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文言文阅读B卷含解析20190119168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一第十二单元文言文阅读(B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
郡何以为理?”宠顿首
..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己。
”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
..,除温令。
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
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
..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
前四个断句相同,四个选项的第一个区别在“涣少好侠”,翻译为“王涣年少时喜好游侠”更为通顺,排除C、D。
根据对仗的原则,“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形成动宾结构,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
“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
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越,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D项,原文说“元兴元年,病卒”,未点明是“死于洛
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一
阳令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5分)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5分)
【参考答案】(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重点关注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
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确定词句意义。
采分点:(1)“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为名词作动词,“弹奏、奏乐”;“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进献”。
(2)“一岁”译为“一年”;“狱”为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文理”为“条理”。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
父亲名顺,安定太守。
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
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
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
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
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
”和帝十分高兴。
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
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
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
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
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
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
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
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
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
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
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
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
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
元兴元年,王涣病死。
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
不叹息的。
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
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
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
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
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
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
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
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
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
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
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
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
永和年间,急切下令勃海任峻补任洛阳令。
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也没有空闲,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贾应春,字东阳,真定人。
嘉靖二年进士。
授南阳知县,迁和州知州。
入为刑部郎中。
历知潞安、开封二府。
迁陕西副使。
进右参政。
宁羌贼起,会兵讨平之。
迁按察使,左、右布政使,皆在陕西。
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三十二年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
俺答诸部岁扰边,应春言:“诸边间谍不通,每寇入莫测其向,我则无所不备。
兵分势孤,往往失事。
夫寇将内犯必聚众治器腊肉饲马传箭祭旗其形先露而我民被掠者间亦临边传报颇有左验使边臣厚以官赏,令密侦候,视漫然散守者,功相十百。
”乃定赏格以请。
帝立从之。
其秋,寇大入延绥,杀掠五千余人。
应春督诸将邀击,获首功..二百四十,以捷闻。
而巡按御史吉澄极言败状。
帝竟录应春功,官其一子。
明年罢宣、大总督苏佑,以应春代。
时秋防将届,代应春者江东未至,令仍旧任。
套寇数万人屯宁夏山后,先遣骑五百余入掠。
总兵官姜应熊守红井以缀敌,而密遣精兵薄其营,斩首百四十余级,进应春右都御史。
逾月,寇别部入永昌、西宁,为守将所破。
番人入镇羌,总兵官王继祖击败之,并赐应春银币。
久之,寇五千骑犯环庆,为都督袁正所破,掠庄凉,守将邀斩百二十人,再予应春一子官。
在镇数载,筑边垣万一千八百余丈,以花马池闲田二万顷给军屯垦..,边人赖之。
征拜南京户部尚书。
论边垣功,进秩.一等。
旋召为刑部尚书,改户部..。
国用不足,应春以为言。
因命征不及七分者,所司毋迁官。
漕政废弛,运艘多逋负,亦以应春言重其罚。
岁余,致仕去。
卒,赠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贾应春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寇将内/犯必聚众治器/腊肉饲马/传箭祭旗/其形先露/而我民被掠者/间亦临边/传报颇有左验/
B.夫寇将内犯/必聚众治器/腊肉饲马/传箭祭旗/其形先露/而我民被掠者/间亦临边传报/颇有左验/
C.夫寇将内/犯必聚众治器/腊肉饲马/传箭祭旗/其形先露/而我民被掠者/间亦临边传报/颇有左验/
D.夫寇将内犯/必聚众治器/腊肉饲马/传箭祭旗/其形先露/而我民被掠者/间亦临边/传报颇有左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犯”是侵犯的意思,排除A 项、C 项。
“临边”修饰“传报”,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D 项。
句意:而敌寇准备侵犯我们时,必然会聚
集部众整理武器,腊肉喂马,传递令箭,祭祀军旗,他们的形迹就先暴露出来。
我方遭受抢掠的百
姓,有时也会到边境上传递情报,消息多被证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一
A.首功,以斩获敌首计功。
古代打仗主要依据士兵杀敌数量来赐予爵位或奖赏金银。
B.屯垦,指聚居垦荒。
屯垦戍边是历代王朝治理边疆的重要政策,以军屯和民屯为主。
C.秩,原来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来又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D.户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全国赋税、户籍、田地、土木兴建等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 项,主管土木兴建的机构是工部。
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
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
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应春胸有谋略。
针对边关各戍所各自备战,兵力分散、势力孤弱的问题,他提出建议,并定下奖赏标准,得到皇帝的应允。
B.贾应春军事才能出众。
当敌寇大举入侵延绥时,贾应春率领将士半路迎击,痛击边寇,斩杀敌军二百多人,受到皇帝奖赏。
C.贾应春善于治军。
他不仅屡立战功,镇边期间,还大量修筑边墙,让军队驻扎花马池开垦闲田,保障了边境安全,造福于民。
D.贾应春善理政务。
针对国家费用不足的实际问题,贾应春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下令凡是征收税费不足七成的官员不得升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 项,结合文本内容“国用不足,应春以为言。
因命征不及七分者,所司毋迁官”分析可知,“贾应春下令征费不足的官员不得升迁”错,应为皇帝下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使边臣厚以官赏,令密侦候,视漫然散守者,功相十百。
(5分)
(2)总兵官姜应熊守红井以缀敌,而密遣精兵薄其营,斩首百四十余级,进应春右都御史。
(5分) 【参考答案】(1)(如果)让守边大臣重赏报信人,让他们秘密侦察敌情,比起分散守卫边境,可以收到十倍百倍的功效。
(2)总兵官姜应熊把守红井来牵制敌人,而暗中派遣精兵迫近敌人的营寨,斩敌一百四十多人,贾应春升为右都御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使”译为“如果”,“视”译为“比较、比照”。
(2)“缀”译为“紧跟、追随(牵制)”,“密”译为“暗中”,“薄”译为“接近、迫近”。
【参考译文】
贾应春,字东阳,真定人。
嘉靖二年进士。
授官南阳知县,迁任和州知州。
调入朝廷任刑部郎中,历任潞安、开封二府知府。
迁任陕西副使。
进职右参政。
宁羌有反贼作乱,他聚集兵力讨平反贼。
调迁按察使,又升任左、右布政使,都在陕西任职。
就地封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这个地方。
嘉靖三十二年进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
俺答诸部年年侵扰边关,贾应春说:“各边境之间没有互相通报侦察的情况,每逢敌寇入侵不能测知动向,而我们每个戍所都得进行备战。
兵分多路,势力孤弱,往往误事。
而敌寇准备侵犯我们时,必然会聚集部众整理武器,腊肉喂马,传递令箭,祭祀军旗,他们的形迹就先暴露出来。
我方遭受抢掠的百姓,有时也会到边境上传递情报,消息多被证实。
(如果)让守边大臣重赏报信人,让他们秘密侦察敌情,比起分散守卫边境,可以收到十倍百倍的功效。
”于是定下奖赏的标准请求批准。
皇帝当即听从。
当年秋天,敌寇大举入侵延绥,杀戮抢掠五千多人。
贾应春率各将士半路迎击,获敌首级二百四十个,向皇帝奏捷。
但巡按御史吉澄极力言说战败状况。
皇帝最终给贾应春记功,并赐贾应春的一个儿子官职。
第二年皇帝罢免了宣府、大同总督苏佑官职,以贾应春代替。
当时秋防日期将到,代替贾应春的人江东还未到达,于是命令贾应春留任。
河套敌寇数万人屯兵宁夏山后,先派骑兵五百多人入侵抢掠。
总兵官姜应熊把守红井来牵制敌人,而暗中派遣精兵迫近敌人的营寨,斩敌一百四十多人,贾应春升为右都御史。
过了一个月,敌寇他部入侵永昌、西宁,被守将击破。
番人入侵镇羌,被总兵官王继祖击败,王继祖、贾应春均获赐银币。
过了很久,敌寇五千骑兵进犯环庆,被都督袁正击破,敌寇又抢掠庄凉,守将阻截斩杀敌寇一百二十人,皇帝再赐贾应春一个儿子官职。
在贾应春镇守边境的几年里,修筑边墙一万一千八百多丈,并将花马池一带二万顷闲田让军队驻扎开垦,边关人民因此得到保护。
征召贾应春为南京户部尚书。
论贾应春修边墙的功劳,进俸禄一等。
不久召任刑部尚书,改派到户部。
国家费用不足,贾应春为此向皇上进言。
皇上于是下令凡征收不到规定征收费用十分之七的主管官员,主管部门不能提拔他们。
漕运事务废弛、运船拖欠税费的很多,也因为贾应春的建议而被加重处罚。
一年多后,贾应春辞职离去。
死后被赠太子太保。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羊琇,字稚舒,景献皇后之从父..弟也。
琇少举郡计,参镇西钟会军事,从平蜀。
及会谋反,琇正言苦谏,还,赐爵关内侯...。
琇涉学有智算,少与武帝通门,甚相亲狎,每接筵同席,尝谓帝曰:“若富贵见用,任领护各十年。
”帝戏而许之。
初,帝未立为太子,而声论不及弟攸,文帝素意重攸,恒有代宗之议。
琇密为武帝画策,甚有匡救。
又观察文帝为政损益,揆度应所顾问之事,皆令
教育资料
教育资料一
武帝默而识之。
其后文帝与武帝论当世之务及人间可否,武帝答无不允,由是储位遂定。
及帝为抚军,命琇参军事。
帝即王位后,擢琇为左卫将军,封甘露亭侯。
帝践阼,累迁中护军,加散骑常侍。
琇在职十三年,典禁兵,豫机密,宠遇甚厚。
初,杜预拜镇南将军,朝士毕贺,皆连榻而坐。
琇与裴楷后至,曰:“杜元凯乃复以连榻而坐客邪?”遂不坐而去。
琇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下豪贵咸竞效之。
又喜游燕,以夜续昼,中外五亲无男女之别,时人讥之。
然党慕胜己,其所推举,尽心无二。
穷窘之徒,特能振恤。
选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尽铨次之理。
将士有冒官位者,为其致节,不惜躯命。
然放恣犯法,每为有司所贷。
其后司隶校尉刘毅劾之应至重刑武帝以旧恩直免官而已顷之复职及齐王攸出镇也,琇以切谏忤旨,左迁..太仆。
既失宠愤怨,遂发病,以疾笃求退。
拜特进,加散骑常侍,还第,卒。
帝手诏曰:“琇与朕有先后之亲,少小之恩,历位外内,忠允茂著,不幸早薨,朕甚悼之。
其追赠..辅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东园秘器,朝服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
”谥曰威。
(节选自《晋书•羊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后司隶校尉刘毅劾之/应至重刑/武帝以旧恩/直免官而已/顷之/复职/ B.其后司隶校尉/刘毅劾之应至重刑/武帝以旧恩/直免官而/已顷之/复职/ C.其后司隶校尉/刘毅劾之应至重刑/武帝以旧恩直/免官而已/顷之/复职/ D.其后司隶校尉刘毅劾之/应至重刑/武帝以旧恩直/免官而/已顷之/复职/ 【答案】A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
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注意主语常省略。
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
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比如本题:“司隶校尉刘毅”为一人,官名加人名,不能分开,并非刘毅弹劾司隶校尉。
排除B 项、C 项;“直”通“只”,“仅仅”的意思。
且“恩直”无意义。
再排除D 项;若在“而”与“已”间断开,“而”用在句末,一般通“尔”,作叹词用,很显然这里没有感叹语气,“已”为“已经”之意,但后面跟“顷之”,也表时间,不久的意思,故两词连用错。
“而已”连用,表示“罢了、如此而已”的意思,不能分开。
据此推断A 项正确。
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父,指称父亲的亲兄弟,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
B.关内侯,爵位名,一般是对立有军功的将领的奖励,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
C.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用于表扬对朝廷有贡献的死者。
【答案】A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A 项,“指称父亲的亲兄弟”说法不对,指的是祖父的兄弟的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羊琇足智多谋。
武帝的太子之位不稳,羊琇为武帝出谋划策,在很多方面都有补救,最终得以成功。
B.羊琇个性十足。
在参加杜元凯的庆贺宴会时,因为不满杜元凯以连榻招待客人,他不肯坐下就此离开。
C.羊琇深受宠幸。
武帝让他主管禁兵,参与机密,羊琇死后武帝亲下诏书,追赐官职,赏赐财物。
D.羊琇生性豪奢。
他用木炭捣成碎屑制成兽形来温酒,洛阳的豪贵都争相仿效;他还经常和亲戚夜以继日地玩乐。
【答案】A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 项,“武帝的太子之位不稳”错,武帝当时还没有被立为太子。
所以选A 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又观察文帝为政损益,揆度应所顾问之事,皆令武帝默而识之。
(2)然党慕胜己,其所推举,尽心无二。
穷窘之徒,特能振恤。
【参考答案】(1)(羊琇)又观察文帝处理政事的得失,猜测文帝将要询问的事,都让武帝默默地记住。
(2)但是他交接仰慕比自己强的人,对这些人的举荐,他总是尽心尽力,没有二心。
对于身处困厄中的人,他特别能加以救济。
【解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损益”,“得失”;“揆度”,“猜测”;“顾问”,“询问”;“识”同“志”,“记住”。
第二句关键点:“党”,“交接”;“推举”,“举荐”;“穷窘之徒”,“身处困厄中的人”;“振恤”,“体恤、救济”。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