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21桃花源记(方案A)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桃花源记(方案A) 八年级语文教案
2 1 桃花源记(方案A)
教学目标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

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

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理解故事的寓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有关生平思想材料。

熟读课文,疏通文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故事情节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它借助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丽的天街景象,表达了作者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它的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与《天上的街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学习,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发言的形式进行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并最后集中归纳:陶渊明,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少年有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他生活的年代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得伸展,曾做过几任地方小官,时
间都不长,后因不愿束缚自己过官场生活,任彭泽令仅八十几天便愤然离去,并作《归去来兮辞》借以明志。

自此归隐田居,躬耕僻野,一生虽穷困潦倒,却矢志不移,63岁死于贫病。

他长于诗文辞武,作品传世不少,其优秀作品多表现田园生活,隐喻着对统治者的憎恶和不与为伍的骨气,但有的也反映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思想。

《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识记生字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垂髫诣守刘子骥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
由老师朗读,也可指名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段朗读,要求大家认真欣赏并删
做出朗读评价。


默读课文,疏通文义
要求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

确有疑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或
课堂问答。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提示并讲解:。

芳草鲜美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林尽水源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处处志
之寻向所志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义不同的现象,如“鲜美”、“交通’,等都是一字一义,与现代汉语的合成词不同;可以提及词类活用现象,如“异’’等,但不必细讲,让学生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其义即可。

最好能结合学生已学知识,激发兴趣,温故知新,如“渔人甚异之”,可结合《伤仲永》中“父异焉”、“邑人奇之”,让学生联想体会、加深理解。

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明确: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萌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复述课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

可适当地加上自己的想像。

复述不完整
的可由同学补充。

背诵课文
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到会背。

教师可结合课文之后的《学习背诵》对学生加以指导。

作业
继续背诵课文。

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思想内容了解创作方法
教学设计
■重点研读
揣摩语言
独立阅读思考
a.忽逢桃花林”,“忽,,字表现了怎样的心情?(表明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b“渔人甚异之”中,“之’’在文中指代什么?(“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c.欲穷其林”,“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因“甚异之”所致,想探个究竟)
d.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词是什么?(“初极狭,才通人。

”)
e.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源人对陌生人的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源与
世隔绝已久)
理解内容
思考题:
本文描写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与作者
所处
的时代有什么不同?结合作者的生平,谈谈本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的形式合作探究。

最好不采用一问一答的形
式,试着让学生综合述评,不全面的可以相互补充、完善。

明确:
社会状况可概括为: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从生活得安宁幸福
等。

具体表现的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以加深理解,但不必对号入座。

文中所
描绘的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是相对的。

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争频仍、民不聊生。


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
由安宁生活。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社会。

■拓展与延伸
为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探究,请同学们提
出相关问题,教师集中归纳: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乃”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
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
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什么异同?
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提示:
“乃,,是“竟然,,的意思。

表现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世感到吃惊。

渔人向桃源人介
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

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动乱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暗示桃花源是虚幻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幻想。

本文与《天上的街市》在创作方法上,都运用了想像和幻想,情节离奇,具有浪漫色彩
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不仅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倾向的体现。

《天上的街市》表现得积极、豪迈、乐观,鼓舞人们奋起与黑暗现实抗争,而《桃花源记》则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有消极因素。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设置以上内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师
可视情况加以取舍,结论也不求统一,大意正确即可。

■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
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

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预习《短文两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