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语文高二上学期模拟试卷及答案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太原市语文高二上学期模拟试卷及答案指导
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题目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到“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了“我”的绝望和痛苦。

2.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3.“我”答应看花,母亲为什么喜出望外?
4.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觉得母亲还有什么未尽之意?
5.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1._____
2._____
3._____
4._____
5._____
请尝试作答上述问题,然后我可以帮你核对答案是否合适。

根据设计的答案,下面是每个问题的解答: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不正确选项为 D (由于选项D并未列出,我们可以认为此题要求选出一个不存在于文中内容中的选项,故这里假设D选项是与文章无关的内容)。

2.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答案:母亲尊重作者需要个人空间和隐私的同时,也非常关心他的情绪和安全。

她静静地离开房间并在外面倾听,既给作者独处的时间,同时也在必要时随时准备介入。

3.“我”答应看花,母亲为什么喜出望外?
答案:作者同意去看花象征着他态度上的积极转变,表明他可能开始接受自己的残疾,并愿意更积极地面对生活,这给了母亲希望。

4.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觉得母亲还有什么未尽之意?
答案:母亲可能希望作者和他的妹妹能在生活中找到幸福和力量,欣赏生活的美好,并在困难时期互相支持。

5.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秋天的怀念”这一标题蕴含了对母亲去世的哀思、对她无私之爱的认识以及作者个人经历的成长。

秋天通常与结束联系在一起,但也象征着生命短暂时刻中的坚韧和美丽。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夜空中最亮的星》
在那个没有电灯的年代,乡村的夜晚总是显得格外宁静而深邃。

那时的天空清澈如洗,星星点点地布满了整个穹顶。

夏夜,我们一群孩子常常躺在稻田边的草地上数星星,
偶尔会有流星划过天际,引得我们一阵欢呼。

那时候,我们对天文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向往,总想弄明白那些星星的故事。

从此以后,每当我们仰望星空时,都会努力寻找那颗最亮的星——北极星。

慢慢地,我们学会了辨认不同的星座,了解了北斗七星如何指引我们找到北极星的位置。

那些关于星空的知识像种子一样,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多年后,当我再次回到故乡的那个稻田边,躺在熟悉的草地上仰望星空时,尽管身边已没有了儿时的伙伴,但那份对星空的热爱依旧未减。

北极星依然在那里静静地闪烁着,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年我们共同的梦想和追求。

1.文章开头描述了怎样的乡村夜晚?
A. 热闹非凡
B. 宁静深邃
C. 模糊不清
D. 寂寞孤独
2.村里来的年轻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影响?
A. 孩子们学会了如何种稻子
B. 孩子们开始对天文充满兴趣
C. 孩子们不再数星星
D. 孩子们学会了制作天文望远镜
3.北极星在文中象征着什么?
A. 家乡的美好回忆
B. 迷路时的恐惧
C. 寻找方向的指南
D. 失去的友谊
4.作者多年后回到故乡时的心情如何?
A. 心情沉重,对过去感到遗憾
B. 充满好奇,想要探索更多未知
C. 感到迷茫,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
D. 心情平静,对星空的热爱依旧
1.B. 宁静深邃
2.B. 孩子们开始对天文充满兴趣
3.C. 寻找方向的指南
4.D. 心情平静,对星空的热爱依旧
这些答案捕捉了文章的主要思想和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惑而不从师 / 生乎吾后
C. 吾从而师之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道之所存 / 是故无贵无贱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学习的人
B. 人非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生来就知道一切
C. 吾从而师之师之:以……为师
D. 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
3.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生乎吾前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教师的作用及从师的重要性。

B. 作者认为,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有学问,就可以为人师。

C. 作者强调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念。

D. 作者认为人们天生就具备知识,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D. 道之所存/ 是故无贵无贱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B. 人非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生来就知道一切(正确的解释应该是:生
来就什么都知道)
3.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答案: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在其他选项中,“乎”表示时间上的“在……时候”,而在C选项中,“乎”用于构成疑问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D. 作者认为人们天生就具备知识,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

•文章实际上强调了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都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文言文阅读”部分的一个题目设置及其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小题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上片主要描绘了元宵佳节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景象。

开篇“东风夜放花
千树”以绚烂的灯火比喻繁花,形象地描绘了元宵之夜的灯火辉煌;“更吹落、星如雨”则进一步用“星如雨”形容烟花之多,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宝马雕车香满路”描绘了贵族们乘坐的华丽马车,车中飘出的香气弥漫在道路上,展现了节日的繁华与热闹;“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则通过乐声、月光和舞动的鱼龙灯,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小题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5分)
答案:这句词表达了词人在热闹繁华的元宵夜中,对超脱世俗、自甘寂寞的高洁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全词通过描绘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反衬出词人对“那人”的寻觅和追求。

在热闹的人群中,词人千百次地寻找,却不见其踪影,而当他蓦然回首时,却发现“那人”正独自站在灯火稀疏之处。

这里的“那人”不仅指具体的某个人,更象征着词人心中理想的高洁人格。

词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在纷扰尘世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宿的渴望。

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
题目:
根据课文内容,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师说》中,韩愈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 ,_____ 。


答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师说》一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韩愈在《师说》中,通过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无论对方的年龄大小,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吾师道也”直接表明了韩愈的观点,即他师从的是“道”,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学问、知识或道德准则。

紧接着,“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年龄并不是决定能否成为老师的因素,即我们不应该因为对方的年龄比我们大或小,就认为他不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因此,这道题的答案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这两句话准确地反映了韩愈在《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核心观点。

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

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

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卧读书地。

讲到这样功用,我初来青岛时住的小屋也有了。

它也有大窗,我们称它为“玻璃洞”,屋小得可怜,窗大得可观。

记得十多年前初搬去的时候,正是初夏,早晨阳光从窗子射入,满屋浮尘飘动,明亮得连一根头发丝都看得见,住在对面的邻居在窗子搭起的竹竿上晾晒衣裳,甚至可以看到竹篱里鲜艳的花朵。

我曾这样地喜欢过窗子!
②但更多一点时间,我还是爱我的小屋的窗子。

虽然它是没有玻璃的,蒙着的是一
张半旧的绿纱帘子。

那张破了的网眼,仿佛有许多可爱的小精灵跳跃往来,冬日的雪风是进不去的。

当然,春风吹来的尘埃也不会闯进来。

夏天的早晨,阳光从窗外照进来,一缕缕斜斜地铺在我的桌子上,像一幅淡黄色的风景画。

我伏案读书的时候,窗外的风景就悄悄地进入我的书页里了。

傍晚,微风轻拂,落日的余晖洒在我的桌子上,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天边几缕白云在闲适地游荡,远山近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宁静。

③但是,我并不满足。

我喜欢更广大的世界。

于是,我发现了窗子以外的大世界。

站在窗前,我可以望得很远。

远山像一片浓绿的波浪,层层叠叠的波浪直推到天边。

近处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和晴朗的天空交相辉映。

田野上,一片丰收的景象,金黄色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光,仿佛是大地的金袍。

河流像一条银色的绸带,在田野间蜿蜒流淌。

村庄散落在田野的各处,炊烟袅袅升起,给这宁静的田园风光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

④然而,我并不满足。

窗子以外的世界,是更广阔的人生。

我渴望走出这个小小的空间,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

我知道,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让我更加接近那个更广阔的世界。

1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比,写出“玻璃洞”虽然简陋,但因窗子明亮开阔,给了作者更多清风明月和美好感受。

B. 文章第二段中“但更多一点时间,我还是爱我的小屋的窗子”,表达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窗子以外的世界,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D. 文章结尾“然而,我并不满足”与开头“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相呼应,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旨。

答案: A(“虽然简陋”错,原文并无“简陋”之意。


20.请结合文本,分析“书房的窗子”在文中的作用。

(6分)
答案:①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②内容上,是全文的描写重点,作者通过描写书房的窗子,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③主旨上,书房的窗子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作者借书房的窗子表达了对广阔人生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1.文本中“我”对书房的窗子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初来青岛时,住进有明亮窗子的小屋,感到满足;②住进小屋后,虽然窗子简陋,但让“我”感受到宁静与美好,因而更加喜爱;③后来,窗子以外的大世界吸引了“我”,但“我”并不满足,渴望探索更广阔的人生。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夜品茶
夜,静谧而深邃,仿佛能听见时光在耳边轻轻流淌。

在这样的夜晚,泡上一壶好茶,独自坐在窗边,任思绪随着茶香飘远,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茶叶在沸水中翻滚,渐渐舒展,释放出深藏的绿意与清香。

那绿意,像是山间清晨的薄雾,轻柔而神秘;那清香,则如同初绽的花朵,淡雅而芬芳。

每一次冲泡,都是一次与自然的对话,让人心生敬畏,又感到无比亲近。

品一口茶,苦涩中带着甘甜,如同人生的滋味。

初尝时,或许会因那份苦涩而皱眉,但细细品味之下,却又能感受到那份隐藏在苦涩之后的甘甜。

这正如我们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困难时,虽然会感到痛苦与无奈,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
定能够迎来胜利的曙光,品尝到成功的甘甜。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体现。

在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古代的文人墨客到现代的普通人家,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人们的情感与记忆。

一杯茶,不仅能解渴提神,更能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文化的韵味与魅力。

在这样的静夜里,品茶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

它让我们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与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茶香袅袅中,我们仿佛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到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答案:画线句子运用比喻修辞,将茶叶的绿意比作山间清晨的薄雾,将茶叶的清香比作初绽的花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茶叶在沸水中舒展、释放的过程,以及茶叶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简要分析“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体现”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案:这句话在文中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关于品茶的个人体验和感受,又引出下文对茶文化及其深远影响的探讨。

它强调了茶作为文化载体的地位,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在品味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同时,这句话也凸显了作者的文化素养和深厚底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写作题(60分)
题目:
请以“时光里的老照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内容具体,
情感真挚,有细节描写,能体现照片背后的故事或情感。

写作示例:
时光里的老照片
在爷爷那布满岁月痕迹的抽屉里,藏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每当我轻轻翻开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那些尘封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

照片上的爷爷正值壮年,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站在一座老旧的厂房前,笑容灿烂而满足。

他的身旁,是年轻的奶奶,一头乌黑的长发随风轻扬,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他们的身后,是一排排整齐的机器,那是他们青春奋斗的地方,也是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

爷爷常说,这张照片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它不仅仅记录了他们年轻时的模样,更承载了他们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和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记得小时候,我总喜欢缠着爷爷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爷爷就会放下手中的活计,点上一支旱烟,缓缓地讲述起来。

他说,那时候的他们,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但有着一颗比金子还要坚定的心。

他们一起努力工作,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们就会在昏黄的灯光下,分享着彼此的梦想和心事,那份纯真而热烈的情感,让他们的心紧紧相连。

照片中的奶奶,总是那么温柔而坚强。

她不仅是爷爷工作上的得力助手,更是他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每当爷爷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奶奶总是第一个站出来鼓励他、支持他。

她的笑容,就像是一缕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岁月的阴霾,照亮了爷爷前行的道路。

如今,岁月如梭,爷爷和奶奶都已经步入了晚年。

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那份对彼此的深情却从未改变。

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时,他们的眼中总会闪烁着幸福的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年代。

对我来说,这张老照片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段珍贵的记忆和情感的传承。

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坚持,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像爷爷和奶奶一样,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让生命之花在时光的洗礼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解析:
这篇作文以“时光里的老照片”为题,通过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引出了爷爷和奶奶年轻时的故事和爱情。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回忆的世界。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爷爷和奶奶年轻时的模样和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坚定信念。

在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将照片中的场景与现实中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岁月的流逝和情感的永恒。

同时,作者还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和共鸣的情境之中,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和爱情的伟大。

此外,文章还注重了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表达。

开头部分通过引出照片和设置悬念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中间部分通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来展开情节和抒发情感;结尾部分则通过总结全文和升华主题来收束全文。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意蕴深远,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