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化学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重点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氟利昂-12是甲烷的氯、氟卤代物,结构式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它有两种同分异构体B.它有4种同分异构体
C.它只有一种结构D.它是平面分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甲烷的结构可知,四个氢原子的空间位置只有一种,则氟利昂-12只有一种结构,选项A错误;
B、由甲烷的结构可知,四个氢原子的空间位置只有一种,则氟利昂-12只有一种结构,选项B错误;
C、从结构式可知,该化合物是甲烷的取代产物,由于甲烷是正四面体型结构,所以该化合物也是四面体,因此结构只有一种,没有同分异构体,选项C正确;
D、甲烷是正四面体型结构,则氟利昂-12为四面体结构,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干燥二氧化硫气体
B.向50mL18mol•L-1的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等于
0.45mol
C.浓硫酸与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的原理相同
D.将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后,再加入硝酸锌,会有三价铁生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但不能氧化二氧化硫,因此能干燥二氧化硫气体,A错误;
B. 向50mL18mol•L-1的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加热充分反应后,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降低,稀硫酸与铜不反应,因此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小于0.45mol,B错误;
C. 浓硫酸与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的原理不相同,浓硫酸吸水,浓盐酸易挥发,C错误;
D. 将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后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再加入硝酸锌,由于在酸性溶液中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能把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所以会有三价铁生成,D正确;
答案选D。

3.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而制成的一种燃料,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都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蔗糖、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塑料、橡胶和纤维都是合成高分子材料
【答案】C
【解析】A.“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而制成的一种燃料,因此乙醇汽油是混合物,故错误;
B.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煤的气化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C.蔗糖和麦芽糖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故正确;
D.天然橡胶和纤维素不是合成高分子材料,故错误。

故选C。

4.干冰所属晶体类型为()
A.原子晶体B.分子晶体C.金属晶体D.离子晶体
【答案】B
【解析】干冰是固态CO2,由分子构成,是分子晶体。

故选B。

点睛:相邻原子之间只通过强烈的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叫做原子晶体;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构成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金属晶体都是金属单质;离子晶体是指由离子化合物结晶成的晶体,离子晶体属于离子化合物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5.下图是锌片和铜片在稀硫酸中所组成的原电池装置,c、d为两个电极。

下列有关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电池工作的过程中,d电极上产生气泡
B.电池工作时,溶液中SO42-向d移动
C.c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池工作的过程中,溶液中SO42-浓度基本不变
【答案】B
【解析】
根据装置图可知,电流的方向是从d流向c的,所以d是正极,c是负极。

锌比铜活泼,所以锌是负极,铜是正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向正极移动,在正极上得到电子,被还原生成氢气。

所以错误的选项是B,答案选B。

6.下列仪器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①量筒②表面皿③烧杯④试管⑤烧瓶⑥蒸发皿⑦坩埚
A.②③④⑥⑦B.③④⑥⑦C.④⑥⑦D.②④⑦
【答案】C
【解析】
实验室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蒸发皿、试管、坩埚、燃烧匙等,垫石棉网可加热的有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有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量筒等,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直接加热的仪器及使用方法。

实验室中用到的玻璃仪器很多,有些不能加热,如量筒、集气瓶、漏斗等;有些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如试管、坩埚、蒸发皿等;有些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如烧瓶、锥形瓶、烧杯等,这些仪器的底面积较大,受热不均时会使仪器炸裂,故应垫石棉网加热。

7.下列有关烷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是单键
B.分子通式为C n 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
C.正丁烷和异丁烷分子中共价键数目相同
D.烷烃中除甲烷外,很多都能使酸性KMn04溶液的紫色褪去
【答案】D
【解析】分析:A、碳原子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其余用H原子来补充的有机物为烷烃;
B、分子通式为C n 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
C、正丁烷和异丁烷只是碳架不同;
D、烷烃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详解:A、碳原子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其余用H原子来补充的有机物为烷烃,故烷烃中所有的化学键均为单键,A正确;
B、碳原子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其余用H原子来补充,没有不饱和键,故烷烃是碳原子数相同时H%最高的烃,分子通式为C n 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B正确;
C、正丁烷和异丁烷只是碳架不同,含有的共价键数相同,均为13个,C正确;
D、烷烃是饱和烃,性质较稳定,故均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D错误。

答案选D。

8.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均含有酸性杂质,除去这些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苯中含苯酚杂质:加入溴水,过滤
B.乙醇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C.乙醛中含乙酸杂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分液
D.乙酸丁酯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溴易溶于苯,溴水与苯发生萃取,苯酚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用溴水除杂,生成的三溴
苯酚和过量的溴都能溶于苯,不能得到纯净的苯,并引入新的杂质,不能用溴水来除去苯中的苯酚,应向混合物中加入NaOH溶液后分液,故A错误;
B.乙醇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乙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乙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但乙酸钠和乙醇互溶在水中,不分层,不能采用分液的方法,故B错误;
C.乙醛中含乙酸杂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乙酸钠和水,但乙酸钠和乙醛互溶在水中,不分层,不能采用分液的方法,故C错误;
D.乙酸丁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被吸收,然后分液可得到纯净的乙酸丁酯,故D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各微粒之间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16O2和18O3互为同位素
B.H2和D2互为同素异形体
C.CH3COOH与HCO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
D.正丁烷与异丁烷互为同系物
【答案】C
【解析】分析:A、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互称同位素;
B、同素异形体是相同元素组成形态不同的单质;
C、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就互为同分异构体,紧扣定义判断;
D、正丁烷和异丁烷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详解: A.16O2与18O3是氧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A错误;
B、H2和D2是由同位素构成的同种单质,不是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C、两者的分子式都是C2H4O2,但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故C正确;
D、正丁烷和异丁烷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D错误;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本题考查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种物质的区别,需要掌握以下定义:
同素异形体是相同元素组成形态不同的单质;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同系物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的有机化合物。

10.中和热测定实验中,用50mL0.50mol/L盐酸和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酸碱混合时,量筒中NaOH溶液应缓缓倒入小饶杯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B.装置中的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热量损失
C.用量筒量取NaOH溶液时,仰视取液,测得的中和热∆H偏大
D.改用25mL0.50mol/L盐酸跟25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求出的中和热∆H和原来相同
【答案】A
【解析】分析:A.酸碱混合时要迅速,并且不能搅拌,防止热量的散失;B.根据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做好保温工作;C. 用量筒量取NaOH溶液时,仰视取液,氢氧化钠体积偏小;D.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根据中和热的概念和实质来回答。

详解:在中和热的测定过程中,酸碱混合时要迅速,并且不能搅拌,防止热量的散失,保证放出的热量都体现在温度计温度的升高上,A选项错误;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做好保温工作,实验中,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热量损失,B选项说法正确;用量筒量取NaOH溶液时,仰视取液,读取的氢氧化钠体积偏小,计算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偏小,测得的中和热∆H偏大,C选项说法正确;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改用25mL 0.50mol/L盐酸跟25mL 0.55 mol/L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减少,所放出的热量偏低,但中和热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中和热数值相等,D选项发生正确;正确选项A。

11.下列物质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纤维素B.蔗糖C.蛋白质D.淀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的有机化合物为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分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解答。

详解:A.纤维素为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A不符合;
B.蔗糖为二糖,分子式为C12H22O11,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符合;
C.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不符合;
D.淀粉为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不符合;答案选B。

12.已知
对于反应H2(g)+Cl2(g)=2HCl(g)的能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436kJ/mol是指断开1 molH2中的H-H键需要放出436kJ的能量
B.431kJ/mol是指生成2 mol HCl中的H- Cl键需要放出431kJ的能量
C.由键能数据分析,该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D.2mol HCl(g)的能量比lmolH2(g)和lmolCl2(g)的总能量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断键吸热、形成新化学键放热以及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解答。

详解:A. 436kJ/mol是指断开1molH2中的H-H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A错误;
B. 431kJ/mol是指生成1mol HCl中的H-Cl键需要放出431kJ的能量,B错误;
C. 反应热ΔH=反应物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生成物的化学键形成释放的能量=(436+243-2×431)kJ/mol=-183kJ/mol,因此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C错误;
D. 反应是放热反应,则2mol HCl(g)的能量比lmolH2(g)和lmolCl2(g)的总能量低,D正确,答案选D。

点睛:掌握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是解答的关键,注意掌握常见反应热的计算方法,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即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即ΔH=E生成物-E反应物;依据反应物化学键断裂与生成物化学键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计算,即ΔH=反应物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生成物的化学键形成释放的能量;根据盖斯定律的计算。

13.下列有机物能与NaOH反应的是()
A.乙烷B.乙醇C.乙酸D.苯
【答案】C
【解析】A. 乙烷属于烃,不能与NaOH反应,故A错误;B. 乙醇不能与NaOH反应,故B错误;C. 乙酸能够电离出氢离子,能与NaOH反应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D. 苯不能与NaOH反应,故D错误;故选C。

14.糖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关于糖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糖类均有甜味B.淀粉和纤维素均不是糖类
C.糖类均不可水解D.糖类都含有C、H和O元素
【答案】D
【解析】
A.糖类不一定有甜味如多糖,A错误;B.淀粉和纤维素属于多糖,属于糖类,B错误;C.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单糖不能水解,C错误;D.糖类含有C、H、O三种元素,D正确,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把握常见有机物的组成、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等为解答的关键,注意糖类的含义、结构和性质特点的归纳与总结。

15.为了测定酸碱中和反应的中和热,计算时至少需要的数据是()
①酸的浓度和体积②碱的浓度和体积③比热容④反应后溶液的质量⑤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⑥反应前后溶液温度变化⑦操作所需的时间.
A.①②③⑤⑥B.③④⑥C.③④⑤⑥D.全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Q=Cm t,H=Q/n,计算时需要的数据为:水的比热容、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及生成水的量,答案为C
16.下列化学用语的书写正确的是()
A.氮气的电子式:B.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CH4的比例模型:D.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氮气的电子式为,A错误;
B. 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B错误;
C. 比例模型是一种与球棍模型类似,用来表现分子三维空间分布的分子模型。

球代表原子,球的大小代表原子直径的大小,球和球紧靠在一起,CH4的比例模型为,C正确;
D. 乙烯含有碳碳双键,结构简式为CH2=CH2,D错误;
答案选C。

17.下列顺序表达正确的是
A.酸性强弱:H3PO4 > HNO3 > HClO4B.原子半径:Na > Mg > O
C.热稳定性:H2O> HF> H2S D.熔点高低:NaCl> SiO2 > C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

【详解】
A. 非金属性比较:N强于P,Cl强于P,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所以酸性强弱:HClO4>H3PO4 , HNO3 >H3PO4,故A错误;
B. 同周期主族元素核电荷越大,半径越小,同主族元素,核电荷越大半径越大,所以原子半径:Na > Mg >S > O,所以Na > Mg > O,故B正确;
C. 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F>O>S,所以热稳定性:HF> H2O> H2S,故C错误;
D. NaCl属于离子晶体,SiO2 属于原子晶体,CO2属于分子晶体,所以熔点高低:SiO2 >NaCl> CO2,故D 错误。

故选B。

【点睛】
根据元素周期律,比较酸性时是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这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18.下列反应既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生石灰与水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答案】B
【解析】分析:凡是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均是氧化还原反应,结合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解答。

详解:A. 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
B.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
C.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放热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
D.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掌握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解答的关键,一般金属和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一切燃烧,大多数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缓慢氧化反应如生锈等是放热反应。

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碱反应,碳、氢气或CO作还原剂的反应等是吸热反应。

19.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向稀的NaOH 溶液中逐滴加入5~6 滴FeCl3饱和溶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B.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
C.丁达尔效应是胶体不同于溶液的本质区别
D.Fe(OH)3胶体的电泳实验说明了Fe(OH)3胶体带电
【答案】B
【解析】
【分析】
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是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属于溶液,介于1-100nm属于胶体,大于100nm属于浊液;胶体是一种均匀、透明、介稳定的分散系,胶粒不能透过滤纸,胶体是电中性的,胶粒是带电荷的,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聚沉、电泳。

【详解】
A项、把饱和的三氯化铁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现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得到Fe(OH)3胶体,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得到的是氢氧化铁沉淀,故A错误;
B项、胶体粒度小于100nm,能通过滤纸,浊液中分散质粒度大于100nm能通过滤纸,故B正确;
C项、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是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是有丁达尔效应,故C错误;
D项、氢氧化铁胶体微粒带正电,Fe(OH)3胶体的电泳实验说明了Fe(OH)3胶粒带电,故D错误。

故选B。

20.下列不属于
...人类基本营养物质的是
A.纤维素B.糖类C.油脂D.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是人类基本营养物质,人体中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纤维素在人体中主要是加强胃肠的蠕动,有通便功能,不是人类基本营养物质,A项正确;
答案选A。

二、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1.200 mL 0.5mol/L的Na2CO3溶液里含____mol Na2CO3,Na2CO3的质量是_______克
【答案】0.110.6克
【解析】200mL 0.5mol/LNa2CO3溶液中所含Na2CO3的物质的量是n=cV=0.2L×0.5mol/L=0.1mol;碳酸钠的质量为0.1mol×106g/mol=10.6g。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2.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两处明显的错误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要加入少量的____,其作用是_______。

【答案】冷却水下口进,上口出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瓶支管口处蒸馏烧瓶直型冷凝管沸石/碎瓷片防止暴沸
【解析】
【分析】
实验室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用蒸馏的方法制备,蒸馏时用到蒸馏烧瓶、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等仪器,注意温度计水银球应处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冷凝管应从下口进水,上口出水,以保证水充满冷凝管,起到充分冷凝的作用。

【详解】
(1)温度计水银球应处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冷凝管应从下口进水,上口出水,以保证水充满冷凝管,起到充分冷凝的作用,故答案为:冷凝水方向;温度计位置错误;
(2)由仪器的结构可知,A为蒸馏烧瓶,B为直型冷凝管,故答案为:蒸馏烧瓶;直型冷凝管;
(3)为防止液体暴沸,应加碎瓷片,故答案为:加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

四、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3.已知:A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份,A的产量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现以A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酸乙酯,其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1)由石油生产A的裂解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聚合生成一种常见塑料,该塑料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_。

(3)①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

(4)在实验室中获得的乙酸乙酯往往含有B、D,为提纯乙酸乙酯,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分离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

(5)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化学CH2=CH2加成反应羧基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
2CH3CH2OH+O22CH3CHO+2H2O CH3CH2OH + CH3COOH CH3COOCH2CH3 + H2O
【解析】
【分析】
乙烯的产量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则A是乙烯;一定条件下,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则B为乙醇;在催化剂作用下,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则C为乙醛;在催化剂作用下,乙醛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酸,则D为乙酸;在浓硫酸做催化剂作用下,乙酸与乙醇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则E为乙酸乙酯。

【详解】
(1)由石油生产乙烯的裂解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化学;
(2)A是乙烯,结构简式为CH2=CH2,一定条件下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CH2=CH2;;
(3)反应①为一定条件下,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D为乙酸,结构简式为CH3COOH,官能团为羧基,故答案为:加成反应;羧基;
(4)实验室制得的乙酸乙酯中混有挥发出的乙酸和乙醇,向混有乙酸和乙醇的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乙酸,吸收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分液收集得到乙酸乙酯,故答案为:
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
(5)反应②为在催化剂作用下,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 2CH3CHO+2H2O;反应④为在浓硫酸做催化剂作用下,乙酸与乙醇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OH + CH3COOH CH3COOCH2CH3 + H2O,故答案为:2CH3CH2OH+O2
2CH3CHO+2H2O;CH3CH2OH + CH3COOH CH3COOCH2CH3 + H2O。

【点睛】
本题考查有机物推断与合成,侧重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考查,注意需要熟练掌握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对比物质的结构明确发生的反应是解答关键。

五、综合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4.H、C、N、O、Na、S是常见的六种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S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

(2)上述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下列事实能说明O的非金属性比S的非金属性强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O2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
b.加热条件下H2S比H2O更容易分解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 mol O2比1 mol S得电子多
d.H2O的沸点比H2S高
(4)一定条件下,Na还原CCl4可得到金刚石与一种可溶性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5)肼(N2H4)是一种无色易溶于水的油状液体。

其具有碱性和极强的还原性,在工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

①已知肼的球棍模型如图1所示,试写出肼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

②目前正在研发的一种肼燃料电池的结构如图2所示,________(填“a”或“b”)电极为电池的负极。

③在1 L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1 mol N2H4,在303 K、Pt催化下发生反应N2H4(l)N2(g)+2H2(g),测得容器中的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则0~4 min内氮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N2)=____________。

【答案】第三周期第ⅥA族O ab CCl4+4Na4NaCl+C(金刚石) a 0.012 5 mol·L-1·min-1
【解析】【分析】(1)根据S的原子序数为16分析解答;
(2)在周期表中,元素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角,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角。

据此
分析判断;
(3)根据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分析判断;
(4)一定条件下,Na还原CCl4可得到金刚石与一种可溶性盐,根据元素守恒,该盐为氯化钠,据此书写;
(5)①氨分子中氢原子被氨基(-NH2)取代后的生成物叫肼,据此书写;②根据正极是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负极肼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判断;③在303K,Pt催化下,则发生N2H4(l)⇌N2(g)+2H2(g),设生成氮气的量为xmol,则氢气的量为:2xmol,此时N2H4(l)的物质的量为(1-x)mol,根据4min时比值为3,求出x
的值,然后根v=计算。

详解:(1)S的原子序数为16,核外含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含有6个电子,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ⅥA族;故答案为:第三周期ⅥA族;
(2)在周期表中,元素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角,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角,所以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O,故答案为:O;
(3)a.O2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氧气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沉淀,说明O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强,故a正确;b.O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说明水比硫化氢稳定,即O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强,故b正确;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与得电子多少无关,故c错误;d.沸点是物理性质,与非金属性强弱无关,故d错误;故答案为:ab;(4)一定条件下,Na还原CCl4可得到金刚石与一种可溶性盐,为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Cl4+
4Na4NaCl+C(金刚石),故答案为:CCl4+4Na4NaCl+C(金刚石);
(5)①氨分子中氢原子被氨基(-NH2)取代后的生成物叫肼,分子中全部为单键,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②正极是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负极肼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a电极为电池的负极,故答案为:a;
③在303K,Pt催化下,则发生N2H4(l)⇌N2(g)+2H2(g),设生成氮气的量为xmol,则氢气的量为:2xmol,
此时N2H4(l)的物质的量为(0.1-x)mol,根据4min时比值为3,所以=3,则x=0.05mol,
v===0.0125mol•L-1•min-1,故答案为:0.0125mol•L-1•min-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