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母亲人格类型(MBTI)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摘要
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于母亲,作为家庭灵魂的母亲历来都被学者重视。

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做全职母亲,这一群体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当更多研究的焦点被放在全职母亲的孩子和家庭上时,有研究者注意到其实全职母亲本身就存在着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她们对幸福的主观感受深刻影响着孩子和家庭,因此本研究聚焦“全职母亲的人格类型(MBTI)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旨在探讨全职母亲的人格类型特点及主观幸福感水平。

主要围绕三方面的问题展开: 第一,采用(MBTI)人格类型问卷调查分析全职母亲的人格特点。

本部分研究以中小学生的母亲为被试,通过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显示,在中小学生的母亲中,有将近三成女性选择做全职母亲,其中一成以上的女性做全职母亲的年限在10年以上。

这部分女性人格类型的共同点都表现为对生活态度取向比较随性,不喜欢事先做好计划,而倾向于灵活、不受约束的生活方式。

并且在收集信息的方式上体现为偏爱使用感官知觉而不是分析判断。

第二,采用主观幸福感(SWB)问卷调查和分析全职母亲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结果显示,全职母亲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非全职母亲稍低。

具体表现为二者的生活满意度没有差异,但是在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得分上差异显著。

第三,通过对全职母亲人格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外倾与知觉型的全职母亲生活满意度较其他人格类型的高。

知觉型的全职母亲对消极情感的体验程度更高。

同时全职年限超过10年的母亲较其他全职母亲更易体验到较高的积极情感.
第四,通过个案分析,探讨全职母亲人格类型的动态表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分析结果发现,由于来自工作、同事等外界的客观刺激比非全职母亲少,全职母亲人格类型的劣势功能缺少机会发挥作用,同时主要精力都倾注在孩子和家庭上,这使得一向不擅长计划的全职母亲在面对突然事件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更强烈。

关键词:全职母亲;人格类型;主观幸福感;优势人格;劣势人格;
ABSTRACT
All the glories and prides in the world come from mother, which was said by Gorki..Mother, as the spirit of the family, is paid much attention by scholars all the time. That’s why more and more females prefer to be stay-at home mother. So the group of stay-at home mother has come into our view gradually. When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that is brought to children and family by stay-at home mother, some researchers notice that there exists the complexity and particularity in stay-at home mother. That’s to say,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can influence their children and family. So I will focus my research on "the research between stay-at home mother’s psychological typ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order to discuss stay-at home mother’s psychological types’ trait as well as happiness levels. My opinion is expatiated by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make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tay-at home mother’s psychological types’ trait. Some mothers who have their children studying in primary school and high school were tested. And then the data on the questionnaire was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nearly 30 percent females choose stay-at home mother and over 10 percent in them have been stay-at home mother for more than 10 years. The common place occurred in these females is that they are inclined to live in random and enjoy flexible lifestyle without restriction rather than make a plan in advance. As well as about the manner of collecting information, they prefer the sensory perception to analysis.
Secondly, mak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tay-at home mother’s subjective happiness level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tay-at home mother has lower subjective happiness levels than non-stay-at home mother. There are no differences about their satisfaction for life between Stay-at-home mothers and non-stay-at home mother. Bu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about 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between them.stay-at home mother feels happy, angry and despair more easily, that’s to say she has more fierce emotion
experience.
Thirdly, analyze the influence that is brought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by stay-at home mother’s psychological types’ trend by interview in depth.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unction of weakness of personality in Stay-at-home mothers is inhibited unconsciously, because they have less stimulation from work, colleague outside than non-stay-at home mother. They put all their time and energy on their children and family at the same time. This results in that stay-at home mother who does n’t do well in planning is inclined to give birth to fierce emotion experience, happiness or sadness in the face of incidental affairs.
Keywords:stay-at homemother,Psychological Types,Subjective Well-Being Advantages of personality,Weaknesses of personality
承诺书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11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月日
1 文献综述
1 文献综述
1.1全职母亲
1.1.1全职母亲的定义
全职母亲1,一般是指没有工作或辞去工作,只在家里照顾一家人衣食起居的已婚女性。

所谓全职就是指将精力主要放在某项工作上,当然是相对于兼职而言,兼职是指是指在本职工作之外兼任其他工作职务。

通常来说中国城市中大多数的妻子都是“兼职母亲”,因为她们既有自己的工作,又承担家庭主妇的职责。

然而有一些女性选择完全放弃社会上的工作转而在家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全职母亲。

1.1.2全职母亲的相关研究
美国最早出现全职母亲2是在20世纪40年代,丰厚的物质生活让美国女性在那个年代里纷纷选择做全职母亲,以至于到50年代,大约有1400万个女孩在17岁就订婚并开始全职生活。

可是5年后,美国的心理学家发现“全职母亲忧郁症”席卷了整个美国,因此到了80年代,许多全职女性纷纷选择走出家庭投入社会。

日本的女性在古代是完全不工作的,丈夫会因为自己的妻子外出工作而感到羞耻。

近代日本的全职母亲是6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

当时的日本社会男女同工不同酬,职业女性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再加上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女性应该在家里承担教育子女的义务,“全职母亲”这个职业应运而生。

但在今天已经有很多日本女性选择走出家庭并在工作中担任重要职务。

事实上,现在的日本即使是做全职母亲也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女性的社团活动非常多。

这些女性社团和活动组织者会主动登门拜访,并邀请全职母亲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而日本的男性也很愿意他们的妻子用他们的钱去帮助社团做事,这会使他们在自己居住的社区里受到更多尊重。

在德国,一般女性在结婚生子后,便会做起全职母亲。

而结婚之前上班的女性,所在的公司依法为她们留职,并有相当长的育子假,假期结束,女性既可以选择重返岗位,逐渐由半天班递增到全职,也可以届时再决定辞职。

家务劳动在德国是可以获得一份稳定薪水的。

事实上德国政府将家务劳动纳为社会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选择做全职母亲的女性从事家务劳动根本不必担心自己的社会地位不高或者担心受歧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的一些大学里专门设家政专业,为当时的社会培
1职业女性妈妈VS全职妈妈宝宝样健康成长[Z].新浪网.
2贝蒂.佛利丹著.《女性的迷思》[M].台湾:台湾月旦出版社,1995
全职母亲人格类型(MBTI)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养“全职母亲”3。

许多女性以选择此专业为荣,有些上层社会的家庭更中意家政专业的女性,许多平凡女性就是通过这个专业最终成为“全职母亲”。

新中国成立后,在“妇女能撑半边天”的大环境影响下,中国几乎很少有“全职母亲”,在家不工作的已婚女性被称为“家庭妇女”。

这类女性被作为社会的底层而遭到社会及有职业的女性的轻视。

从此,女性全职在家照顾丈夫孩子而不外出工作成为一种耻辱,“家庭妇女”成为没有知识没有素质被社会淘汰的妇女的代名词。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女性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更好的发展而选择做全职母亲。

其中,为抚育年幼的子女而放弃工作,成为全职母亲的最大契机。

这一点几乎在全世界个低都是共通的;另外,在丈夫事业的关键阶段,很多女性也会回归家庭选择全职以解丈夫的后顾之忧;第三种常见的情况是女性暂时失业,丈夫工作稳定,家庭经济比较殷实,女性并不急于找工作而留在家中。

但这种情况比较少,有些女性会在有合适工作的时候重新走向社会。

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职母亲研究最多的是由虚弱的人际交往而带来的心理疾患4,有研究者认为全职母亲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对丈夫或孩子过于敏感而面对外界的刺激比较麻木,以至于处理问题反应滞后等带来的问题。

另一方面的研究则是关于全职母亲在婚姻方面的无力以及对子女教育的失败。

虽然这些女性为家庭付出心血和努力,但是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在婚姻关系中处于从属和依赖地位,在家庭中没有地位,以致产生各种矛盾。

1.2人格类型(MBTI)
1.2.1人格类型的定义
人格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考证人格5的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xona相联系,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当时心理学界关于人格的定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定义不下50种。

而当时两大人格理论的特质论流派分歧处在于认为人格不存在和人格就是个体所不知的心灵阴暗的隐蔽处。

奥尔波特经过仔细研究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提出了出了获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可的关于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它是包括个体的心理倾
3裴闯等.全职妈妈:让母爱回归家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04.19 (8).
4荷妮著,李明滨译.自我的挣扎[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5 JerryM.Burge等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出
版,2004.09.
1 文献综述
向、心理过程特点、个体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多个层次在内的有机综合的心理结构。

目前关于人格研究的理论流派非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特质论与类型论两大范式6。

人格特质理论将特质定义为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得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予一致的反应。

类型学理论是一种根据人的属性、特质、机能等对人进行分类的理论,它与特质论相对,是随着医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 Jung )二十世纪初所提出的心理类型学7。

他的类型理论将个体完整的心理过程分解为心理能量的流向(内倾与外倾)、接受信息的模式(感觉与直觉)、处理信息的方式(思维与情感)三个步骤。

事实上,荣格并不是这种心理类型理论的首位开拓者,他曾经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历史上关于类型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并提出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所提及过的灵魂的四种功能就具有类型模型的四重特征。

对类型问题的历史追溯不仅丰富和证实了他的理论构想并使得后来心理类型理论的发展更加完善。

1.2.2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
荣格早年在字词联想实验中就发现,不同心理类型的人,其情结的表现也不一样。

他在大量临床试验的基础上,以及对人类本源和行为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尤其是给他深刻体验的非洲之行后。

荣格发现不同性格倾向的人在对其心理功能的使用上,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上、收集并分析信息的方式上以及做出决策的行为上这四个方面截然不同。

这成为他创立心理类型理论的重要依据。

1913年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他第一次提出了内倾和外倾这两种基本人格类型8。

并于1921年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做了详细阐述。

至此,荣格对心理类型的研究己成为深度分析心理学的最重大的发现之一,此次发现也使他成为人格差异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他首先从意识与无意识的角度将心理能量的流动方向在最基本的水平上将人分为两种类型,内倾型和外倾型。

内倾与外倾是个体在性情方面的先天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个体以不同的方式去感知和反应生活。

外倾型的人心理能量被引导到客观外部世界的表象之中,他被投入到对客观对象、人与物、周围环境条件的知觉、思维和情感之中。

而在内倾型的人那里,心理能量流向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绝对外倾和绝对内倾都被认为是病态的。


6叶浩生等著.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01
7荣格著.成穹等译.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出版,1991.01
8荣格著.吴康,丁传林,赵善华译.心理类型学[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 ,1989.04.
全职母亲人格类型(MBTI)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实上,这是两个连续变量。

外倾是一种客观心态,内倾是一种主观心态。

前者倾向占优势就被认为是外倾,后者倾向占优势就被认为是内倾。

所谓占优势只是程度问题,一个人总是或多或少的属于内倾型或外倾型。

重要的是,在无意识中存在着一种与意识表现恰好相反的心态。

意识中的外倾恰好是无意识中的内倾,而意识中的内倾则恰好是无意识的外倾。

荣格将它作为无意识在人的心理中具有补偿作用的一个例证。

正像他的梦补偿理论,外倾型的人在梦中是一个内倾型的人,而内倾型的人在他的梦中则变成了外倾型的人。

事实上无意识心理过程并不像意识的心理过程那样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分化,所以过分内倾和过分外倾的人往往有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因为被压抑的无意识造成的影响就具有一种使行为显得原始粗野的倾向”9。

心理能量的流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个体在开始接受信息并处理信息时。

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正如,路上遇到一只狗,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信息,并作出迥异的反应。

这个过程的差异被认为是心理功能的差异,所谓心理功能,荣格将它定义为“精神(心理)活动的一种独特形式,在不同的情境中,大体上保持一致”,并划分成四个维度就是“感觉VS直觉”,“思维VS情感”10。

这四种功能符合于四种明显的意识方式,意识通过这些方式使经验获得某种方向。

简单来讲就是感觉告诉我们存在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并何处去向何方。

感觉VS直觉被认为是非理性功能而思维VS情感则属于理性功能。

20世纪早期美国的一对母女Katharine Cook Briggs和Isabel Briggs Myers接受并发展了荣格的类型理论11,经过两人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在荣格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第四个维度“判断VS知觉”。

即两种朝向外部世界的态度用来表示对待外界的处事方式。

她们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随机的,而是由可以识别的人类大脑结构所决定的某种模式,看似随机无序的东西实则上是有序、合乎逻辑和一致的,由此理论区分了态度类型和功能类型来解释个体间的差异,并对个体进行分类,设计出一种人格测查的工具编制成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简称MBTI,将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付诸实践。

9Adrian Furnham(1996): The big five versus the big fou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BTI and NEO-PI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vol.21,P303.
10 Capraro,Robert M.;Capraro, Mary Margaret(2002): MBTI Score Reliability across studies: A meta-analytic reliability generalization study, Educational&Measurement,vol.62,P90.
11David J. Pittenger . The Utility of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 ol. 63, No. 4 (Winter, 1993), pp. 467-488.
1 文献综述
该测查工具包括四个维度八个方向描述个体的差异即:(1)心理能量指向主观或客观的心态:外倾(Extraversion)-内倾(Introversion);(2)非理性的信息获取方式:感觉(Sensing)-直觉(iNtuition);(3)理性的决策方式:思考(Thinking) -情感(Feeling);(4)生活态度的取向:判断(Judging)-知觉(Perceiving)。

这样一共有16种不同组合,也就有了形如ESTJ的16种人格类型。

与其他心理分析个性理论不同的是,该理论将重点放在个性、意识与个性在理解问题上的影响等方面上。

它注重的是个体的整体动态类型,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不是单独的特质,这也是该理论区别于人格特质理论的重要之处。

1.2.3人格特质类型的动态表现
MBTI这种动态的,相互影响的人格分类要比静态的,整合的人格分类更为接近人类心理的实际状态(Quenk,2003人格测评)12。

一个外倾型的个体在最自然的情况下会采用外倾的态度,也就是他认为采用这种方式是最舒服的。

相反,一个内倾型的人更乐于采用内倾的态度面对外面的世界。

绝大多说情况下个体都会采用他所擅长态度,这是个体最容易做到的。

这就是所谓的优势功能。

这种动态的情况在荣格和Myers的理论中都有描述。

最优势的是最常用到的,可以得到最多发展的,甚至是潜意识中被控制的。

第二优势是其次用到并发展的,可意识到的。

第三重要的是很少能意识到的。

最次重要的是几乎不被发现,基本意识不到的。

被称之为最次重要的功能并不是不重要,只是他被无意识压抑,很难被意识到而已。

MBTI理论认为,心理功能的发展是按个体偏好的顺序来进行的,在生命的早期,个体主要将能量投入在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的发展上,因为这样会令他感觉到舒适(这就像右利手的人使用起右手来会更加轻松自如)。

在人生的中期,伴随着各种困惑的出现,个体会对自己产生不满并可能产生同一性危机,这就促使他不断去探索和发现第三功能和最次功能的功能(这些是平时不被自己了解的部分),通过平衡发展各种维度的功能和随着的人格结构的不断整合,最终形成独特的、完整的个体。

类型动力学的设想是用一种逻辑顺序对人格类型的功能表现进行描述13。

在组成心理类型的四个字母组合中,第一个字母指能量偏爱的选择,第二个字母表示对于知觉的偏好,第三个字母是对判断类型的决定,最后一个字母是反应方式的选择。

以INFJ和INFP为例。

规则如下:
①第一个字母表示个体的偏好态度是内倾还是外倾。

12 过广宇,唐薇.麦氏人格模型与大五模型的比较[J].心理科学,2003,3.
13 唐薇,孔克勤.“麦尔斯一碧瑞斯人格类型量表”MBTI理论及应用的初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全职母亲人格类型(MBTI)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②中间的两个字母,一个为主要功能,另外一个就是次要功能。

如在INFJ和INFP 中,N与F其中一个为主要功能,则一个为次要功能。

其中一个为外向的,另外一个
就是内向的。

在INFJ和INFP中,若N为内倾,则F为外倾。

否则反之。

③最后一个字母决定中间两个字母所代表的内外倾。

如INFJ中,最后字母是J
说明T(思考)或者F(情感)就是外倾的,因为思考和情感是两个用作判断的维度。

若今后的字母是P,那么S(感觉)或N(直觉)就会是外倾的。

因为感觉和直觉都是
用来通过直觉做判断的维度。

如在INFP中,N(直觉)的功能表现是外倾而F(情感)
的功能表现是内倾。

④主要功能的判断,在INFJ中,根据前面的规则,主要功能为内倾的直觉。

在INFP中,主要功能为内倾的情感。

⑤次要功能是对主要功能的补充,在INFJ中,次要功能就是外倾的感觉,而在INFP中,次要功能就是“外倾的直觉”。

⑥第三个功能是相对于次要功能而言的,无内外向之分,因此在INFJ中,相对
于次要功能F(情感),第三个功能就是T(思考)。

而在INFP中,第三个功能就是S
(感觉)。

⑦最次要的功能恰是第一维度的补充,因此在INFJ中,第四个功能就是“外倾的
感觉”,在INFP中,第四个功能就是“外倾的思考”。

综上所述,由于个体在能量偏爱的选择,知觉的偏好,判断类型的决定以及反应
方式取向四个维度上的不同导致了完全不同的人格功能的动态表现。

有四个字母所
组成的十六种人格心理类型的动态功能如表1.1,表1.2所示。

表1.2.1人格类型的功能表现
ENTP
ENFP
INTJ INFJ
ESTP
ISTJ ISFJ
ESFP
主要功能内向感觉内向感觉外向感觉外向感觉内向直觉内向直觉外向直觉外向直觉次要功能外向思维外向情感内向思维内向情感外向思维外向情感内向思维内向情感第三功能情感思维情感思维情感思维情感思维
第四功能外向直觉外向直觉内向直觉内向直觉外向感觉外向感觉内向感受内向感受
1 文献综述
表1.2.2人格类型的功能表现
ISFP INFP ESFJ
ENFJ
ESTJ
ISTP INTP
ENTJ
主要功能内向思维内向思维外向思维外向思维内向情感内向情感外向情感外向情感次要功能外向感觉外向直觉内向感觉内向感觉外向感觉外向直觉内向感觉内向直觉第三功能直觉感觉直觉感觉直觉感觉直觉感觉
第四功能外向情感外向情感内向情感内向情感外向思维外向思维内向思维内向思维事实上,Leslie J.(2000)等学者曾经做过关于大三人格等人格特质与人格类型MBTI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MBTI所运用的动态人格分类建立起来的人格模型
更精细、灵活,更适合对行为作进一步的解释。

同时,Frazier M.等人所做的研究也
认为MBTI在对于家庭和婚姻的预测性方面更为准确。

相比国外对MBTI研究的热情和成果的丰硕,国内的研究工作则显得非常不足。

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综述性的文章,介绍国外
的这一项研究成果,没有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工作;其次是对量表进行修订,主要有
三个,一是苗丹民等对G版所做的翻译和初步修订(苗丹民等,2000)14,二是蔡华俭
等以M版为蓝本进行的修订工作(蔡华俭等,2001),另外一个是唐薇在其硕士论文
中对MBTI-M版的修订和初步应用研究(唐薇,2003)15。

第三个方面主要集中在量表
的应用上,这也是国内MBTI研究中做得最多的,如有些学者做了人格类型与学习
成绩的关系(过广宇,2004)、用MBTI探讨企业管理者人格类型(杨慧芳等,2004)16、中国领导干部人格类型(敖小兰等,2004)17及荣格人格类型理论在婚姻咨询中的应用
研究(范国平等,2003),荣格人格类型理论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上的探索性研究(田
凌飞等,2007)等。

1.3主观幸福感
1.3.1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所谓幸福,以往的学者认为人们对它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以外界的标准
来界定的幸福。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
14罗正学,苗丹民等.军校男、女大学生MBTI人格类型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 541-542.
15杨慧芳,赵曙明.企业管理者人格类型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 983-985
16唐军.人力资源管理者的 MBTI 类型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2,10 月(增刊):48-52.
17敖小兰 .中国领导干部人格类型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3): 731-7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