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本课中的重要字词;
2、理解“木叶”的意蕴,明确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
3、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字词练习来熟悉并积累重要字词;
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木叶”与“树叶”“落叶”的内涵,明确“木叶”的意蕴;
3、回顾先前的知识,交流小结中国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明确“木叶”的意蕴。

难点:如何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三、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活动】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积累重要字词
袅袅.(ni ǎo) 冉冉.(r ǎnr ǎn )皎皎.. (ji ǎoji ǎo) 灼灼..(zhu ó) 亭皋.(g āo) 寒砧.
(zh ēn) 涔.(c én)阳 万能锭.(d ìng) 言筌.(qu án) 窸窣..(x ī s ū) 迢.(ti áo)远
【配套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戍.(sh ù) 橘.颂(j ú) 招徕.(l ái ) 萧萧..落木(s ù)
B.涔.阳(c én ) 无妨.(f ǎn ɡ) 陇.首(l ǒn ɡ) 得鱼忘筌.
(qu án ) C.寒砧.(zh ēn ) 桅.杆(w éi ) 漂泊.(p ō) 秋风袅.袅.
(ni ǎo ) D.疏.朗(sh ū) 窸窣(x ī) 迢.远(ti áo ) 灼灼..其华(zhu ó)
答案:D (A 项中“萧”读“xi āo ”;B 项中“妨”读“f án ɡ”;C 项中“泊”读“b ó”)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洗练 钟爱 必需 相去无几
B.留传 疏朗 精采 得意忘形
C.岑阳 概念 究竞 翩翩起舞
D.干躁 察觉 捣衣 一言难尽
答案:A (B 项“精采—精彩” C 项“岑阳—涔阳”“究竞—究竟”;D 项“干躁—干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
B.启发钟爱奥妙
C.启发喜爱奥秘
D.启示喜爱奥妙
答案:B 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

“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4.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B.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
.......,不能打动读者。

其中
..
C.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D.“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答案:B 解析:B项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指外表华美,里头一团糟,而句中说“言之有物”,所以无所谓“败絮其中”。

学习目标二:整体感知,把握各部分内容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与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一是《咬文嚼字》中“烟”的举例;一是有关“雨”的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一蓑烟雨任平生”“秋风秋雨愁煞人”“渭城朝雨浥轻尘”“空山新雨后”“天街小雨润如酥”显然,它们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中的意义是不同的。

诗歌的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有人说过: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和想象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为什么普通的字词一入诗,它们就有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感情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说“木叶”》,通过这篇文章也许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学生活动】浏览全文,快速梳理文章思路,用自己的话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且关键在一个“木”字。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第二部分(4-6):“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木”被钟爱的两个原因。


第三部分(7)小结。

【方法指导】
重点分析
学习目标三、研读课文,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以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到“木”的艺术特征
1:“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明确:从概念上讲,“木”就是就是“树”,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树叶”,“树”“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称为“叶”。

“木叶”中的“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木”和“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以上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明确:萧瑟、凄凉。

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木”从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2、“木”在形象上有什么艺术特征?
明确: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如我们所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于是“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空阔。

“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小结归纳】:“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四: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教学活动】学生回顾先前的知识,交流小结,教师概括补充。

导入: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除了“木叶”外,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具有特定内涵的的意象,请同学们想想学过的古诗中有哪些常见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写出来,然后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意象有:柳、梅、菊、松、舟、亭、月、杜鹃、酒、大雁、雨雪等。

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雨:一是忧愁的,一是清新可爱的。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导语中的诗句来归纳)柳:留恋、离别
月:美丽、忧愁、冷清
梅:高贵,圣洁,坚贞。

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总结归纳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

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
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分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

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

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

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

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

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

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

(不超过10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

参考答案: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

(分条请加序号。

)解析: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

相同点②见第3、4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参考答案: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CE )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解析: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B项“表现了母爱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

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