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言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言设计
导课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精彩的导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本文浅谈了七种导言设计:直接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悬念(设疑)导入法、图表导课法、复习导入法、典故导入法、实验探究导入法。
标签:中学生物教学导言设计
0 引言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导课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位优秀的生物教师应用精彩的导言,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导言其实就像乐曲中的“引子”,起着渲染气氛、烘托氛围、酝酿情绪、渗透主题、诱发思维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优美的“引子”能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让学生带着愉悦轻松地状态步入学习新知识的课堂,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一见钟情”,这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直接导入法
1.1 概念
所谓直接导入法就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不作多余的渲染,直接揭示本节课的主题,在最短的时间内阐明教学目标、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及点出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的导课方法。
这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中学生物教师最为常用的导课方法。
1.2 案例:“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生命的起源”是人教版课标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的第一节内容。
针对本节课抽象、古老的特点,教师上课时可以这样导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章——生物的进化”,然后板书:第一章(居中)生物的进化。
接着说:“这一章主要探讨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起源的,以及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从原始的生物演变发展而来的。
这些人们历来关心的问题,不仅有某些不同的观点,还有许多传说和故事。
今天我们用科学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行学习和研究。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课题‘生命的起源’。
”然后板书,导入正课。
这种导入既让学生在很短时间内明白本节课需要学什么,而且教师不容易罗嗦,为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2 直观导入法
2.1 概念
所谓直观导入法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画、幻灯、标本、模型、或媒体演示物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直观景象,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的导课方法。
该方法具有很强的色彩性,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实物、视频等很感兴趣,能很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从观察中提出问题,进入新课。
2.2 案例:“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中的“DNA结构”
在讲授“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中的“DNA结构”时,教师为学生出示DNA双螺旋结构,使学生对于原本抽象的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展示的同时提出问题:DNA结构为什么会是双螺旋的呢?这对于遗传信息有什么重要作用吗?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发挥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猜测能力,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实例化,当然该种导入法中教师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展示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二是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指示观察、思考的关键;三是教师要及时反馈,倾听同学们想法,避免只让学生思考却不让表达思维的现象。
此种导课方法在讲授“骨的构造”一节时也很适用。
3 悬念(设疑)导入法
3.1 概念
所谓悬念(设疑)导入法指教师故意在扣人心弦处嘎然而止,引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激发学生想要知道结论的兴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导课方法。
3.2 案例:“性状遗传的规律性”
教师在讲授“性状遗传的规律性”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问题:一对夫妇都有耳垂,可是却生出一个无耳垂的女儿,试问:A、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吗?B、无耳垂女儿是不是这对夫妇亲生?C、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通过设置悬念,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 图表导课法
4.1 概念
所谓图表导课法就是利用生物教学的第二语言——图表予以呈现,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新知识,从而引入新课。
4.2 案例:“生命活动的调节”
教师在讲授“生命活动调节”时可以搜集植物幼苗的破土而出、在繁殖季节,两只雄羚羊为了一只雌羚羊而相互争斗、跳水运动员优美复杂的动作、长跑运动员比赛、人体内各种激素及缺乏某种元素患病表等图片和表格,设问:为什么能够这样呢?从而导入“生命活动的调节”。
利用图表导入新课是一种创新型的方法。
很多生物学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图表予以呈现,所以它与生物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5 复习导入法
5.1 概念
所谓复习导入法就是教师有意向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交点,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总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学习新概念、新知识的导课方法,是中学生物教师用的最普遍,也是学生很容易接受的导课方法。
5.2 案例:“减数分裂”
在学习“减数分裂”有关内容之前,老师已经给学生深入讲解过“有丝分裂”有关内容,所以在讲授“减数分裂”时教师大可先复习有丝分裂的基础知识,总结学习有丝分裂的思路,指出有丝分裂的意义,进而将减数分裂衔接进去,指出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然后导入新课。
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有丝分裂的方法去学习减数分裂,提高学习效率。
复习导入法是一种最为广泛、普遍的导课方法。
古人言:“温故而知新”。
复习不仅仅是为了修补遗忘的旧知识,而是添建一大堆新的知识。
学习者一般会根据已有的旧知识进行选择,那些能与旧知识建立联系的知识往往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典故导入法
6.1 概念
典故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教师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的故事、寓言、谜语或成语等典故组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的导课方法。
6.2 案例:“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做成PPT,展示给学生,请一位说话很
有风趣的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在讲故事的同时教师因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②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③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这样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肯定会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最终很快解决问题。
中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发展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故事。
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
7 实验探究导入法
7.1 概念
实验探究导入法是新课改之后中学生物教学中大力提倡的导课方法,它是通过有趣的、与讲授内容有关的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7.2 案例:“蒸腾作用”
教师讲授“蒸腾作用”一节课时,首先展示一株盆栽的番茄,叫一名学生上前将番茄茎折断,让学生观察切口处有什么变化,待切口处流出液滴时,提问:“为什么会流出液滴?”“是什么力量使水和无机盐由下往上提升呢?”学生边动手边观察,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原理的欲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
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和猜想的思想,为以后深入研究生物学有很好的帮助。
8 结语
中学生物教学的导课方法很多,“教无定法”,导课方法也一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地变换导入新课的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导课这一重要环节,并精心设计导课环节,从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安定情绪,进入状态,让学生有目的的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思维定向、内容定旨、感情定调,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孙少华.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的导言设计.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年4月.
[3]《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李俊红.新课导入艺术探究.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9月第19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