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诗歌鉴赏备战高一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诗歌鉴赏备战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培优练习(含答案)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D
解析:(1)D
(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⑵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
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写初夏时节,草木繁茂的景象。

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幽美丽的环境。

B. “众鸟”一句,“欣”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用飞鸟之乐比自己之乐,相互映衬。

C. “穷巷”一句,写诗人所处环境的偏僻,交通不便,目的是反映诗人窘迫境遇与心境。

D. 诗人沉浸在神仙传说等丰富多彩的故事之中,虽身居茅屋,却能在顷刻之间游遍宇宙。

(2)有人评价此诗“尾句一‘乐’字,总破全诗主旨”,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隐居之“乐”的具体内容。

答案:C
解析:(1)C
(2)①首句及“微雨”两句,写环境清新可爱,是诗人隐居一乐。

②“众鸟”及“穷巷”两句,写自己与世隔绝无杂事烦扰,有理想寄托之所,是诗人隐居二乐。

③“酌酒摘蔬”及读书,写诗人回归田园自食其力,身处茅屋但神思驰骋,是诗人隐居三乐。

【解析】【分析】(1)C项,“反映诗人窘迫境遇与心境”,理解错误;“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是说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表现出诗人的心灵宁静之乐。

故选C。

(2)这首诗的大致内容是: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从整首诗歌来看,表达了作者的隐居之“乐”,隐居之乐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乐是诗人生活环境之乐,诗人生活在草木繁盛,环境清幽之地;第二乐是说诗人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第三乐指诗人躬亲耕作,自食其力,纵情想象,沉醉书卷。

据此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①首句及“微雨”两句,写环境清新可爱,是诗人隐居一乐。

②“众鸟”及“穷巷”两句,写自己与世隔绝无杂事烦扰,有理想寄托之所,是诗人隐居二乐。

③“酌酒摘蔬”及读书,写诗人回归田园自食其力,身处茅屋但神思驰骋,是诗人隐居三乐。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句意。

【译文】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1)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2),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释】①仲览:指李仲览,即作者友人李翔。

②坐见:空过了。

再闰:历三年一闰,两闰为六年,作者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去黄移汝:离开黄州,改任汝州。

移是量移,指被贬谪远方的臣子,遇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平反复官。

B. 首句“归去来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仅仅表达了作者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

C. 社酒:原指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

这里表现黄州的父老乡亲与作者聚会宴饮,互相劝酒的场面,体现黄州的父老乡亲的淳朴热情以及与作者之间情谊的纯真。

D. 下片中“秋风洛水”引用西晋张翰的典故,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苏轼在此表示退隐还乡之志。

E. 本词措辞直白,在表情达意上注重细节刻画,使情感表达既直白又情真意切。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B
解析:(1)B,E
(2)①思乡而不得归,时光易逝的感叹。

词前三句表达自己想家却不能自由归去的的怅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加重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情感氛围。

②宦途失意的苦闷。

词下片前三句,向父老申诉自己不得已去汝州的无奈,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苦闷。

③留恋黄州,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词人借用张翰的典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晒渔蓑来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B项,“仅仅表达了作者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分析有误。

首句
“归去来兮”除了表达了作者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还包含了一段潜台词:当年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已经得以实现之时的欢畅之意,而东坡虽然一心想效法,无奈量移汝州市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时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归去,因此他吟唱“归去来兮”是为表达欲归不得的怅恨。

E项,“本词措辞直白”分析有误,本词措辞含蓄;“在表情达意上注重细节刻画,使情感表达既直白又情真意切”理解有误,在表情达意上注重细节刻画,使情感表达既含蓄委婉又情真意切。

故选BE两项。

(2)“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感叹时光流逝,抒发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情感;下片中“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表达了自己不得已去汝州的无奈,感慨人生无常,抒发宦途失意的苦闷。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运用典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晒渔蓑,表达留恋黄州、向往闲适生活的想法。

故答案为:⑴BE;
⑵①思乡而不得归,时光易逝的感叹。

词前三句表达自己想家却不能自由归去的的怅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加重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情感氛围。

②宦途失意的苦闷。

词下片前三句,向父老申诉自己不得已去汝州的无奈,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苦闷。

③留恋黄州,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词人借用张翰的典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晒渔蓑来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②调,心字香③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地名。

②银字笙:作者家乡的一种乐器。

笙管上刻有表示音调的银字。

③心字香:作者家乡一种常见的熏香名,据说是因香成心字形。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片春愁待酒浇”中“待酒浇”,言其愁绪之浓,急欲要借酒消愁。

B.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是写舟过吴江时的情景,呼应首句的“春愁”。

C. “飘飘”“萧萧”句烘托了凄清、伤悲气氛,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

D. 词末一“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达了岁月无情的感慨。

(2)词的结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貌似在描写鲜明而令人愉悦的景象,但实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悲伤的情感,下面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与这一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
B.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C.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

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

(崔涂《江雨
望花》)
D.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贾至《春思》)
(3)“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答案:C
解析:(1)C
(2)B
(3)此句自问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家和家人团聚。

通过想象回家后温馨、充满情趣(或宁静、安乐)的生活,表达倦游思归的情感,(或渴望归家的迫切心情)同时反衬了自己漂泊生活的孤独凄苦。

【解析】【分析】(1)C项,“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错误,“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意思是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此处写风雨意在渲染凄凉的氛围。

联系全诗作者意在抒发思归的愁绪,“仕途不得志的苦恼”于文无据。

故选C。

(2)例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意思是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用令人愉悦的景象表达作者内心悲伤的情感,以乐景反衬哀情。

A项,以江绿、山青、花红、鸟白的清新美丽景象反衬岁月流逝、归期遥遥的感伤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

B项,以“懂得人情”的雁儿带走愁心和美好的月亮从山上升起衬托诗人愉快的心情,以乐景衬托乐情。

C项,以“细雨迷蒙”“江水满溢”“春风和煦”“野梅飘香香”之清新优美之景反衬诗人思归肠断的愁苦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

D 项,以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和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美好春景反衬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以乐景反衬哀情。

故选B。

(3)“何日归家洗客袍?”运过自问的方式,抒发了作者的思归之情;“何日”“洗客袍”表明作者长时间在外,生活漂泊,辛苦劳顿,抒发了渴望回家的急切心情。

通过写“笙”和“香”这类居家事物,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既温馨又温暖,表达作者对在外漂泊生活的厌倦之情,更显对家的渴望。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此句自问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家和家人团聚。

通过想象回家后温馨、充满情趣(或宁静、安乐)的生活,表达倦游思归的情感,(或渴望归家的迫切心情)同时反衬了自己漂泊生活的孤独凄苦。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表现手法。

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
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手法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①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
(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解析:(1)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解析】【分析】(1)本题首先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诗首联以倒装句切题,说自己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

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

其次从结构上思考: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呼应。

从情感上寄托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苦恼。

(2)本诗首联是对良辰美景下新诗难成的苦闷和苦痛之情。

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

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

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

这时候,他或许已对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

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

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

故答案为:⑴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⑵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这类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具体句子的含义的
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句子的作用。

诗歌首联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

本诗表达的诗人情感有: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居吴兴
曾几①
相对真成泣楚囚②,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③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释】①曾几:两宋之际诗人。

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

②楚囚:《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③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典,慨叹白己只能徒作楚囚相对,无计克服神州,流露出诗人极大的无奈。

B. 颔联连用两个比喻,由国事到伤感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不平之情。

C. 颈联内容上紧承颔联,直写国家沦亡后南北音讯断绝诗人不能滞留风雨中的凄清。

D. 尾联写国事和家事如此,自己又漂泊落魄如此,诗人不由得徘徊低迷,心怀郁郁。

(2)有论者认为诗中的“秋风秋雨”“落日孤云”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C
解析:(1)C
(2)四个意象都是诗人眼前的真实自然之景,但还有抽象意义。

①“秋风秋雨”象征了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形势;②“秋风秋雨”还寄寓了诗人悲秋的愁闷,愁绪如风雨般侵袭笼罩;③“落日孤云”象征了诗人漂泊无依而不知归宿何处的处境。

【解析】【分析】(1)C项,“紧承颔联”错,从内容上看,应该是承接首联的。

同样,尾联是承接颔联的。

故选C。

(2)“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江北江南,相望不远,也已音讯断绝;在这秋风秋雨中,我又怎能在吴兴滞留岁月。

秋风秋雨,既可看作实事,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可看作国家的象征,这番萧杀的状况,正同眼前国家面临的局势,怎能不使人忧虑万分、感慨系之呢?“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伤心流连,我想找个有力的朋友避乱托身,却只是梦想;抬起头,眼见那天边夕阳西坠,孤云飘浮,禁不住忧愁悱恻。

“落日孤云”在这里是写景,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感到自己正像黄昏中飘浮的一朵云彩,不知何处是归宿。

这样一结语意双关,余情不尽。

故答案为:⑴C;
⑵四个意象都是诗人眼前的真实自然之景,但还有抽象意义。

①“秋风秋雨”象征了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形势;②“秋风秋雨”还寄寓了诗人悲秋的愁闷,愁绪如风雨般侵袭笼罩;
③“落日孤云”象征了诗人漂泊无依而不知归宿何处的处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此类题目,①要分清楚词句中哪些是写景、哪些是写情;②要结合整首词弄明白作者的感情是什么,进而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①(其二)
杜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释】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连,天台云烟,半隐半现。

B. 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实景,很是遗憾。

C. 前四句分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

D. 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2)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C
解析:(1)C
(2)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

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浑’‘总’……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错,“浑”“总”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画面的美景,将方丈、天台两座仙山与苍茫的大海、缥缈的烟云放在一起描绘,增强了画面的苍茫之感和神秘之气。

这两个字不是写观画的感受,而是描绘画面的。

故选C。

(2)颈联是“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范蠡”春秋时越国大臣;“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

此二句用典,意思是“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偏小,不能载我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度我飞升”。

诗人面对画中美景,只能徒自怨叹,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

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

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