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鄂尔多斯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模拟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鄂尔多斯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模拟试题
(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全球最大的零售交易平台阿里巴巴以排名第23位居2017年度全球500强品牌榜单上。
该网站名称出自哪个国家(地区)的民间故事集?()
A.古代希腊B.古代巴比伦C.古代印度D.古代阿拉伯2.“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
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
”这说明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B.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3.1200年,法国国王腓力二世颁布法令规定,巴黎学生的人身不可受到市民的伤害,普通的法官不能逮捕任何学生,如遇紧急情况,必须马上把案件交到教会法官手中,学生只能由宗教法庭审判。
这说明了( )
A.大学有免赋税特权B.大学有司法特权
C.大学有教育自主权D.大学是法国的文化中心
4.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据此可知,日本这一“改新”的主要特点是
A.独创新法B.生搬硬套C.兼收并蓄D.盲目排外
5.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是同时建立的
B.在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
C.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
D.伊斯兰教的产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6.“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亲自带着这些珍贵手稿逃到了意大利。
他们在此受到热烈欢迎,因为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
②拜占廷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信奉基督教
③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开放创新促进发展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7.某历史兴起小组在研学旅行时,到达目的地麦地那,参观了清真寺,了解了穆斯林的生活习俗。
该研学旅行的主题与哪一宗教有关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8.《阿拉伯通史》中写道:“千余年来,朝覲圣地的制度,对于团结全世界的程斯林,起了重大的作用,对于联系各种不同的教派,发生了最有效的纽带作用。
这种制度几乎是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做一次长途旅行。
”穆斯林朝觐的“圣地( )
A.麦加B.京都C.耶路撒冷D.巴格达
9.“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立庄园。
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地方豪强建立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
”以上材料体现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B.庄园的形成与壮大
C.幕府统治开始D.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
10.2019年5月1日,日本新任天皇德仁继位,其年号为“令和”,打破了从公元七世纪中叶日本“大化”以来天皇年号均取自中国典籍的传统。
日本大化时代,通过学习中国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是( )
A.阶级矛盾得以缓和,政局稳定
B.日本进入到幕府将军统治时期
C.开始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和制度
D.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11.1200年,法国国王规定了巴黎大学的首批特权:世俗法官不能逮捕任何大学师生,如遇紧急情况,必须马上把案件交到教会法官手中,大学师生只能由当地主教审理。
这说明当时的大学享有()
A.免赋税特权B.司法特权C.教育自主权D.信仰自由权12.644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材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的
A.背景B.内容C.性质D.影响
13.下面这幅漫画的主题应是()
A.文明交流B.民族融合
C.习俗差异D.国家冲突
14.古代世界出现了一些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下面哪幅图展示了阿拉伯帝国的疆域
A.
B.
C.
D.
15.“先知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下列符合这一看法的历史依据是
①创立了伊斯兰教②建立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
③建立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阿拉伯帝国④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脍炙人口,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丰碑”的是()
A.《天方夜谭》B.《医学集成》C.《医典》D.《古兰经》17.古印度创造的“计数法”、中国发明的指南针都由“他”传到了欧洲,对世界文化的
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
“他”指
A.希腊人B.阿拉伯人C.罗马人D.苏美尔人
18.被视为世界文学瑰宝的阿拉伯文学代表作品是 ( )
A.《伊利亚特》B.《奥德赛》
C.《一千零一夜》D.《俄狄浦斯王》
19.2018年4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对土耳其进行工作访问。
本次访问是普京再次成为俄罗斯总统后的第一次出访,也让土耳其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围攻君士坦丁堡,灭亡了哪个帝国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20.一条“丝绸之路”,驼铃声声,岁月悠悠。
昔日阿拉伯商人留下的足迹,至今依旧令世人向往探寻。
下列关于这个民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C.穆罕默德开创了地跨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D.《天方夜谭》是欧洲文学塊宝
21.阿拉伯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帝国时期,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包括A.伊斯兰教的多神崇拜
B.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C.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
D.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
22.《欧洲史》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
”据此,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权力机构是
A.公民陪审法庭
B.庄园法庭
C.元老院
D.公民大会
23.“希腊建筑是一切艺术的研究起点”。
下列选项中属于古希腊建筑的是
A.
B.
C.
D.
24.11-13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西欧的城市如法兰克福、伦敦、威尼斯、热那亚、巴黎、佛罗伦萨等都是这一时期兴起的。
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
A.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B.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C.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5.中世纪时,“重大的宗教改革是一种新宗教的产生,该宗教产生后不久,便冲出阿拉伯半岛,影响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广大地区”,这一“新宗教”
A.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B.主张忍耐顺从,死后能升入天堂
C.产生于6世纪D.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现实热点,考查学生对阿拉伯文化掌握情况。
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
【详解】
依据题干给出的“阿里巴巴”,结合所学可知,阿里巴巴出自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均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经典故事.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
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
”结合所学知识,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后的几个世纪里,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逐渐形成了兼容并蓄、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B符合题意;阿拉伯数字是有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对其进行了改造,材料也没有体现,A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创造了独居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与“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无关,C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创造了独居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与“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无关,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在城市中逐渐出现了各种学校,大学拥有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根据材料“普通的法官不能逮捕任何学生”“学生只能由宗教法庭审判”可知,大学有司法特权。
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
【点睛】
本题需要结合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主旨是大学有司法特权。
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以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为典范,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进行了大化改新的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到了封建社会,据此可知,日本这一“改新”的主要特点是兼收并蓄,C项符合题意;独创新法和盲目排外没有学习外来事物的内容,AD项不符合题意;生搬硬套是盲目学习外来事物,不强调内在的事物,B项也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题干的意思,大化改新是在学习唐朝的基础上,日本本身也保留了自己的特点,属于学以致用,兼容并蓄,其他几个词语都不全面,可排除。
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610年,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622年,穆罕
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
8世纪中期,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是同时建立的。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A。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结合课本所学,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都城,据材料“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逃到了意大利”,可知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古代希腊文献;根据材料“文艺复兴学者正四处搜寻古典文献”,结合所学可知,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说教,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这些古代希腊文献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①③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拜占廷帝国的一些学者虽然信奉基督教,但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信奉基督教,而是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②项错误;AB 两项不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拜占庭帝国闭关自守的相关信息,④项错误;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麦地那、清真寺”可知,此内容与伊斯兰教有关。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10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630年,兵临麦加城,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穆罕默德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
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故C符合题意;佛教、基督教、道教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股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麦地那、清真寺”是解题的关键,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10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630年,兵临麦加城,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穆罕默德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
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耶路撒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奉为“圣地”,所以每年都有大量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信奉者前往朝圣。
故C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日本转变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地方豪强崛起,建立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地方豪强建立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因此,武士集团形成源于庄园的形成与壮大,故B符合题意;武士集团形成是中央集权弱化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幕府统治的基础之一是武士集团,故C不符合题意;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使幕府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七世纪中叶,日本仿照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制国家逐渐发展成集权封建国家,故D符合题意;根本性变化是指日本的社会性质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故A不符合题意;日本进入到幕府将军统治时期是在12世纪末,故B 不符合题意;大化改新是将唐朝制度和日本实际相结合,并非全盘唐化,故C不符合题意。
故D符合题意。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世俗法官不能逮捕任何大学师生,如遇紧急情况,必须马上把案件交到教会法官手中,大学师生只能由当地主教审理”可知,当时的大学享有司法特权,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免赋税特权、教育自主权、信仰自由权,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效中国隋唐制度,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因孝德天皇年号“大化”,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政治上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废除一切私地,故材料体现大化改新的内容,B项符合题意;AC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13.A
解析:A
【分析】
【详解】
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结果。
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图A展示了阿拉伯帝国的疆域,阿拉伯帝国定都巴格达,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
穆斯林军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他们攻克埃及,横扫北非;在西南欧洲的战场上,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广泛传播,A正确;B是罗马帝国的疆域,C是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D是拜占庭帝国的疆域,排除。
故选A。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六七世纪时,阿拉伯半岛上社会矛盾尖锐,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
622年,他率领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谴使麦地那,承认默罕默德的统治地位,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所以符合这一看法的历史依据是①②④,B项符合题意;而③建立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阿拉伯帝国是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者扩张的结果,与穆罕默德无关,排除。
所以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脍炙人口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因此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丰碑”的是《天方夜谭》。
选项A符合题意;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
BC排除;《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D 排除。
故选A。
17.B
【解析】
【分析】
【详解】
古代著名连接欧亚大量的是“丝绸之路”。
在这些商路上奔波的商人中间,有不少阿拉伯人。
他们把中国的古代发明,如指南针等,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
他们把古印度创造的“计数法——阿拉伯数字”传到世界各地。
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知,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是阿拉伯人,故选B。
1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课本所学,《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被视为世界文学瑰宝,C正确。
ABD都是古希腊文学代表作品,排除。
故选择答案C。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因此C项正确;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因此A项错误;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因此B项错误;亚历山大帝国于公元前323年灭亡,与题干时间不符,因此D项错误。
故选C。
2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故B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阿拉伯人把古印度创造的“计数法”传到欧洲,所以习惯上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创造者是古印度人,故A表述错误,不合题意;穆罕默德的后继者开创了地跨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故C 表述错误,不合题意;《天方夜谭》是阿拉伯的文学塊宝,故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故A项说法错误。
阿拉伯帝国时期,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包括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结合所学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进而得出答案。
2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还具有司法权,行使司法权的权力机构是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这些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顾惜朝B。
2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建筑富丽堂皇,其艺术特色最主要体现在古希腊神庙。
帕特农神庙位于希腊共和国首都雅典卫城,在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矩形建筑物,这就是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农神庙,又名巴特农神庙。
古希腊神庙融入了雕塑、壁画等艺术元素,并对欧洲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是帕特农神庙故,D符合题意,ABC项均不是古希腊的建筑,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西欧城市兴起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
故D符合题意;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的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与城市兴起不符。
故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认识西欧城市兴起,使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市民阶级中的富裕的大手工
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为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
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中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到亚洲其它地方和北非等地,对这些地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A项符合题意;BD项与佛教有关,排除;C项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产生于6世纪表述不正确,排除。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