心香。
墓前的望柱有一副对联:“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
这是黄宗羲一生人品和成就的自评。
在人品上,黄宗羲自比严子陵;在成就上,则自比虞喜。
黄宗羲的友人姜希辙称赞他:“余友黄梨洲先生,所谓通天地人之儒也。
”
黄宗羲墓易找,寻访他的故居却费了一番周折。
向村民打听,才找到了位于梨洲街道黄箭山村的一座老屋。
这座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老屋,由于风雨的侵蚀,已经有些破败,厢房的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但一窗一木都渗透着历史的厚重。
离老屋不远是一座小石桥,在几株
树藤的映衬下颇有几分野趣,这正是黄宗羲的著述中提到的家乡小桥——黄家竹桥。
这黄氏一门,出了黄宗羲、黄百家父子两位天文学家。
⑤黄宗羲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经世致用”。
兵、农、天时、地理和物理等都属于“经世致用”的学问,年轻时的黄宗羲花了十年时间钻研科学,到了“痴绝”的地步。
他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国家取士制度表达自己的观点:“绝学者,如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之类是也。
郡县上之于朝,政府考其果有发明,使之待诏,否则罢归。
”在明清时代,学子们读八股考科举,死气沉沉,万马齐喑,而且科学技术被当作“奇技淫巧”,不屑一顾,更有甚者加以冷嘲热讽。
黄宗羲希望有人学科学知识,并实用于国民生计,希望朝廷重视提拔这些有“绝学”的人才。
黄宗羲一生于学问用力甚勤,著述极丰富。
编选者不计,仅著述就有100多种、300多卷,字数在300万字以上,涉猎哲学、经学、史学、文字学、天文学、物理学、历法、数学、文学及艺术众多学科。
黄宗羲的科学著作,据统计共22种,其中历学11种,地理学5种,算学5种,乐律学1种。
可惜的是,这些著作大多已经佚失。
黄宗羲不仅通贯古今中西的天文历算,而且将之广泛应用于其经史之学的考辩中,可谓是清朝天文历史年代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谓天文历史年代学,是指用天文历法推算与古籍天象记载相对照推证古史年代的科学。
黄宗羲对武王伐纣年代、春秋日食记录、孔子生卒年月等的考辩论,用的就是天文历史年代学的方法。
武王伐纣年代的考辩是中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的一件大事,对于廓清中国上古史特别是商周年代学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因为作为商周交界点的武王伐纣年代若不能精确确定,则所谓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终归是虚无缥缈的空说。
黄百家是黄宗羲的季子,是个奇才,他的学问跟他的名字一样,百家皆通。
其学术活动是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天文、数学等方面成就极高。
他是中国介绍哥白尼日心说的第一人。
在《天旋篇》中,黄百家不但叙述了西方宇宙论发展史,而且完整地介绍了哥白尼日心地动说的核心内容,这是该学说在中国见诸文字最早的。
虽然黄百家最终对哥白尼的学说产生了疑问,但他对哥白尼学说的介绍,无疑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项伟业。
(摘编自2010.10.8《东南商报》,作者:张落雁,周东旭;有删改)
10.下列对通讯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宗羲的墓地和故居在距离余姚城东南10公里的化安山下。
“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暮春时节,“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拜谒。
B.黄宗羲是通“天地人的大儒”。
他在人品上自比严子陵,在成就上自比虞喜。
他是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成就辉煌。
C.黄宗羲用天文历史年代学的方法对武王伐纣的年代进行考辩,目的是要确定商周交界点的精确时间,这项工作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D.黄百家是黄宗羲的小儿子,是个奇才,学问如其名:百家皆通。
他和父亲黄宗羲一样博学多才,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杰出的科学家。
E.黄百家虽然对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有所怀疑,但还是在中国最早完整地介绍了该学说的核心内容,完成了这项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伟业。
解析:A项“暮春时节”改为夏末或初秋时节。
荷花在夏季开放,“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夏末秋初的景象。
D项“黄百家是伟大的思想家”不合文意。
黄百家的学术成就主要在自然科学上,“百家皆通”是夸张的说法。
E项黄百家对哥白尼学说有所怀疑,是在介绍了他的学说之后。
该项把时间关系说颠倒了。
答案:BC
11.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来到黄宗羲墓地,“让人扫却一切烦扰,心境变得格外宁静”。
请简要说明作者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黄宗羲的墓地远离尘世的纷扰,自然环境优美而宁静;
②墓地使人联想到黄宗羲淡泊宁静、刻苦治学的情景,心境也随之变得纯净;③青山埋忠骨,置身于此,人们排除了一切世俗杂念,静静地凭吊伟人。
12.阅读第⑤自然段,回答问题。
(1)黄宗羲把历算、乐律、测望等称为“绝学”,根据他的说法,请简要概括“绝学”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绝学具有民族特色,独特而绝妙,对社会很有用处;②绝学不易被人掌握,也不被人重视,面临失传的危险。
(2)黄宗羲对国家取士制度有何看法?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主张郡县向国家推荐确有发明创造的人才,经考核后量才录用;②他认为读八股考科举,死气沉沉,不利于国家培养人才;
③他希望人们学习科学知识,并实用于国民生计,希望朝廷重视提拔“绝学”人才。
13.根据你的理解,请推断黄宗羲给小儿子起名为“黄百家”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希望儿子全面学习,不要偏科,成为一个“百家皆通”的人才;②他希望儿子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吸取“百家”精华,不断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