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树增写的《解放战争》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王树增写的《解放战争》读后感
加强党性教育,有不少方法。
我觉得,浦东新区人大机关组织新老党员,读优秀书籍,写心得体会,就是一个好的方法。
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读《解放战争》的几点感受。
我今年83岁了,眼力不济,除了读报,书已很少看,但人大机关赠送的《解放战争》,尽管长达1400多页,还是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我对那段历史有感情。
由于书里的字小,为了看清内容,白天,我坐在阳光明亮的一角,一字一句辨读,夜晚,在灯下举着放大镜看,仍然吃力。
后来,有人告诉我:每天下午5点,上海电台请播音员朗诵这本书。
于是,我改用耳朵读,真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到现实。
我常常说:老百姓就是天。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坚信这一点。
书里有几句话,让我再一次追忆过去、接受教育:
第一句,是毛主席说的:
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这个道理,在书中写得朴素易懂。
那时候打仗,老百姓都牵驴赶羊跟在后面,供给子弟兵吃饭。
我们官兵大多是翻身农民的子弟,父母送他当兵时,老大在家,种着共产党分的地,吃自家结的粮食,再不用给地主交租了。
老二呢,当然要上前线打仗,决不让蒋匪军回来。
正由于为穷人打天下、为群众谋利益,老百姓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我们。
第二句,是陈毅同志的话: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他说得既形象,又深刻。
淮海战役时,我们在数量和装备上都不占优势,但子弟兵的背后,却坚定地站着全体老百姓!要知道,国民党的补给全靠空投,而我们是
靠老百姓顶着枪林弹雨,推着几百万辆小推车,为前线送粮食、运弹药、拉伤员。
请想一想,假如没有亿万人民无私无畏的支援,我们能打跑老蒋吗?能推翻三座大山吗?第三句,是书里引用的资料:徐向前同志率兵攻打山西运城时,周边几十里地的百姓家家都把门板卸下来送上阵地,门板总数达到十七万块之多,对于百姓来讲是真正的毁家助战。
我们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所以,人民不惜把最后的门板都拿出来支援战斗,这是多么可贵的牺牲精神!虽然,历史已过去几十年,但一想起这份鱼水交融、血肉相依的亲情,我就会深深地缅怀,无限地感慨。
我虽然没打过仗,但当年那种翻身做主人的感受却刻骨铭心!解放后,我从泥腿子起家,务过农,搞过土改,还蹲过牛棚,有幸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前后浦东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民走向富裕时发自内心的喜悦。
60多年的风风雨雨使我认定一条真理:
共产党人,只有按照毛主席教导,象种子那样和当地人民牢牢结合,才能拥有无穷力量,才能战胜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新胜利。
记得五、六十年代,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家常便饭,没什么了不起,更没什么特殊性。
下乡时哪有小车接送?都是骑自行车,或开11路电车(两条腿)。
而且,在农户家一住起码半个月,和农民在一张桌上、一口锅里吃饭,他吃啥,我也吃啥,并按规定付钱。
有些事,至今回忆起来都挺有意思。
比如,副县长邹秀珍有几次骑车下乡,匆匆忙忙,早饭都没吃,肚子饿得咕咕叫,只好临时靠在路边,掏8分钱买一副大饼油条点点饥。
那时,这种事经常发生,不足为奇,现在想起来倒有些感慨。
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你不和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他们
会信任你、拥戴你吗?如今时代变了,物质条件好了,生活也安逸了,但少数干部的精神和思想却出现滑坡,有的人甚至贪权夺利,损害老百姓。
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老干部们一起聊的时候,还编了几句顺口溜,批评那种当官作老爷的干部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基层工作一窍不通,群众疾苦不放心中。
[1][2]下一页
说到这里,我想对年轻党员们掏几句心里话。
你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年纪轻、知识新、脑子活,这些都是优势,但是,希望牢记两个千万:
一是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共和国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想当年,解放川沙时,光在小营房那里就血战7天7夜,牺牲了343名战士,在高桥激战中更是倒下了1525名战士。
二是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一定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象《解放战争》所写的那样,永远与人民结合在一起。
只有那样,老百姓才会千方百计地拥护你、支持你。
最近,我从报纸上读到一篇消息,颇感欣慰。
截止底,重庆市委已把25万人次的机关干部赶下乡,与农民三同,还规定每天向同住的农户支付食宿费,干部们由此结对了50万户穷亲,思想上深受触动。
这个例子说明,只要下定决心,动真碰硬,管好党风廉政、抓好队伍建设、服务好人民群众,我们党就一定会大有希望!读了《解放战争》,感想说不完。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90大寿之际,我这个老浦东将继续和大家一起,坚守信念,牢记宗旨,竭尽绵薄,在十二五发展的新征途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余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