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革命博物馆CI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企业形象战略(CI)是由企业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以及视觉识别(VI)三个有机的子系统构成。

理念识别是CI的灵魂,是企业内涵的集中表现,也是建立整个企业识别系统运作的原动力和实施基础。

行为识别是对企业运作方式所做的统一规划而形成的动态识别形态。

视觉识别是将企业价值观、通过静态的、具体化的、视觉化的传播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传达出去,并贯穿在企业经营行为之中。

通过视觉化的表达方式得以外显,使人们一目了然地掌握企业信息,产生认同感进而达到与其他同类产企业区别开来的目的。

《武汉革命博物馆CI手册》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二、三、四部分为主体部分。

第一部分为博物馆简介。

对武汉革命博物馆作出简单的介绍。

第二部分为武汉革命博物馆MI系统设计。

主要是重新设计的学院价值观及办学方针。

第三部分为武汉革命博物馆VI系统设计。

主要是改进设计的学院标志、标准字以及应用系统设计。

第四部分为武汉革命博物馆BI系统设计。

主要是博物馆对内对外的行为系统设计。

第五部分为附录。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中肯定有不妥之处,如有建议和意见,敬请提出。

感谢您的支持!
目录
前言 (01)
1.博物馆简介 (04)
2. 武汉博物馆MI系统设计 (06)
2.1设计的博物馆价值观 (06)
2.2武汉革命博物馆理念 (08)
3. 博物馆VI系统设计 (09)
3.1 设计的标志及释义 (09)
3.2 博物馆标志方格坐标制图规范及最小使用范围 (10)
3.3 博物馆标志反白效果稿 (11)
3.4 博物馆全称中文字体及其制图规范 (11)
3.5 博物馆英文字体及其制图规范 (11)
3.6博物馆理念及其制图规范 (12)
3.7 博物馆标准色 (12)
3.8 博物馆辅助色 (12)
3.9 博物馆名片 (13)
3.10 博物馆专用信纸和便签 (14)
3.11 博物馆专用信封(中式及西式) (14)
3.12 博物馆专用公文袋 (15)
3.13 博物馆专用传真纸 (16)
3.14 博物馆专用红头文件 (16)
3.15 博物馆胸卡 (17)
3.16 博物馆专用纸杯 (17)
3.17 博物馆专用手提袋 (18)
3.18卫生间标示 (18)
3.19厕所内置标示 (19)
3.20会议室标示 (19)
3.21休息区标示 (19)
3.22道路方向指示 (20)
3.23安全通道标示 (20)
3.24安全出口 (20)
3.25人行道标示 (21)
3.26 帽子设计 (21)
3.27服装设计 (22)
3.28 鞋子设计 (22)
3.29 男士皮包设计 (23)
3.30 女士皮包设计 (23)
4. 博物馆BI系统设计 (24)
4.1 对内行为系统设计 (24)
4.2 对外行为系计 (26)
5. 附录 (27)
5.1 企业资料收集 (27)
5.2 后记 (27)
1武汉革命博物馆简介
简介
武汉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红巷13号。

2000年11月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组建武汉革命博物馆,办公地点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内,负责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武昌毛泽东旧居、陈潭秋烈士早期活动旧址及武昌起义门旧址的管理、保护和对外开放;负责武汉地区近现代文物的征集、保护、展示、研究及武汉近现代史的研究;负责举办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专题展览。

主要馆址
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并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

校舍建于1904年,由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组成,中间有一个大操场。

农讲所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

当初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

1927年为中
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校址。

中共五大开幕式旧址暨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
中共"五大"开幕式旧址暨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纪念馆位于武昌都府堤街20号。

1985年对外开放。

旧址原为武昌第一小学,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学校小礼堂内举行了开幕式,同年5月10日,共青团"四大"也在此召开。

这所学校还是中共早期在武汉的革命大本营。

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及夫人徐全直曾在这里居住和工作过。

陈潭秋以教书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领导湖北武汉地区的革命斗争。

现保存有4栋原建筑,旧址大部分建筑由武昌区教育局所用。

现对外开放的有陈潭秋夫妇的住房,辟有中共"五大"会址陈列室和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动陈列室。

武昌起义门旧址管理所
武昌起义门旧址馆位于武昌首义南路。

起义门原名"中和门",它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门之一。

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后革命党占领并打开中和门,迎接城外部队入城,在城楼布定大炮轰击总督府。

武昌首义胜利后191,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

1912年,改名"起义门"。

2武汉革命博物馆MI系统设计
2.1武汉革命博物馆价值观
虔诚守望人类之精神家园
精心呵护文化遗产,维系历史发展脉络,留住城市记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心理需要。

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石,是博物馆作为存在的而出现并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理由。

遗产是藏品的扩充和放大,它在更广的范围内诠释着人之所以为人的发展脚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向何方?对这些本源性问题的探索构成了人类前进的历史。

更深层次,对社会的每一个个体而言,博物馆无疑是精神的家园,一个可以让人沉静、沉淀、反思、感悟、充实的时空小宇宙,一个可以视为自家会客厅和后花园、充溢着文明气息的品质休闲空间,寻找过往、憧憬未来的一片净土。

博物馆人守望的不仅仅是形而下的藏品和遗产,更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精神寄托。

因此,博物馆人必须用平静的心去守望,用寂寞的心去守望,虔诚的心去守望。

守望,是博物馆人发自心灵深处的文化自觉,是博物馆价值观的基础。

谦卑解读文明之沧桑脉络。

还记得余光中致秦俑的诗句:“如果你突然开口,浓厚的秦腔\又兼古调,谁能够听得清楚\隔了这悠悠时光的河岸。

”体验者与文物、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对话并不容易,因为展示中那些历史碎片的细节往往呈现出与现代的语言、思维、常识相悖之处,这就需要博物馆人独特的解读。

这一解构一方面必须读懂当下社会的变迁、公众的需求以及众多个体所构成的这一或那一群体文化素养和解读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对所守望之藏品、遗产及精神家园进行当下的解构,深入地解读并将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并将之放到当下的背景下进行适合公众阅读的重构,用情感、责任、创造性劳动去帮助释读,建立公众对博物馆的阅读模式。

策展人必须带着放大镜和显微镜审读“三贴近”的切入点和表现力,以心灵触动和互动,让观众在愉悦体验中,在反刍回味中升华生命的意义。

这是博物馆守望的意义所在,也是博物馆人所必须承担之社会责任。

傲然引领社会之发展方向。

一位作家写道:“万一迷路,我希望自己就在博物馆附近。

因为在博物馆你不会真的迷路。

”博物馆是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旨在提高公民素质,提供唤醒人民理智的经验。

博物馆人必须要对其之守护、之解读作进一步的升华,提倡一种优雅的习惯,展现一种优质的生活,提供一个公民素质提升的机会,指明文明前进的方向。

博物馆人必须“引领”自觉自强自信的文化精神,在思想认识、精神状态、行为习惯上树立形象,感染、影响、传播、导引群体思潮和集体行为,为群体成长发展提供内动的力源,帮助个体突破限制,实现更好的生活状态。

因此,“引领”对博物馆人而言,不仅仅是一份崇高情结,更是一种使命担当。

老子曰:“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面对历史的回归与积淀、未来的际遇与诱惑、当下的矛盾与纠结,博物馆人需要度势量力,在守望中坚持,在解读中彰显,在引领中升华。

在喧嚣沉浮中为社会提供一个回味的历史空间、休憩的精神家园和前行的指路明灯。

当铅华洗尽,博物馆人依然以优雅的激情继续潜心。

这便是博物馆人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自觉。

2.2武汉革命博物馆理念
团结严谨认真
用真诚去对待我们的家庭,同事,客户。

严谨的态度对待革命进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革命的不易,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服务,让每一个客人都感受到我们贴心的服务
3. 博物馆VI系统设计
3.1 设计的标志及释义
为了更好的体现武汉革命博物馆理念,我们对logo的主体形象进行设计
标志设计成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而标志的外形根据武汉的首个字母设计得来武汉用来纪念武汉对革命取得胜利所拥有的历史地位。

2000则是表明了武汉革命博物馆的建立时间。

下面则是由武汉革命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更好地突出了设计主题。

红色的火焰象征着革命,紫色与红色黄色相互协调一致,黄色则代表着光明,象征着革命必将取得胜利。

3.2
武汉革命博物馆标志方格坐标制图规范及最小使用范围
3.3 博物馆标志反白效果稿
3.4
博物馆全称中文字体及其制图规范
3.5
博物馆英文字体及其制图规范3.6
博物馆理念及其制图规范3.7
博物馆标准色
3.8
博物馆辅助色
3.9 博物馆名片规格
(mm):90*55
3.10 博物馆专用信纸规格(mm):信纸/210*285
3.11 博物馆专用信封(中式及西式)规格
(mm):220*110
3.12 博物馆专用公文袋规格
(mm):325*244
3.13 博物馆专用传真纸规格(mm):210*285
3.14 博物馆专用红头文件规格
(mm):210*285
3.15 博物馆胸卡 规格
(mm):55*90
3.16 博物馆专用水杯 规格(mm):直径
100
3.17 博物馆专用手提袋 规格
(mm):230*340*50
3.18卫生间标示
3.19厕所内置标示
3.20会议室标示
3.21
休息区标示
3.22道路方向指示
3.23安全通道标示
3.24安全出口
3.25人行道标示
3.26 帽子设计
3.27服装设计
3.28 鞋子设计
3.29 男士皮包设计
3.30 女士皮包设计
4 武汉革命博物馆BI系统设计
4.1 对内行为系统设计
博物馆职工形象的塑造,是改善和提高博物馆形象的根本。

公司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一、总则
1、为保证博物馆内部管理规范化,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树立公司良好的对外形象,特制定本规范。

2、博物馆办公室负责本规范的实施和督促。

二、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博物馆员工。

三、礼仪、礼貌规范
(一)语言规范
1、交往语言:在处理对外事务中,必须使用“您好、欢迎、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请走好”等礼貌用语。

2、电话语言:接听电话应及时,一般铃响不应超过三声。

通话时首先使用“您好,武汉革命博物馆,请问〃〃〃〃〃〃”,语气温和,音量适中,不得在电话中高声喧哗、争吵,以免影响工作秩序。

如遇对方所找人员不在,则请对方留言转告,对方讲述时要留心听,并记下要点,未听清时,及时告诉对方,结束时礼貌道别,凡博物馆以外来电一律待对方切断电话后,自己再放话筒。

3、接待语言:接待博物馆来访客人时应使用:“您好,请稍侯,请坐,我通报一下”等词语,切勿说“不”。

4、职员间称谓:职员之间可称呼职务或其姓名。

(二)、行为规范
1、每位职员应以主动热情的态度对待博物馆来访客人,并做好应答或记录工作,若超出处理权限及时通报相关主管。

2、名片的接受和保管:在对外事务中交换名片时,应将名片文字向着对方,双手拿出,一边递交一边清楚说出自己的姓名;接对方的名片时,应双手去接,拿到手后,要马上看,正确记住对方姓名后,将名片收起;如遇对方姓名有难认的文字,马上询问。

3、从座位上起立时,动作要轻,离位时,将椅子轻轻推回原位,以保持办公区的安静和整洁。

4、行走步履不宜过大过急,禁止在办公区内奔跑(紧急情况除外),上、下楼梯应靠右行;在通道、走廊里遇到上司或客人要礼让,不能抢行;职员会面,应面带微笑行点头礼。

5、职员到他人办公室,应先敲门,经同意后方可进入;进入房间后,如对方正在讲话,要稍等静候,不要中途插话;如有急事要打断说话,应掌握时机,而且要说:"对不起,打扰一下";非工作事项,不得相互串岗、闲聊。

6、博物馆职员上班时间不得看报纸或阅览与业务无关的杂志、书籍,策划、编辑、销售部门除外。

7、上班时间一律不准吃零食,不得在办公室化妆。

8、所有职员一律不得在上班时间利用公司电脑玩游戏、上网聊天或做其它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9、不得电话聊天或公话私打。

10、未经部门主管同意,不得索取、打印、复印其他部门资料,不得随意使用其它部门电脑。

11、按门上标识进行推、拉门进出。

12、公司员工一律不准利用博物馆的设备干私活。

13、上班时间,严禁在博物馆大声喧哗和使用不文明语言和动作。

14、上班时间严禁跨部门指责和训骂员工。

15、员工在上班时间内,严禁与主管发生顶撞。

16、严禁与同事发生冲突、打架斗殴,伤害他人。

四、仪容、仪表规范
1、博物馆职员均按要求统一着装(含试用期职员),服装由博物馆根据工种及行业安全规范要求统一确定。

2、周六及节假日值班人员可着便装上岗;凡出席公务活动必须穿工装,销售部所有人员工作时间必须穿工装;着便装时不得奇装异服,
如:颜色怪异,暴露部分较多等与博物馆区域环境不相称及不符合生产安全要求的服装。

3、所有职员在工作时间内应佩戴工牌。

五、处罚办法
1、对于违反以上任何一条规定者,予以罚款人民币20元。

一个月连续违反三次以上的,再追加处以当月收入3%的罚款。

2、博物馆各部门负责人应认真督导下属职员遵守本行为规范,一月内所属部门职员违反规定超过部门人数50%的,博物馆办公室有权对该部门负责人处以罚款人民币100元
4.2 对外行为系统设计
博物馆的社会行为是吸引公众注意力,使外界人士更加认可博物馆的重要因素。

组织社会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博物馆知名
度,还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或者改善现有的困难局面,为社会发展作为有意义的贡献。

5附录
5.1 学院资料收集
设计中所收集的学院资料来自于武汉革命博物馆网站
5.2 后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恕我引用这名言,由于设计的艰难,我想到了“辛酸泪”。

从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渐渐成熟,不仅是技术的提高,更是知识的积累。

在过程中,我真得学到了很多。

感谢老师的教授,以及交给我们如此艰巨的任务。

您相信我们,我们就做到了。

梅伟
2013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