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整合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整合的研

【摘要】通过研究如何借助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微课”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整合,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微课;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
一、微课与教学现状的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信息技术要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要求: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开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能创设、模拟多种与解决问题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
学生解决问题探究活动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交流。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而就整个微课教学资源来说,非常零散,虽
说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还未真正成型,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资源或平台,供教师
们借鉴参考。

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总结出通过借助“微课”整合解决问题这部分教学内容,提升知识建构的信度;借助“微课”进行动态数学实验教学,
提高知识建构的效度;运用“微课”进行物化环境与心理环境资源的有机整合,
提高知识建构的广度;利用“微课”把数学解决问题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有效整合,提高知识建构的深度等方法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践证明,此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微课与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一)“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就一
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二)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
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
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组织实施的活动的目的。

三、“微课"对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性的思考与探索
(一)已有“微课”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整合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检索
和资料分析,发现有关“微课”的相关研究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探究,但明显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微课”的资源很多,引导性不强。

二是有关“微课”的制作很丰富,但还未真正成型。

三是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很丰富,但欠缺特色。

四是没有认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微课”对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本人将“微课”引入课堂,致力于把“物化环境资源、心理环境资源”等利
用“微课”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整合,定位于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知识技能、数学能力、数学应用、科学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利用“微课”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模拟探究实验(提炼数学图像)——巩固延伸(知识建构),让学生借助“微课”进行“观察性、活动性、符号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对自已终身发展有帮助的知识与能力。

1.借助“微课”整合教学内容,提升知识建构的信度。

在传统的数学解决问
题教学中,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教师忠实地“教教科书”,现在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不需要照搬书本,而
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借助“微课”合理改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以五年级
上册“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为例,我校江胜昌教师没有直接出示书本的例题,
而是借助微课,播放与例题相似的题目:苹果和梨各2千克,梨每千克2.8元,
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多少元?江老师先让孩子尝试完成,再借助微课
让孩子进一步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加深对题的理解。

在这基础上,再出示与
例题相似的题目,苹果和梨各2千克,共付了10.4元,已知梨每千克2.8元,
苹果每千克多少元?让孩子观察对比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孩子在小组中
交流讨论如何用方程解决,最后江老师还是借助微课帮助学生分析,让孩子在动
态的环境中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提升了知识的信度,让学生印象深刻。

2.借助“微课”进行动态数学实验教学,提高知识建构的效度。

通过“微课”模拟各种生活中的实验,但又可以省去实际实验中准备各种材
料的麻烦,既可以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能力,又可以在观察性学习中提
炼数学图象,提高课堂效率。

以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烙饼问题”为例,用“微课”演示了以下三次的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探究烙饼至少需要的时间。

模拟1:每次烙一面(时间最长,空位最多一单烙法)
模拟2:每次烙2面(最省时间,满烙法)
模拟3:探究烙3张饼至少需要的时间(交叉烙)
孩子的思维是在模拟操作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

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孩子们观察、试验、猜测、
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

借助“微课”进行动态数学实验教学,提高知识建构的
效度。

3.运用“微课”进行物化环境与心理环境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知识建构的
广度。

本课题研究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
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开展数学生活实践活动。

运用“微
课”的动态环境提供了试验和探究的机会,将课本中原来是“封闭式”的问题改
变成“开放式”的问题,将静的问题改变成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有
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使教学真正实现“从
知识的学习转轨到方法的学习”,从而提高知识建构的广度。

4.利用“微课”把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有效整合,提高知
识建构的深度。

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将数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置于一个相对
动态实验环境下,从“动”的观点,用“动”的方法对概念、问题进行探索式和
发现式的教学。

例如:陈润南老师在教学《植树问题》这课时,借助微课,把全
长100米的小路,改成全长5米、10米、15米、20米等等,进行探讨间隔数与
棵树之间的关时,屏幕出现动态的间隔数与棵树,让学生一目了然棵数总比间隔
数多1的现象。

这样学生在碰撞中互相学习,产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不断的提升,同时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帮助学生
理解数学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的合理性、整体性,从而完善知识体系,
建构思维模型,提高知识建构的深度,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微课”选
择的内容不是课本知识的机械重复,而是它的引申与发展,把课内与课外、校内
与校外相结合的知识有机整合,让学生不用亲自深入社会生活,就能感受到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微课”的制作,使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学具制作、数学的实践与
问题解决等,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参加动态实践或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样借助“微课”这一现代技术,让学生进行“观察性、活动性、符号性学习”,
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以后
不断地试验和研究了。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 [J]. 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4]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