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 (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我们看无论是我们刚刚说的被贬还是此刻得疾都是一件让们刚刚说的被贬还是此刻得疾都是一件让人很郁闷的事情所以开篇依旧环绕着没有人很郁闷的事情所以开篇依旧环绕着没有挥洒去的消极情感但是因为得疾所以遇挥洒去的消极情感但是因为得疾所以遇到了一个人
导入
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诬陷 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 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 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 大夫的惯例,所王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 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 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 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 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同年,苏 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这篇《游沙湖》,体会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 却善于抓住他的特点,选取一二典型事例点化成文,只 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
• 遇到的一个人就是庞安常,对于庞安常,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 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 字,辄深了人意。”
• 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 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虽聋而颖悟绝人?
三维目标
1 知识能力:字词过关,理解文意 2 过程与方法:点拨发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 重点难点 1 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 2 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书( 写 ) 余戏之曰 戏( 调笑,逗趣 )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 以( 用 ) 是日剧饮而归 是日( 当 天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的意义。
①因往相田( 观
②儿以薄禄相( 相
察
)
貌) 相 )
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互
①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对散文格调的把握
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
独特的选材内容 叙写角度 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体会, 作者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倾向、精神境界
吕淑湘说苏轼此文 "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 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 豁然呈现。"
这篇短文从题目看,文体是什么?
游记。本篇一作《游兰溪》。兰溪,在湖北 省蕲水县东,水出竹箬山,其侧多兰,唐置 兰溪县。时兰溪之水颇有盛名,《煎茶水记》 说“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苏轼于宋神宗 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游兰溪是 元丰五年(1083)三月事。文章记述了与 聋人医生庞安时结识的过程及同游清泉寺的 情景,笔墨颇为风趣,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
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字,就能够懂得别人的 意思。 ⑵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了,你看那流水还能向 西,白发的老人还能做报晓的公鸡
苏 轼 名 句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水调歌头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饮湖上初晴后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江城子· 十年生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水龙吟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定风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字子瞻 ______号东坡居士 ______, 眉州眉山人.
______ _______ _______ 王安石曾巩 _______ ________ .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苏洵 .其弟______ 苏轼与其父______ 苏辙 都是散文家,号称:”三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是______ 韩愈 ______ 柳宗元
文章第一部分写什么?是怎么写的?
第一部分写人,写庞安常的“异 ”。用的字极少,但 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使人物个性极为鲜明。
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 及长,耳聋,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 苏轼在另一篇文章写到:“予来黄州,邻邑人庞安常者,亦以 医闻,其术大类骧(名医,蜀人单骧),而加之以针术,绝妙。然 患聋,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病如神。此古人所以寄论于目睫也耶? 骧、安常皆不以贿谢为急,又颇博物通古今,此所以过人也。元 丰五年三月,予偶患左手肿,安常一针而愈,聊为记之。”
课文今译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说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 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 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 间,因往相田得疾。闻 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有个麻 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 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他那里请他看病。 遂往求疗。安常虽聋,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 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 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 书不数字,辄深人意。 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 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 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 口,当以眼为耳,皆一 人。” 时异人也。”
第二部分写游沙湖,主要写了沙湖的什么?写游玩 沙湖的内容为什么写得那么少?
第二部分的重点是进一步抒发第一部 分已经抒发的感情,使自己从容自信、 旷达乐观、超然洒脱的人生情怀表现得 更加充分。
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 什么?
1、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乐府· 相和歌辞· 长歌 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悲。”——《乐府》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
小 病
)
②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痛苦,疾病 )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痛 心 ) ④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
同“嫉”。妒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忌
(
)
强,猛烈
)
3、翻译下列语句: ⑴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 人意。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
揣 摩 作 者 情 感:
临
苏
江
轼
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 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 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
这首词是词人贬居黄州时所作。上片记事,下
片抒怀。夜饮醒而复醉,醉后归来恍惚已近三更。 家童熟睡,敲门无人应,正可谛听江浪声,融自 己于大自然怀抱之中。江涛引发对自我存在的反 思,遗恨不能生命自主,而陷入尘世为利禄功名 奔走钻营。面对大江,顿生超拔羁绊而遁身江海 之遐想。一叶小舟从此去,寄身江海了残身,何 等悠游洒脱。本词形神互补,熔铸出一个风韵潇 洒的抒情主人公,体现了他昂首尘外、恬然自适 的生命哲学。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后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学生朗 读 课 文 疏 通 文 意
质 疑 答 疑
解读“奇人”“奇水” ①奇(异)人 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 书不数字 深了人意 ②奇(异)水 王逸少洗笔泉 水极甘 下临兰溪
解读“流水能西”“黄鸡 能唱”
再
见
回来了,情绪消沉低落 ;苏轼认为过去的还有可能回来, 老年人还可以回到少年时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基调 积极乐观,蕴蓄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 者对美好生活前途的憧憬和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反其意而用之
2、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 “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 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 奉劝大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 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 疾愈,与之同游 清泉寺。寺在薪 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 水极甘,下临兰 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 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 鸡。”是日剧饮 而归。
•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 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 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 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 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 溪,溪水往西流。我作 了一首诗歌:“山下短 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 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 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 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 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 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 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 鸡。”这一天,喝得大 醉了回去。
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 的思想感情?
这时的苏轼已在黄州东坡筹划造屋开荒,安于“识 字耕田夫”的生活,疾病亦已痊愈,因此与庞安常同 游清泉寺,心情特别开朗。当他看到王羲之的洗笔泉, 又看到兰溪“溪水西流”,便领悟到了一种新的哲理, 产生了一种新的意境,对人生萌动了一种积极美好的 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和追求鲜明地体现在他随口唱 出的《浣溪沙》一词中。 因此苏轼在写这篇文章时心情是开朗诙谐、活泼风 趣、乐观豁达的。
苏”.
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
绘画都有成就。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 苏黄 ——”,诗与黄庭坚并称“ ——”,词与辛 苏辛 弃疾并称“ ——”,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写 作 背 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 进而被贬到一个极 为贫困的地区:黄 州,今天湖北黄冈 一带,为团练副史, 心情抑郁。
以“心态与生
活”为话题, 写一篇周记
小作文
小结:
本文是一篇记游随笔,也就是兼有随笔和 游记两种特色的散文。“不刻意为文,遇 有可记,随笔写去。”文章着重写一个异 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 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 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 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上天还是公平的,失之,得之,虽然聋,生 理上的缺陷,很消极的事情,但让他颖悟绝 人,有超人的本领,成为一个高人,这就给 原本消极的的东西赋予了积极的一面:虽聋 却颖悟绝人。
作者写庞安常只是为了突出庞安常的个性特点吗?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用意又何在呢?
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写庞安常,其 实也是在写作者自己。
• 看题目《游沙湖》,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 品,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作品有哪些不同? 如《游褒禅山记》。
a 篇幅短小 b并没有以记游为主
• 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它不以记游为主, 写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 和作者此行的因由。首先我们看,无论是我 们刚刚说的被贬还是此刻得疾,都是一件让 人很郁闷的事情,所以开篇依旧环绕着没有 挥洒去的消极情感,但是因为得疾,所以遇 到了一个人。
定
风
波
苏东坡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白潭湖又名白圹湖,古名沙湖。位于黄州东南约 10公里(以前离黄州30公里),水面4000余亩,水源 与长江相通。适合各种鱼类生长,是黄州的水产业 基地。 白潭湖风景秀丽,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是一个集 生态环保、旅游观光、休闲垂钓、养殖加工和会议 服务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风景区内分六大功能区,即一般休闲观光区、生 态农业观赏区、生态渔业品赏区、会议度假别墅区、 水上探险游乐区、综合服务购物区。 在繁华闹市生活长久的人们,到这里休闲、观光、 钓鱼,实在是是怎样 写自己的?
异
和庞安常进行类比
1、庞安常以眼为耳 苏轼以手为口——都是一代异人 2、庞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能作一村医 苏轼曾被仁宗皇帝夸赞为替儿孙寻得的“相才” , 又诗文绝世,却一生不幸,贬居僻远——拥有相同 的境遇
异
和庞安常进行类比
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 聋而不听,所以眼明心慧。 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 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 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 然,也是眼明心慧。
导入
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诬陷 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 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 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 大夫的惯例,所王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 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 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 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 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同年,苏 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这篇《游沙湖》,体会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多,而作者 却善于抓住他的特点,选取一二典型事例点化成文,只 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
• 遇到的一个人就是庞安常,对于庞安常,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 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 字,辄深了人意。”
• 这样一“异人”,可记的事迹行状必然很 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虽聋而颖悟绝人?
三维目标
1 知识能力:字词过关,理解文意 2 过程与方法:点拨发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 重点难点 1 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 2 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书( 写 ) 余戏之曰 戏( 调笑,逗趣 )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 以( 用 ) 是日剧饮而归 是日( 当 天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的意义。
①因往相田( 观
②儿以薄禄相( 相
察
)
貌) 相 )
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互
①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对散文格调的把握
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
独特的选材内容 叙写角度 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体会, 作者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倾向、精神境界
吕淑湘说苏轼此文 "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 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 豁然呈现。"
这篇短文从题目看,文体是什么?
游记。本篇一作《游兰溪》。兰溪,在湖北 省蕲水县东,水出竹箬山,其侧多兰,唐置 兰溪县。时兰溪之水颇有盛名,《煎茶水记》 说“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苏轼于宋神宗 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游兰溪是 元丰五年(1083)三月事。文章记述了与 聋人医生庞安时结识的过程及同游清泉寺的 情景,笔墨颇为风趣,略有苦中作乐的味道。
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字,就能够懂得别人的 意思。 ⑵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了,你看那流水还能向 西,白发的老人还能做报晓的公鸡
苏 轼 名 句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水调歌头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饮湖上初晴后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江城子· 十年生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水龙吟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定风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字子瞻 ______号东坡居士 ______, 眉州眉山人.
______ _______ _______ 王安石曾巩 _______ ________ .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苏洵 .其弟______ 苏轼与其父______ 苏辙 都是散文家,号称:”三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是______ 韩愈 ______ 柳宗元
文章第一部分写什么?是怎么写的?
第一部分写人,写庞安常的“异 ”。用的字极少,但 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使人物个性极为鲜明。
庞安常字时安,湖北蕲水人,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 及长,耳聋,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 苏轼在另一篇文章写到:“予来黄州,邻邑人庞安常者,亦以 医闻,其术大类骧(名医,蜀人单骧),而加之以针术,绝妙。然 患聋,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病如神。此古人所以寄论于目睫也耶? 骧、安常皆不以贿谢为急,又颇博物通古今,此所以过人也。元 丰五年三月,予偶患左手肿,安常一针而愈,聊为记之。”
课文今译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说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 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 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 间,因往相田得疾。闻 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有个麻 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 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他那里请他看病。 遂往求疗。安常虽聋,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 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 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 书不数字,辄深人意。 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 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 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 口,当以眼为耳,皆一 人。” 时异人也。”
第二部分写游沙湖,主要写了沙湖的什么?写游玩 沙湖的内容为什么写得那么少?
第二部分的重点是进一步抒发第一部 分已经抒发的感情,使自己从容自信、 旷达乐观、超然洒脱的人生情怀表现得 更加充分。
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 什么?
1、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乐府· 相和歌辞· 长歌 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悲。”——《乐府》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
小 病
)
②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痛苦,疾病 )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痛 心 ) ④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
同“嫉”。妒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忌
(
)
强,猛烈
)
3、翻译下列语句: ⑴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 人意。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
揣 摩 作 者 情 感:
临
苏
江
轼
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 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 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
这首词是词人贬居黄州时所作。上片记事,下
片抒怀。夜饮醒而复醉,醉后归来恍惚已近三更。 家童熟睡,敲门无人应,正可谛听江浪声,融自 己于大自然怀抱之中。江涛引发对自我存在的反 思,遗恨不能生命自主,而陷入尘世为利禄功名 奔走钻营。面对大江,顿生超拔羁绊而遁身江海 之遐想。一叶小舟从此去,寄身江海了残身,何 等悠游洒脱。本词形神互补,熔铸出一个风韵潇 洒的抒情主人公,体现了他昂首尘外、恬然自适 的生命哲学。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后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学生朗 读 课 文 疏 通 文 意
质 疑 答 疑
解读“奇人”“奇水” ①奇(异)人 颖悟绝人 以纸画字 书不数字 深了人意 ②奇(异)水 王逸少洗笔泉 水极甘 下临兰溪
解读“流水能西”“黄鸡 能唱”
再
见
回来了,情绪消沉低落 ;苏轼认为过去的还有可能回来, 老年人还可以回到少年时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基调 积极乐观,蕴蓄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 者对美好生活前途的憧憬和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反其意而用之
2、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 “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 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苏轼却 奉劝大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 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 疾愈,与之同游 清泉寺。寺在薪 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 水极甘,下临兰 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 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 鸡。”是日剧饮 而归。
•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 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 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 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 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 溪,溪水往西流。我作 了一首诗歌:“山下短 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 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 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 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 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 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 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 鸡。”这一天,喝得大 醉了回去。
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 的思想感情?
这时的苏轼已在黄州东坡筹划造屋开荒,安于“识 字耕田夫”的生活,疾病亦已痊愈,因此与庞安常同 游清泉寺,心情特别开朗。当他看到王羲之的洗笔泉, 又看到兰溪“溪水西流”,便领悟到了一种新的哲理, 产生了一种新的意境,对人生萌动了一种积极美好的 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和追求鲜明地体现在他随口唱 出的《浣溪沙》一词中。 因此苏轼在写这篇文章时心情是开朗诙谐、活泼风 趣、乐观豁达的。
苏”.
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
绘画都有成就。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 苏黄 ——”,诗与黄庭坚并称“ ——”,词与辛 苏辛 弃疾并称“ ——”,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写 作 背 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 进而被贬到一个极 为贫困的地区:黄 州,今天湖北黄冈 一带,为团练副史, 心情抑郁。
以“心态与生
活”为话题, 写一篇周记
小作文
小结:
本文是一篇记游随笔,也就是兼有随笔和 游记两种特色的散文。“不刻意为文,遇 有可记,随笔写去。”文章着重写一个异 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 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 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 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上天还是公平的,失之,得之,虽然聋,生 理上的缺陷,很消极的事情,但让他颖悟绝 人,有超人的本领,成为一个高人,这就给 原本消极的的东西赋予了积极的一面:虽聋 却颖悟绝人。
作者写庞安常只是为了突出庞安常的个性特点吗?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用意又何在呢?
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写庞安常,其 实也是在写作者自己。
• 看题目《游沙湖》,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 品,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作品有哪些不同? 如《游褒禅山记》。
a 篇幅短小 b并没有以记游为主
• 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它不以记游为主, 写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 和作者此行的因由。首先我们看,无论是我 们刚刚说的被贬还是此刻得疾,都是一件让 人很郁闷的事情,所以开篇依旧环绕着没有 挥洒去的消极情感,但是因为得疾,所以遇 到了一个人。
定
风
波
苏东坡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白潭湖又名白圹湖,古名沙湖。位于黄州东南约 10公里(以前离黄州30公里),水面4000余亩,水源 与长江相通。适合各种鱼类生长,是黄州的水产业 基地。 白潭湖风景秀丽,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是一个集 生态环保、旅游观光、休闲垂钓、养殖加工和会议 服务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风景区内分六大功能区,即一般休闲观光区、生 态农业观赏区、生态渔业品赏区、会议度假别墅区、 水上探险游乐区、综合服务购物区。 在繁华闹市生活长久的人们,到这里休闲、观光、 钓鱼,实在是是怎样 写自己的?
异
和庞安常进行类比
1、庞安常以眼为耳 苏轼以手为口——都是一代异人 2、庞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能作一村医 苏轼曾被仁宗皇帝夸赞为替儿孙寻得的“相才” , 又诗文绝世,却一生不幸,贬居僻远——拥有相同 的境遇
异
和庞安常进行类比
庞安常不用耳是因为耳聋,耳 聋而不听,所以眼明心慧。 作者不用耳,则是出于性情。 不为世风流转,不为时论所惑, 活出自己的独立不倚,一派天 然,也是眼明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