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谈谈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和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和对策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和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大,石油供需紧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进口渠道中断和国际油价升高,必将威胁到我国的石油安全,对国民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石油风险、确保石油安全,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
1.石油进口的来源地相对集中
从世界范围上讲,中东、独联体、非洲和中南美洲是国际原油主要出口地区,而沙特、伊朗和俄罗斯是位居前列的原油输出国。
对我国而言,按2009年的原油进口数据,主要进口来源国家集中在中东、非洲等地,一旦有关国家政权更替、政局动荡,我国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石油安全的风险系数将随之攀升。
而美国原油进口中,约70%来自来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等西半球,约30%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
当前,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已经被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垄断,国际自由贸易量不足总产量的50%,进口需求不可能无限得到满足。
同时,由于一些西方大国为抢夺石油资源在中东、非洲和中南美洲展开激烈的角逐,加剧了这些地区动荡与不安,也对我国获得稳定的石油供给造成威胁。
2.能源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和洁净能源开发缓慢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方面在我国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各种能源所占比重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悬殊。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9%、石油占20%、天然气仅占3.4%、而水电、风电、核能及其他新能源加起来只有7%左右,而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17.8%、石油40.1%、天然气22.9%、水电和核能19.2%。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核能资源,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
3.能源消费模式不经济,环保压力不断增大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能源浪费,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
一方面由于管理粗放、技术创新激励不强,我国能源利用总体效率低。
目前中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
众多国民还抱有“地大物博”的错误观念,节能意识薄弱,企业生产和国民生活中浪费能源的现象依然很严重。
目前我国已成为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大国,随着能源消费持续大量增加,面临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4.能源运输安全面临诸多潜在威胁
我国进口石油运输有海运、铁道运输和管道运输三种方式,由于石油进口的来源地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依靠海上油轮运输,期间要经过一些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
海盗及海上恐怖主义对能源运输安全构成的威胁。
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是中国石油重要运输线,这条航线上还有世界五大海盗多发带中最严重的两个,即亚丁湾与东南亚水域。
马六甲海峡十分狭窄,易于封锁,一旦发生大规模海盗式恐怖袭击事件,至少关闭1个月。
近年来,索马里海盗活动异常猖獗,他们大肆劫持货轮,索要巨额赎金,经过该海域的货船频频受到威胁。
我国海上石油运力的严重不
足已成为石油供应安全链条中的弱环节。
国际上,以承运本国进口原油的份额来衡量进口石油运输安全问题,一般而言,至少40%的进口原油由本国船舶承运才算相对安全。
而中国船舶只能承运进口原油份额的10%,其余90%则依赖海外油轮公司租船承运,这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很容易受制于人。
当遇到战争、恐怖袭击、海盗侵扰、油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时,石油安全将面临严重的威胁。
二.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应对策略
应对石油安全挑战是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国应采取全方位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降低能耗,以洁净技术和替代能源开发作为能源结构调
整重点,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措施和相应的对策。
(1) 全方位利用国外石油资源
由于我国能源自给能力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实对外开辟海外能源渠道和对内节能并重的方针。
利用国外石油资源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贸易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原油和石油产品;二是购买国外石油资源的股权,参与国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基地,获得份额油。
我国已制定“走出去”政策,鼓励本国石油公司“走出去”到海外进行勘探、开发,增加海外份额油在我国石油进口中的比例。
其次,石油引进方式需要采取全方位、多元化的方针。
从国外引进石油不仅走海路,而且走陆路;不仅从远处引进,而且从邻国引进;不仅从中东、海湾引进,而且从俄罗斯、中亚、里海等地引进。
中东、俄罗斯与中亚、非洲和南美是我国引进海外石油的四个重点地区。
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中东仍将是我国石油供应最主要的地区,我国将积极发展同沙特、科威特、伊朗、伊拉克等国的石油合作。
对其他地区,我国也要不失时机地作好工作,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供应源。
(2)加强国际石油领域的合作
当今世界,石油外交在国际石油资源角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石油外交的特点是:确保既得油气利益,鼓励大公司抢占战略地区,最终以军事行动作后盾,通过军事实力来构建自己的石油帝国。
日本石油外交的特点是:官商结合,灵活渗透,怀抱金条四处塞钱,以占有资源为最终目的。
俄罗斯石油外交的特点是:手握油气资源左右逢源,谋建第二欧佩克。
中国要用“双赢”的手段,以市场换资源,在中东、北非、中亚、东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外交活动中强化油气资源外交,以有力的石油外交来提高获取国际油气资源的安全系数。
(3)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确保国家石油安全
一是要转变能源发展战略。
从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转向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
这一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变不是对过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的简
单重复,它是当前中国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核心内容是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多元化。
二是要加强石油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
石油的潜在替代能源是天然气。
必须加强对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针对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状,走煤炭液化合成油的道路是解决能源危机最有效可行的途径。
此外,要重视油砂、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强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应用研究,做好未来开发利用的技术储备。
加快生物燃油的开发利用,加强生物原料型产品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4)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降低能耗
种种迹象表明:当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后,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且差距呈越来越大之势。
“拉闸限电”,一个久违的词组,如今高频率出现在媒体。
“电荒”、“煤荒”、“油荒”接踵而至。
中国似乎陷入了“一片荒”中,人们不禁感叹,中国是否已经陷人能源危机?当前持续发生的能源“三荒”再次告诫我们,中国并不是一个能源富裕的国家,节能降耗至关重要。
总之,要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就需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开发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双边及多边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对话与合作,搞好中国能源战略和政策的对外宣传,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中国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事关国家命运,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就要刻苦学习,勇于专研,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