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策略——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策略
——
—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赵
萍
(皖江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1)
摘要:运用积极心理学,是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一个有益解决方案。
根据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引导大学生运用乐观、勇敢、宽容、坚韧、活力等积极心态看待困难,提升意志品质。
并通过多种策略,发挥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意志品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9)05-0006-05
[收稿日期]2019-01-13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路径研究”(WT2018SK001)[作者简介]赵萍(1975-),女,安徽阜阳人,皖江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韶关学院学报·教育科学
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2019年5月May.2019
Vol.40
No.5
当下,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期,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浮躁、迷惘、学业退步、志气消沉、心理承受能力弱等不良现象。
主要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方面呈现下降趋势,有的大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就躲避、安于现状、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轻生。
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抵御挫折,事关其个人学业及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幸福。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梦”顺利实现的中坚力量,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任。
正确引导和磨炼大学生意志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这既是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内在心理需求,也是高校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本文旨在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乐观、勇敢、宽容、坚韧、充满活力等积极人格特质,引导大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矛盾。
保持积极、正面情绪、乐观心态,强大心理资本以抗衡困难,提高意志水平,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一、意志品质的含义及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
(一)意志品质的含义
意志是心理学上的概念,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1]。
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形式。
如,某位女大学生想减肥,通过制定一系列减肥方案和阶段性目标,以改变目前状况,在实施计划中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和美食诱惑,最后成功达到了瘦身的预定目的。
我们把这个心理过程称之为意志。
意志通常是和人的行动紧密相连的,所以把这种含有意志参加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可见,目标的实现除了要有心动外,还要有行动。
这种意志行动是人在后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否则就无需培养了。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能够培养的。
(二)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现状
为了解当代大学的意志品质状况,笔者针对某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星网上调查的形式,选用了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健康
6
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意志品质测试量表》作为测试工具。
测试卷共22个选择题(前2个为基本信息),总分100分。
本次调研的对象为某校的在校本科生,随机抽查了522名学生进行测试,男女生比例为3∶2。
调查测试结果显示,意志很坚强的有22人,占4.21%;意志较坚强的有345人,占66.09%;意志品质一般的有155人,占29.69%;其中最高得分为96分,最低得分为43分。
意志的自觉性方面,主要体现在测试题的第8、11、12、17、18、22题,大部分同学能够明确自己的行为目的,认识比较清醒。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有很强的趋动性,在权衡事情的重要性与兴趣之间能够优先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兴趣放在第二位。
在看待机遇与个人的努力之间作用的程度时,有60%的同学坚信机遇的作用大于人的努力,这体现出一方面他们承认机遇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过多强调了客观因素从而忽视了主观方面的内在因素,没有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
但在困难面前,有近60%的同学选择立即求助,显示出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主见性、独立性不够,见图1。
图1意志的自觉性状况
意志的果断性方面,集中体现在第16、19题。
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对于复杂的问题,常常优柔寡断。
这反映出大学生从小生活相对优越,家长安排好了日常起居,因而缺乏相应的锻炼机会,造成了生活自理能力弱,遇事少主见的结果,见图2。
图2意志的果断性状况
意志的坚持性方面,主要集中在问卷的第5、6、9、14、15、21题。
有60%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能按时起床,不睡懒觉。
还有四成的同学则不能做到有规律地作息,表现出松散、随意、任性。
对于自己下定决心要做的事,第二天劲头就消失的情况,竟然有近60%的同学承认自己遇到过。
可见很多同学的意志不够坚定,摇摆不定。
在顺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早已习惯了被安排的生活,无需过问生活的不易与艰辛,因此在付出实际行动时,往往表现出退缩不前、不够坚韧,见图3。
图3意志的坚持性状况
意志的自制性方面,体现在第3、4、7、10、13、20题。
有80%的同学表示喜欢长跑、远足和爬山运动,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能够使自己更有毅力,表现出他们对培养意志品格有明确、积极的要求,且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总体来说愿望是好的。
在回答“因为常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而不能按时入睡”这道题时,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回答有。
可以看出他们的自制能力比较薄弱,还不能有效抵御外界诱惑。
在回答第4题经常因为个人的主观原因而不能完成原定计划时,有超过60%的同学认为存在这种情况。
这从另一方面可看出他们对自己将要付出的行为有一定的认识,分析得也比较充分,因而能够作出比较合理的决策,表现出很大的决心。
但往往在执行时,反映出一定的冲动性,外界的干扰、或者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个人情绪受到了影响,则表现出冲动、鲁莽、做事缺乏恒心的特点,见图4。
图4
意志的自制性状况
7
二尧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借鉴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源自于西方,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和米哈依·西克赞米哈依(Mihalyi Csikzentmihalyi)在2000年1月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力求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Peterson和Seligman在《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中分类列出了公正、勇气、智慧、卓越、节制、仁爱六种重要美德,及与其相联系的包括正直、宽容、团队协作、社交能力、心胸开阔、洞察力、诚实、勇敢等在内的24种人格力量[2],即24种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主动、乐观、开放、欣赏的心态看待事物,是着力研究普通人的幸福、发展、快乐的科学。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从主观层面研究人的积极、正面的心理体验;二是从个体层面研究积极心理特质,并感受积极情感体验;三是从群体层面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引导大学生深层领悟社会接纳、社会归属、社会贡献及社会和谐。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借鉴
通过比较发现,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六种美德中,其中勇气中包含的特质为:勇敢、坚韧、正直、充满活力,节制美德中包含的特质为:宽恕、谦虚、谨慎、自律。
这八种积极人格特质基本上包含了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四个方面。
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为我们加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首先,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
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一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之提高,另一方面要培养其主观意识用恒心去改善,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挫折。
被动的接受往往治标但不能治本,或者某种对策虽然能够起到改善的作用,但力度过于狭隘。
就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给人治病一样。
人作为有机体身心不能统一和谐,就不能够从本质上祛除症状。
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应该是防御和对策一起
作用。
通过早期的干预措施,即:重视人的主观幸福
感,人要更多地关注积极情绪、正面情绪。
教育者要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力和隐性能力,善于挖掘他们
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加强其意志品质的目的。
通过情境式训练等方式,让他们体会到积极的情绪
及过程体验,体会到这些积极的品质是能够实现自
身身体和心灵的和谐,是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伤
害的。
这样就能够促使大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
面对生活,在无形中培养个人良好的意志品质。
所以
主观幸福感可以强化个人在智力、体能、社交和心
理等方面的活动资源,它会使人感到自己有能力战
胜压力,且能够悦纳自己的一切,进而提升个人意
志品质水平,从而获得丰厚的“心理资本”。
进而达
到战胜困难,获得长久幸福感。
其次,调整积极认知,培养积极情绪体验,提高
现实能力。
赛利格曼用归因解释风格将人格特征划
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
“归因
是指个体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背后所包含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断的过程”[3]。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阻力
时,如果能够顶住,不轻易放弃,执着自己的初衷,
也许就能度过难关。
否则,就半途而废。
而支撑我们
当初坚持或者放弃的原因往往是我们对那件事的
理解、认识。
即我们是如何归因的,这点很重要。
如
果我们认为那件事是外部因素导致的,是客观条件
出了状况,责任不在于自身的主观因素,那么,我们
则会找原因,继续执行原计划,仍会保持原来的工
作热情和战斗力。
如果我们认为事情之所以进展不
顺利,那是我不行,我的能力不够,是自我的内部因
素造成的,那么信心必然大受打击,很自卑,当然不
能顺利完成工作。
我们把前者的归因称为“乐观型解
释风格”,后者的归因称为“悲观型解释风格”。
显然“乐观型解释风格”能够激起我们的信心和勇气,这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有益的,“悲观型解释风格”会给人带来更多的自卑和懦弱,不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积极的、乐观的心理氛围带来的力量有时会令人无法想像,所以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采取一些鼓励、嘉奖等的方法来强化这种积
8
极风格,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开放、向上、向善的意志品质。
再次,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群体层面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因此一个积极的群体氛围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良好的群体氛围,既是个体构建积极人格的团队支持力量,也是每个成员相互获得积极体验的直接源泉和动力。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作为教育者在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时,就要考虑到这个组织系统,我们的家庭、班级、宿舍、集体、学校、社会、国家……该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群体氛围,又该如何引导大学生深层领悟社会接纳、社会归属、社会贡献及社会和谐。
三尧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加强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策略
(一)塑造积极人格,完善积极心理干预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一个人的意志行动是围绕其明确的预期目标来实施的。
目标越清晰、远大就越能促使人努力向前,不畏艰难险阻,直至最后完成。
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者,我们要引导他们制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了理想目标才能清楚自己的奋斗方向,不至于在四年的大学里迷失自我。
尤其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面临诸多压力,如果没有明确的理想目标,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浑浑噩噩,很迷茫。
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尽早确立自己的理想目标,有了努力方向的指引,他们的人生发展道路才不至于跑偏,成功的机率就会越大。
其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应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注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重视并普及幸福公开课,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在课程中教师要通过一些积极向上的案例、积极情绪体验等,让学生领会积极、乐观的人格特征并自觉接受。
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学,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暗示,在课堂中营造出轻松、快乐、积极的学习氛围,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勇敢、坚韧、正直、充满活力的良好意志品质。
最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征。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经常走出校园多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
要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组织系统中的每个部分都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默默地付出,要让他们学会感激、宽恕、谦虚、谨慎、自律、尊重和回报。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鼓励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三支一扶”“青年志愿者服务”及各类公益服务活动等,要让他们亲身经历,有针对性地进行意志锻炼。
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调整积极认知,提升个人意志品质水平
改变大学生消极的归因模式,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
教育者可以将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 合理情绪疗法一并引入到教学中,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二者的异同。
启发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拓展思维,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看问题。
否则就会犯管中窥豹的错误。
因此当我们遇到困境时,要尽量从“乐观型解释风格”中去理解某件事情,从而达到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抵御消极心理侵害的功效,让自己更加有信心和高昂的情绪。
而不要从“悲观型解释风格”中去想问题,这会招致负面情绪的产生,结果导致产生退缩、逃避等负面行为,所谓的境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可在课堂、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情境中,将自身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同学生的讨论、训练、强化等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合理、积极的归因模式,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和乐观的品质,在无形中提升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水平。
(三)营造和谐育人氛围,强化积极社会组织系统
首先,在高校中,各级管理者要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倡友爱、团结、平等的校园文化,发挥好合力的作用。
学工部门通过评选“文明班级”“优秀宿舍”“寝室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团委通过“大学生辩论赛”“合唱比赛”“主持人大赛”“达人秀”等比赛一方面展示出活跃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激发起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勇气;心理中心通过“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大赛”“5.25”“12.5”等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心理知识,而且使参与活动的主体获得积极心理体验。
9
其次,在家庭中提倡亲密、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如果家庭中有争吵、暴力的行为,成员之间缺少关爱和沟通则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导致其冷漠、孤僻、自卑等负面性格,因此一定要重视良好家庭环境的积极作用,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港湾,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最需要家庭成员的鼓励、关心和开导,和睦的家庭环境更有助于孩子自信,增强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最后,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关企业、单位可以为高校积极提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年志愿者公益服务机构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学习、体验的便利条件。
相关媒体、网络要做好弘扬社会主旋律,报道宣传社会正能量的工作,这些都能使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美好与幸福,不仅可以健全其人格,还可以促进其全面发展,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潜能,培养个人优良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院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
[2]向守俊.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1.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8.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Will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ZHAO P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Wa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aanshan243031,Anhui,China)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ollege students’will quality is a beneficial solution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will qualit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will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and guides college students to use positive mentality such as optimism,bravery,tolerance,tenacity and vitality to treat difficulties and improve the will quality.And through a variety of strategies,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will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brought into play.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college students;will quality
(责任编辑:宁原)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