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故事的力量”导写及7篇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津
文题围绕“好的故事”打转。

题目中的材料用分号和省略号解释“好的故事”的意义和作用。

文字上面呈现出来的意义就是四个“可以”:一是“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二是“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三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四是“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

其实,省略号的运用包含了还有其他意义和价值。

最后都被“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句子牢牢地统管了。

有哪些联想和思考呢?能有哪些联想和思考呢?
有以下立意:
1.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
2.好的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形象;
3.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4.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
5.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
6.我们要从好的故事中受益;
7.我们要把好的故事讲好。

至于说“请讲好中国故事”这种立意和标题,我以为有点跑了,不能细化到某种故事,再如“请讲好雷锋的故事”、“请讲好中国改革的故事”。

作文审题应当求稳,题中说了什么,包含了什么,我们就写什么。

否则属于乱来,要吃大亏。

审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概念要准,“故事”词典解释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虚构的”就包括神话故事等文学作品
中的故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故事,一定要咬住“好的故事”,不能简略为“故事”。

人家说的是“好的故事”,你为什么要说“故事”呢?是不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第二,要有立意的高度。

譬如,可以写“好的故事帮我们表达和沟通”,也可以写“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写“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后两者立意的高度比第一者就要高很多。

第三,应积极展示自己的丰富阅读。

所写的例子既有时代印记,也有文学和哲学脚印,古今中外熔于一炉。

第四,应充分展示文采,激情满怀,以情感人,以才服人,让阅卷老师为你倾倒。

范文展示
NO.1
第一篇
汲取故事力量,书写崭新篇章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泱泱华夏,五千年时光弹指而过,历史长河造就的无数故事更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迈入新时代,我们更应从这些好故事中汲取力量,书写属于我们的新篇章。

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

远在原始时代,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和传说,团结部族,形成合力,传递精神力量,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故事,至今我们耳熟能详;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通过寓言等故事阐发学说,触动人们心灵,老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愈发闪亮,给予我们无限生存智慧;秦汉以来,故事日益丰富,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民族形象。

《史记》中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它们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构建了民族大一统的历史观,推动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观念及形象的形成,给予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坚定力量,“钓鱼岛是中国的”“只有一个中国”的声音响彻国际社会。

汲取故事力量,书写人生新篇章。

好的故事可以触动人类的心灵,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神舟十六的成功发射,让桂海潮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像施甸这样的小县城,不是只有做题家,也能走出航天员。

正是《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里的故事,触动了桂海潮的心灵,为他种下航天梦想,让他一步步为之奋斗,刻苦努力,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也用自己的故事呐喊出了“我无比确定,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有力回击了前段时间“孔乙己文学”蔚热引发的“读书无用论”的热潮。

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面对生活和社会的现实,难免遭遇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与冲突,自我价值感被环境限定,但我们应从像桂海潮那样在各行各业砥砺奋进的新时代闪光青年的成长故事中汲取力量,奋笔疾书,书写属于我们人生的新篇章。

汲取故事力量,书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从不缺少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也不断启迪后人智慧,展现我们民族的形象。

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斗疫魔……一路披荆斩棘的故事,无不蕴藏着艰苦奋斗、团结奋进的民族形象;大坝矗立、高铁飞驰、巨轮远航、探天潜海……一路跋山涉水的故事,无不包含着继往开来、众志成城的民族形象;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呐喊,到“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故事,每个人都深深懂得,只有国家富强,才可能有我们的国格和人格,才可能有人民的权利和福祉。

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格局下,我们更应从好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书写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史鉴如新,彰映启示。

或许我们不必再忧心朝不保夕、命悬一线,我们无需再恐惧山河破碎、为人奴役。

然而,新时代的使命向我们每一个人发出召唤,实现强国梦、聚力克时艰的全新责任向我们每一个人抛出挑战,唯有从好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方能初心如磐,乘风接力,迎难攻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NO.2
第二篇
以故事为灯烛,照进步之前路
莫言曾在瑞典文学院进行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动机,而其演讲题目即为《讲故事的人》。

麦家对这篇演讲则给出了“莫言强调小说家讲好故事的重要性,实在是非常有见地”的评价。

由此可见,“故事”的重要性众目具瞻。

相对于格式严谨的散文诗歌,故事具有更加生动和连贯的特点。

因此也就成了更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的思想传播方式。

例如古代之神话,不就大都是经百姓
口口相传的故事传承下来的吗?而思想,也正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不二法门。

所以我认为,故事确可以照亮进步之前路。

故事就是黑暗中理想的火把,常为困境中的人们提供坚定的光。

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以牛虻的故事为榜样,激励自己征战南北,一生奉献给党。

再看我国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因听闻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改名司马相如,并一生以蔺相如为榜样,终成一代文豪。

由此可见好的故事是坚毅人格的助长剂,是优秀人才的培养皿。

同时,正如人们常说“常用的钥匙最光亮”人们的代代传承也使有意义的故事经久不衰。

然,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我们在听闻故事时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谨防“毒鸡汤”,不做“愣头青”,方能从好的故事中汲取前进动力,不断进步。

驻笔覃思,纵观我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无数故事如点点星光闪耀夺目于其中——盘古开天辟地是国人对世界之始的解释;自相矛盾是智慧古人正确哲学观的体现;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告诉人们要孝亲敬长。

闻鸡起舞,程门立雪警示人们要认真治学。

正是几千年来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化为道理注入个个故事中,并随之流传万世,才让后人不必经历当初的迷茫,可以将经历转向对新事物的探索实现突破进步同时也让华夏子孙能够拥有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勇气与自信。

所以,细细思忖,“故事”这把火炬所散发的企是仅能照亮个人的微光,而是足以明晰一个民族,甚至世界前进方向的熊熊烈火。

诚如毛主席所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故事对于民族之重要,无需多言。

优秀的故事可以激励个人,促其向上,也可以赋予民族以内涵,促其远离轻浮,不断进步。

故事是一把火炬,照亮古城朱雀的小街,照出杜甫赞过的春雨,照明王维心中的空山,告诉我们生命缘起何处,指引我们脚步迈向何方。

用故事助力民族进步,让故事之光照亮未来!
NO.3
第三篇
故以鉴今,事为我任
执笔叙义,定格下一帧帧闪动而过的历史画面;口口相传,延续着一代代凝聚伟力的民族血脉。

何为故事?不仅是过去曾发生过的事件,还是一种努力的记录、共同的记忆与情感的认同,代表着一个地方、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自觉建立彼此联系的努力,有着普遍的情感与价值。

然而,故事亦有善恶,我们应明辨是非、弘扬正能量。

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国家将价值观渗入文化领域,通过故事威胁着和平与正义。

我们应选择的,是十年治水家门不入,踏遍华夏划定九州的奋斗故事;是牢狱木桌演奏《月光》,身束轮椅文字飞扬的坚强故事;是白医天使跨越国界,维和部队坚守和平的互助故事;是父母长辈谆谆教诲,美好品德代代相传的家风故事……故事传递的力量,终将化作激励成长的动力,故事传递的感动,终将化作前行之路的底色。

故事记录了过去,也发生在当下,今天终将成为昨日,等待我们的是下一个明天。

在故事中,我们体悟文化底蕴、感受时代印记,更在曾经的艰辛与开拓中收获无比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仍记郑人买履“宁信度,毋自信”,提醒我们走出照搬传统、自我禁锢的怪圈;仍记玄奘西行,十九年译经呕心沥血,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仍记邓小平三起三落,书写改革开放的春天故事,启示我们践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然而你可知道,我们脚踏实地过好的每一天,也是光辉灿烂的故事篇章,时间会记录下这些故事,播种孕育出未来的光辉与幸福。

因此,我们都是故事的创作者,用生活点滴讲述着生命力量。

以己之奋发助力中国故事绽放光彩,以己之讲述传播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身为当代青年,理应故以鉴今,事为我任,书写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延续中华文明巍巍曙光。

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科技创新的实验楼所,青年人的故事在奋斗中孕育,汇聚起今日中国的活力与精彩,中国故事因青年人的点缀愈加熠熠生辉。

故以鉴今,事为己任,我辈青年,执笔中华,讲述故事,担当大任,圆梦复兴终将在不远的将来延续中国故事的辉煌。

NO.4
第四篇
凝聚精神力量,书写中国故事
鲁迅先生在《好的故事》一文中写道:“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
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好的故事如点点星光,不仅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是一个民族劈波斩浪、行稳致远的真实写照,还启发着人们对智慧的追寻,指引着一代代青年凝聚精神力量,书写中国故事。

好的故事,是以人类有限的智慧叩问无穷的终极命题,在任何时代都有着引人深思的精神力量。

尼采有言:“生活是一面镜子,我们梦寐以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中认出自己。

”生活如是,好的故事亦如是。

回首华夏,夸父逐日体现了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路遥的《人生》则显示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人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放眼全球,雨果的《九三年》热情歌颂人道主义情神,卡夫卡笔下荒诞离奇的故事预示着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则表达了对轻与重的辩证思考。

好的故事,引发人们思考人之为人的价值、我之为我的意义,历经千代仍经久不衰。

然而,总有人将故事等同于情节,将浮于表面的东西编造得天花乱坠,却忽视了好的故事的本质内涵。

有人为吸引眼球博取流量,不顾事实虚构报道;有人只追求情节的曲折刺激,强行巧合充满逻辑漏洞。

饱受诟病的所谓“抗日神剧”,篡改史实,神化甚至妖魔化有血有肉的抗日战士,随意添加无脑的言情线,打着战争片的幌子,实质是“娱乐至死”主义大行其道。

好的故事不仅要注重情节的一波三折,更要发掘情节背后的思想底蕴。

新时代永远不缺少中国故事,青年一代应笃志前行书写自己的故事。

新冠疫情之下,曾被守护的90后俨然成为医护人员中的中流砥柱,成为故事的主角;“大山的女儿”黄文秀将自己短暂的三十岁永远地献给了山村,燃烧生命书写脱贫致富的故事;十四岁的全红婵一鸣惊人,在国际舞台上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马丁·路德·金有言:“我们都有一种使命,那就是成为一个故事的一部分。

”我辈青年应以小我筑大我,书写人生故事,更携手书写中国故事。

时光浩荡,风起青冥。

七十寰宇,换了人间;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

”我辈青年应凝聚精神力量,书写中国故事,方能接过时代之炬火,奏盛世长歌。

NO.5
第五篇
打破“第四堵墙”
仍然记得侯孝贤电影里舒缓的长镜头,伴随着海滨渔村的清新空气,将电影故事中的静谧深远娓娓道来,风情摇曳似诗经时代。

我的心也随之飞到那一片湖光山色中。

可当我抬起头来环顾四周,却失望地发现,我们再难在如今的文艺作品中觅得这样一处湖光山色。

当下的文艺作品缺乏力量,缘于精心打磨故事的匠心缺席。

韩寒执导的电影《四海》虽然打着青春文艺片的旗号,以青年人为目标受众,却最终败在把故事讲成了无病呻吟的青春伤痛文学,缺乏真实感。

浮躁功利之风下,大多数文艺工作者宁愿加大力度虚假宣传,也不愿沉淀下来,回到故事本身,因此电影故事也难以俘获观众的心,无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面临这样的困境,我必须自问:中国电影怎样才能讲好故事?我们能做些什么?
戏剧学中有个著名的“第四堵墙”理论,第四堵墙意味着上演故事的舞台与观众之间有着无形障壁,它使观众无法真正走进故事。

而我认为,唯有打破“第四堵墙”,才能赋故事以力量。

侯孝贤作品《风柜来的人》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透过懵懂渔村青年阿清的眼睛,乡村人从未见过的车水马龙的繁华如同彩色电影般呈现在广阔的城市幕布上。

那一刻,镜头语言真正打破了“第四堵墙”,让我的心震颤。

透过主人公的眼睛,城乡文明的冲突从静谧的镜头语言中流淌出来,不再是疏离的,而是将观众带入了真实故事中。

与之相比,近年来商业片大多爱用跌宕的情节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却忽略了故事真正的力量并非源自夸张的表演,而是源自反映生活本身的张力。

侯导在“去戏剧化”中追求故事的力量,向世界宣告,平淡的故事亦能迸发力量,打破“第四堵墙”,抵达观众的内心。

故事因真实而有力量,更因个体关怀而动人。

《风柜来的人》将目光投向亚文化人群-乡村青年的命运,关注边缘群体的迷惘与彷徨,而非一味迎合主流。

这样走近世情冷暖的人文关怀,也同样成为使故事破墙而出的力量的一部分,深深打动了我。

我愿意终其一生以电影为载体,继承侯孝贤的故事情怀,将对生活本身的感知和对个体的关怀抖落在镜头下,用镜头语言诠释故事的力量。

除此以外,我将在中华文明中挖掘优秀文化基因,向世界传递力量。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曾深受侯孝贤作品的影响,爱上了侯导中国式的故事表达方式,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电影。

二人一同守卫着东方美学的神秘力量。

中国故事不仅要流淌出“第四堵墙”,更要流淌出国门,流向四海。

也许曾令人心驰神往的湖光山色,正在逐渐褪色。

也许中国故事中的东方美学,正被商业片淹没。

所幸,尚有未来的你与我,将倾己所能,重寻这一片湖光山色。

让我们打破“第四堵墙”,重拾故事的力量,使其直抵人心。

NO.6
第六篇
雪国列车与海棠花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又一个故事的开头展开,又一趟通往未知的列车启程,我们每个人又一次踏上旅途,又一次为之沉醉。

真实的人性,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或真或假的人名与地名,不同的要素交错组合成故事,必定引人入胜也发人深省。

当列车掠过雪原,对面姑娘的眼睛与灯火重叠的一瞬,我不禁好奇:我们为何如此热爱故事,而它的力量又来源于何处?
是因为故事打通了内部与外部互动的渠道,成为带领我们远行,又带领他人靠近的列车。

《雪国列车》驶向的是纯情至美之地,也是民族的侘寂幽深与夏雪冬花之时,而结尾火光熊熊时难掩的一声叹息便是“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的最好注脚。

故事相比说教与数据有着先天优势,同时为读者理解提供了思路。

李子柒田园牧歌式的故事带外国网友走近古典的中国,电视剧《大考》则带领不同年龄的人走近正在路上的我们。

列车内外穿行,拓展了我们的世界。

是因为故事也是驶向内心的列车,能够在他人故事中发现并塑造自我。

身为艺伎的驹子却给十六岁以来看过的每部小说做了笔记,在“徒劳”之美中寻求自己的生存意义,她在故事中找到了加缪所言的隆冬时的夏天。

而我们在故事当中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汲取知识与力量,在心底下一场六月雪。

故事参悟了我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与故事的缱绻,亦是与自己心灵的缠绵。

是因为故事也带给我们更多关于美好的触动。

“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为何能得到全世界的共鸣?车窗外的花也会像杜拉斯的那朵一样有不同的名字,都被赋加了象征意义。

既然知晓了故事的力量,我并不满足于只做故事的聆听者,而要做故事的讲述者。

我希望我也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朵海棠花,我希望它是真善美,希望它有趣迷人。

我想去回答伍尔夫“我们为什么要生活”之问;我想讲家乡的角角落落,像卡尔维诺一样给她献上一首爱情诗;我想讲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我们,看复兴的曙光,迎接变革的洪浪……我知道我要走得更远也需要回归本心,需要如实记载也需要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

我们不只是乘客,不只是列车长,我们本身就是那朵海棠花。

投身科研或是下沉基层,坚守平凡或是生活在别处,抑或是每天用自己的消费与言论给未来的世界投票,我们的故事从未睡去,生生不息。

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少年,本身就是一个好故事。

列车驶入雪原,我们既是旅人亦是风景,既是形式亦是意义。

而那朵海棠花,便是我们的旗——这或许便是故事的力量。

NO.7
第七篇
品味故事,书写故事
有感于梁祝凄美的爱情故事,折服于《长津湖》叙事的宏大奇绝,从古至今,故事以真情动人,以真理启发内心,有磅礴之伟力。

故事能够直达内心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与人经历的相似、情感的共通,故而能勾起共鸣。

像是保尔于《牛虻》中获得坚守革命的信念,像是范成大以苏武牧羊之故事为高标,写下“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的豪壮诗篇。

无论儿女情长,抑或是家国情怀,都能表情达意。

好故事历久弥新、能跨越时代,给人以启发。

从反方向上看,即使是某种意义上的“坏”故事,也同样警醒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醒我们观照自身,躬身而行。

好故事会因时代而有局限性,儒家的三纲五常于今人已不再被奉为圭臬,但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核跨越千年而不衰颓。

故事好坏的评判标准不在于结局是否完满,甚至也不全决定于读者是否喜欢,更在于它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为表达的方式、传播的手段,故事的魅力往往在于其含蓄内敛、意味悠长。

大概人人都有自表的冲动,若将其内涵都揭示在表层,反倒使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故而,于作者,如马尔克斯一般将拉丁美洲的奇绝瑰丽暗含在《百年孤独》的晦涩之中;于读者,也需善于感受故事背后折射出的光芒。

好的故事不只是创作者、经历者单向度的输出,也有受众的反馈,此为共同创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从中看到的是他的忧郁与沉思,有人窥见他人性的善良与正义。

作者予以启发,继而读者做出回馈,是从一个圆心向外扩展开来的过程。

在双向互补的过程中,故事的内涵被挖掘得更深,是为共同获益的机制。

故事或虚构或真实,或浪漫或现实,都包含了情感与态度,从个人到集体,再上升到一个国家。

一方土地养一方人,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的气韵情致。

书写民族故事,展现国家形象。

从百年前满目疮痍的清政府,到如今灿烂盛大之中华,我们的创作体系不再拘泥于一隅,而是将中国故事推广开来。

“天问”问天,“祝融”探火,卡塔尔世界杯上的中国元素,中国故事书写在各个领域,将大国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现。

正因如此,故事赋予我们软实力、硬实力上的自信,让我们获得更多执笔书写时代答卷的勇气。

站在时代的猎猎风口,于乱云飞渡中,我辈青年必须以笔为剑,用故事传情达意、用故事书写美丽篇章、用故事展现强国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