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主要水利工程。
据此可知
A.秦魏在兴修水利工程上竞争激烈B.兴修水利工程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C.当时各国日益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这时期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
2.观察“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地域分布情况表”,下列对表中反映的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近代产业工人在地域上高度集中
B.是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反映
C.中国近代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
D.中国近代工业力量薄弱
3.“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全家处死”。
材料所述现象最早当在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4.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一般包括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在实际运行中,内阁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明代政治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大或小,或强或弱。
这主要是由于
A.内阁是传统相权的翻版B.阁臣与皇帝关系的亲疏
C.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D.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
5.中国近代史上某政府发表宣言:“中国八十余年间,备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
……当今中国统一告成之时,应进一步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
”据材料信息判断,该政府当是
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
6.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A.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B.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C.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D.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7.“冷战是一个多因素的产物”,影响冷战形成的因素包括
①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的差异
②美苏双方互感“安全威胁”
③英国等欧洲国家推波助澜的作用
④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积极参与以往被士大夫讥为“堕落”行为的诸如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变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9.现代养生学认为,一个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
吃得太多,本来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变成有害的东西,一个人应当只吃适量的食物。
与这一观点吻合的思想是
A.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10.1984年,位于印度博帕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一家大型化工厂发生严重的毒气泄漏事件,灾难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博帕尔惨案中的死难者
A.只利于发达国家B.在世界范围内缩小了贫富差距
C.是一把“双刃剑”D.从长远看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11.1869年美国人丁匙良在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时,曾增设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课程。
他在《同文馆记》中记述:“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他们只能慢慢地渡方步。
中国学生是没有粗野游戏的,如足球、棒球等类。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竞技体育活动项目极其稀少B.体育项目以传统娱乐生产为主
C.传统观念制约近代体育教育D.竞技体育成为厂大民众的向往
12.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最伟大历史人物,下列人物位居前20名。
关于他们入选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
A.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和私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B.达尔文:创立了“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从科学的角度使整个生物发生了革命
C.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D.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选举”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
……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
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
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
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二
选举政治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孙中山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
——摘编自谢冬慧《我国选举制度的近代嬗变》
材料三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
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
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
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
——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年选举制度嬗变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
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管学的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被视为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
1666年,法国皇家学院由法国政府批准成立,以皇家名义招聘全国优秀科学家到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并给子薪体。
这一模式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皇家学会虽然冠以“皇家”之名,实为自主的民间织。
起初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会员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专业上。
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医师会员的比重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在55%左右.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己成为仪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一一摘编自徐飞等《现代科学体制化进程的案例研究》
材料二中国在洋务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明芽。
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伴随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成立了许多的科学社团,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辛革命后伴随看新文化运动,科学家团体也随之产生并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学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社,1915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许多有识青年提出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在体制上仿效英国,它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
1928年,中央研完院宣告成立。
中央研究院从模式上属于法式。
它是近代
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科学研究机构.科研机构的建立,科研人才的增多,科学家的职业化和科学共同体的出现等,表明了中央研完院时期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科学体制化。
——摘编自帅娜《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专业构成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科学体制化的异同,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科学体制化对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D
【解析】
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原因在于生产工具的落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运用,大量开凿水利工程成为可能,说明这一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秦魏两国的竞争,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开凿的史实,不足以论证兴修水利工程为秦统一奠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中所涉及的只有秦、吴、魏三国,不能反映出各国兴修水利情况,排除C项。
2、C
【解析】
材料数据没有体现轻工业发展情况,故C选项符合题意;据材料数据可知,这时期中国产业工人集中在上海,说明地域上高度集中,也体现了近代被西方侵略后沿海地区较开放的半殖民地化的反映,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除上海地区外的产业工人比例较少,体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力量的薄弱,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3、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废除丞相,并且不允许复立丞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首先废除了丞相制度,故选C项;宋元时期丞相制度都没有被废除,排除AB项;清朝在明朝之后,丞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D项。
故选C。
4、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内阁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权力的来源是皇帝,受到与皇帝关系的亲疏的影
响,故B项正确;内阁与丞相不一样,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D
【解析】
材料中强调“中国八十余年间,备受不平等条约之束缚”,可知是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D正确;清政府结束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都成立于1912年,A、B、C与材料不符。
6、B
【解析】从表格反映的铁路借款额及占经建借款额百分比在不同历史时期数额均较大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对外借款有较大部分用于铁路建设。
故答案为B项。
“政治民主运动”和“经济独立”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A项;从表格数据看,不能反映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已经完成,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从铁路借款额及占经建借款额百分比在不同历史时期数额均较大这一关键信息来确定答案。
7、C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形成的背景。
【详解】
试题分析: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
其形成的因素有:雅尔塔体系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发出了“冷战”的最初信号。
所以本题选C。
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制,而不是瓦解,故排除ABD项。
8、B
【解析】
根据材料“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流的增多,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受部分士大夫的关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日用之学、治生之术受部分士大夫的提倡,没有体现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故A选项错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三纲五常等思想,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传统伦理道德缺失的现象,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时期逐渐提倡,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经世致用的思想盛行的现象,故D选项错误。
9、C
【解析】
“吃得太多,本来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变成有害的东西”体现的是矛盾是相互转化的,这是道家朴素的辩证思想,结合所学可知,C项是道家思想,故C项正确;AB是儒家,D项是法家,都不符合题意。
10、C
【解析】
1984年在印度从事生产的美国化工厂毒气泄露,造成“帕博尔惨案”这一人间惨剧,典型说明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项正确;惨案发生对双方都是不幸,是重大灾难,不能说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利,A项错误;毒气泄漏制造的人间惨案不能用来说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缩小,也不能说明从长远看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BD两项错误。
11、C
【解析】
根据同文馆总教习的记述,当时中国人以有失尊严,拒绝粗野等借口,不习近代体育,体现了中国的旧观念制约着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C项正确;中国学生不愿意学近代体育项目,不能说明竞技项目少,A项错误;材料无关传统娱乐信息,B项错误;中国学生不愿意习体育,不能说明竞技体育是大众的向往,D项不符合题意。
12、D
【解析】
爱因斯坦并未否定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二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的确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孔子既开创了儒家思想和私学,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达尔文的确创立了“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也从科学的角度使整个生物发生了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牛顿是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从而也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变化: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选取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或:由注重世家到不问出身);选举程序趋向严密;选举范围逐渐扩大(或: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提升读书人政治参与的兴趣;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趋向相对公正平等。
(2)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制意识增强;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中国传统选举的影响。
(3)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起当家作主的思想;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一“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
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
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可知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根据史实可知西汉察举制的选举标准是品行、魏晋九品中正制的选举标准是门第,而隋唐科举制注重才学,可知选举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由材料一“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可知选举程序趋向严密:由材料一“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1%来自寒族”可知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第二小问积极影响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选举标准、选举范围、选举方式以及选举程序趋等方面变化回答。
(2)由材料“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可知背景有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由材料“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及“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可知背景有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治意识增强;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影响民国初年的选举制度以及中国传统选举也对孙中山及民国初年的选举构成影响。
(3)由材料“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可知建国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生产;由材料“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可知建国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及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其当家作主的思想:由材料“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可知建国初期“选举下乡”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
14、(1)变化:从医师占会员半数以上到化学家、工程专家比重上升,尤其是地质学家地位上升较快。
原因:17、18世纪,生物学发展迅速,医学科技在近代科学形成时期占重要地位,医师的地位十分重要。
18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化学家、工程专家、地质学家的重要性凸显。
(2)相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民众科技意识增强;统治者的组织和推动;新式人才的支持;科学团体的涌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不同:形成时间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形成时间远远早于中国;形成条件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化在相对和平环境中形成,而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高,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刚刚起步;形成的驱动力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化源自本土,内生动力强,而中国主要是学习、仿效西方,更多是外力推动.体制推动力量不同,西方主要是科学家自发组织,科学团体民间组织居多,而中国更多是政府推动和组织。
启示: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互动,是科技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国家政权的调控是科技体制化的重要保证,科技合作与交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
(1)关于“变化”,由材料“医师会员一直占半数以上……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已成为仅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可知专业构成的变化。
关于“原因”,17、18世纪生物学、
医药学发展迅速,故医师占会员半数以上。
尤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造成化学家、工程专家、地质学家比重上升。
(2)关于“相同点”,从时间上看,英国出现在光荣革命前后,中国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后,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建立过程看,都有政府的参与新式人才支持组建科学团体、都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关于“不同点”,从形成时间、条件、驱动力、体制推动力量等角度进行概括。
关于“启示”,从国家的干预和调控,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