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综合机能学实验》课程设计思路与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专业《综合机能学实验》课程设计思路与体会
作者:夏雷丁士超李笑陈倩张亚楠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20年第07期
摘要:综合机能学实验课程设计和内容选择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打破学科限制,对机能学实验进行在精心设计,使其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综合机能学实验中医专业科研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3(a)-0224-02
综合机能学实验作为近些年来开设的一门新课,该课程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强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同学校在《综合机能学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定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1]。

本课题主要探讨我校在中医八年制学生中开设综合机能学实验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1 目前国内医学高等院校综合机能学实验开设现状
1.1 课程设置不同
综合机能学实验涉及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课程,部分学校是在完成上述课程后开设综合技能学实验[2]。

而部分学校是将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后将综合机能学内容安排在第6、7学期。

1.2 主讲教师不同
有些学校主要有实验中心的老师为主,有些以教研室老师为主,还有些以科研中心的教师为主[3]。

实验中心老师的优势是对实验安排相对较为便利,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可能不如教研室老师;教研室老师往往是在原学科背景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创新实验;科研中心老师更多的强调科研创新,学生能够接触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实验操纵难度更大,但如何和基本理论相结合也是一个大问题。

1.3 实验内容不同
多数学校以先基础后综合,再创新的模式安排,综合性实验的内容是在原有学科实验的内容增加医学相互学科知识内容;有些学校实验内容脱离原有的实验框架,以临床疾病为导向,通过病症模型的建立,从整体的角度探讨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药物干预情况。

1.4 实验学时不同
由于课程设置不同,课程目标差异造成了实验学时差异巨大,部分学校综合性实验的学时只有8学时[4],而有些学校可以达到80学时[5]。

1.5 课程目标不同
综合机能学实验的目的一定是强调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但在实际工作当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

同样都是综合性实验,在实验设计上有些侧重与临床,有些侧重与科研能力的培养,有些在仅仅强调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的实验的整合。

2 五年制和八年制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2.1 培养目标差异
两种学制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中西医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医学技能,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但对八年制学生要更高一些,其不仅要能够从事中医医疗,还有具有一定的从事中医教育、科研、交流及中医药事业管理的能力。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5]。

因此,我们在对中医八年制综合技能学实验课程的目标设计就定位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素养。

而对于五年制学生来说,课程目标定位于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从实验设计上偏重于临床。

2.2 课程体系建设差异
五年制和八年制学生的基础课差别不大,但在时间上是有一些区别的。

由于学制较短,五年制学生综合机能学实验课程是和病生、药理同时开设,而八年制学生通常是在学完生理、生化和病生以后再开设,同时中基、内经、伤寒、中药、方剂也已完成,同时,学生也开设了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这门课,该课程主要是教给大家科研的一般程序、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而综合机能学实验则为学生提供了检验的机会。

这样通过课程之间的补充,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目的。

可以使学生较好的开展创新性实验,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培养科研能力的机会。

3 综合机能学实验课程需注意的问题
3.1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采集模块化设计,以系统或具体某种疾病为单元进行设计,在同一个单元尽量避免内容过于分散,比如,在消化系统这一单元设计过程中,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实验条件包括在体实验、离体实验,通过大鼠粪便检测、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检测、离体平滑肌细胞收缩调节、血清激素的改变的多项指标。

但内容设计上控制在胃肠动力方面的相关指标。

这样既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又避免因设计过于随意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或者实验室准备上无法实现。

3.2 师资配备
机能学实验需要的主讲老师较多,在选择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科研、临床相结合,配备的老师以一线教师队伍,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的教师优先考虑,同时配备部分实验室教师,专业不限,学科背景不限。

主讲教师需提前将相关领域资料进行整理,供同学们利用。

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相关实验设计独立自主完成,而不应该成为老师的科研的劳动力。

3.3 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培养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最初的文献阅读、前沿追踪、科研选题,以及后期的实验室基本技术、基础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完成过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靠短短一个学期让学生具备相关技能是不现实的。

因此,我们会在选课结束后及时联系学生,将课程开设的方式以及相互研究领域告诉大家。

学生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方向,组成相关科研小组,并及时与主讲教师联系。

老师会将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和资料,同时要求学生在放假期间查阅相关文献,经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科研假说。

这样充分利用暑假时间,能够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

3.4 考核环节
最后学生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

教师评价包括学生的课题设计的质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及团队内部相互协助交流的能力。

但老师不可能24h待在实验室,而且学生的很多工作是在课后或者晚上进行的。

指导教师很难全程跟踪,因此我们特别安排了研究生助教,同时各科研小组内部对大家的表现进行评价。

原来以为大家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得满分。

但实际情况是大家们还是非常认真,如果有同学积极性很差,学生互评环节真的得分很低。

4 结语
经过几个班次的探索,机能学实验逐渐走上正轨,现在学生们能够很快的进入角色,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们感触最深的是自己的动手能力明显提
高,过去上一个实验顶多半天,现在需要一个月的动手时间,还需要提前预实验。

给了自己较多的锻炼机会。

而且通过不断讨论,也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凝练假说、撰写标书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艺,凌冠华,峰,等.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改革创新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373-376.
[2] 魏玲,杨鲁川,赵应华,等. 设计性基础医学实验对长学制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35-36.
[3] 罗学娅,曾常茜,康乐,等.新型机能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7):169-171.
[4] 张玉侠,倪芳,张瑾.技能实验学系统综合实验的实施与效果[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31(2)176-177.
[5] 黄春,李润琴,龙云.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开展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4,43(23):3108-3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