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的时代风格—五代和两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画的时代风格—五代和两宋
五代和两宋时期的书画,总的看来都是从临摹古人入手,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从而形成了新的时代风格。

以书法来说,字体以行书、草书为多,篆书、隶书较少。

格式方面一部分与晋唐时期一样,首尾都写上作者的名字,另一部分不同于晋唐,而有了新的变化。

那时私人间的交往信礼与对官场的公文书札在格式上是有区别的:未做官或未在任上的人写的私人信札,名上下款都写,姓一般的人都不写。

如陆游书札开首为“游惶恐再拜上启仲躬户部老兄台座”,结尾为“十一月廿六日,游惶恐再拜仲躬户部老兄台座”。

在任官员之间的的官场书信,如“剳子”,下款还需要将本人所有的职务都写上去,如辛弃疾的《去国帖》是写给某宰相的,下款是:“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口(狱)公事辛弃疾剳子。


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北宋著名的书家苏、黄、米、蔡,他们各有各人的字体和习惯写法,各人有各人的风格面貌。

这是他们的不同点。

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点,即全部喜欢用熟纸来写字,都是从临摹古人入手,最后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何谓熟纸呢?就是经过煮捶或涂蜡的一种纸,具有光泽,写起来不拒笔。

正因为苏、黄、米、蔡的书法各具一格,所以当时和后世临摹仿效的人甚多,如南宋吴据所临写的米体就很逼真,如果不看款或无款,就很有可能看成是米芾的真迹。

从流传的作品来看,宋代时仿苏、黄、米字体的人较多,仿蔡字体的人相对说来要少一些。

五代北宋时期,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大发展时期。

绘画的题材内容,笔墨技巧,使用材料,制作方法和装演技术都有新的发展和创造。

花鸟画在中国画中最有特色。

我们常见的西洋绘画中也有花鸟,不过大都是插在花瓶中的花与摆着不动的死鸟,所以称静物写生。

中国花鸟画不同,那花儿迎风带露,花枝招展,偃仰向背,或含苞怒放,
或花如人面,含羞带笑,千姿百态,顾盼有情;鸟禽或停或动,展翅奋飞,高低转侧,如歌似语,生动之极,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和清新活泼的情感。

有的还配以蜂飞蝶舞,昆虫、家禽、动物,无不传情尽态,栩栩如生。

花鸟画最早可见的真本当是唐墓中壁画上的花草和鸟类等。

至五代,花鸟画已有惊人的发展,不仅有写生的花卉和鸟虫,而且设色美,神态活。

黄筌《写生珍禽图》卷画法熟练精工,刻划鸟羽虫足,笔笔都很有力,作者凭借他对自然的观察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将各种珍禽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对宋代画院有很大的影响。

徐熙还创造了一种满幅花卉,装饰性很强的“铺殿花”。

宋代的院画基本上把五代的风格承袭下来,差别是较前人稍逊凝重,秀有余,拙已不足,我们可以从传世的黄筌、赵昌和赵传、马麟的作品上去作比较。

不过来人在意境方面看比前代高,而五代的的花鸟画,只追求形似而忽视了神似。

李成和郭熙的山水画,布景繁密,描绘的都是中原山林,大部分是画秋景和雪景,树的枝干重重,多而不乱,山石多画圆形,代表了中原地区地区性的风格特点。

而南唐画家董源的山水画,大都是江南风景,如《潇湘图》卷、《夏景山口待渡图》卷,都是一片江南水乡风景,表现出江南地区地区性的风格特点。

从五代时起,墨画在各科中陆续拍起头来,在设色上却是一个较大变化。

宋代画院内外画家很多,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世俗味更为浓厚。

从汉至唐早期人物画的画法如“春蚕吐丝,始终如一”,即不用色彩,仅用墨笔凭借线条的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刚柔、曲直来描绘事物的画法称为白描法。

这种画法唐吴道子已经有所运用,但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

到了李公麟手里,才充分发挥了传统绘画线条的作用,创造出“扫去粉黛,谈毫轻墨”、“不施丹青而光采动人”的白描手法。

李画的佛道人物和鞍马,用笔流畅,线条圆润含蓄,将白描画法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对当时和后世绘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
作用,长期以来就成为我国群众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后代有许多人将无款的白描人物画,或将不知名作者的白描人物画的名款割去,冒作李公麟的赝品不少,因此我们在鉴别李公麟的作品时要注意。

赵佶是个昏庸的皇帝,却是一个聪明的画家。

在位期间,大力提倡院画,搜罗绘画人才。

画家要进入画院作画,必须经过考试。

考试题目多半是摘取前人诗句,让考试的人根据诗句来构思画图。

现举数例如下:
(1)“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

”应考的人一般都画作岸边停有一只船,船舷间站着一只鹭丝或船篷上停着一只乌鸦,以表现“孤舟自横”的意境。

然而这只是图解似的,缺乏含蓄没有诗情画意。

有一幅画着意很妙:小舟自横,一个盘着双腿的船夫坐在船尾,一人笃悠悠,闲情自在,独吹横笛,等到吹得疲倦不堪,技下吹弄的笛子睡着了,很有诗情画意。

这幅画便中选为第一名。

(2)“踏花归去马蹄香”。

有人自作聪明画了一匹马踏着花丛飞奔而去,但是一片狼藉,美丽的花朵被踏得稀烂。

另一幅也是画的一匹奔马,并不见花,只见一只蝴蝶随着马蹄翩翩飞舞,画面很美,合情合理,使人产生联想,把一个“香”字点了出来。

(3)“乱山藏古寺”。

有的画山中加一庙,露出一个角落,有的山中加一古塔,都未中选。

画得好的一幅是在深山中飘出表示庙宇的幡竿,微妙地表现出藏的意思。

(4)“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得中头榜的是画一片绿柳丛中掩映着一处亭阁,一个美女正在凭栏观看春色,便是一种春色无边,动人情思的感觉,把“红一点”的含意作了灵巧恰当的表演。

(5)“蝴蝶梦中家万里”。

这句描写梦境的诗是很难形象化地表现出来的,只好借题发挥。

有人画苏武牧羊,表现汉代的使节流浪在异国的冰天雪地中,正在打瞌睡,睡眠中作梦必然是想着千万里远的故国和家乡.这似乎是推理性的,主要是用画的意境来让人联想。

(6)“竹锁桥边卖酒家”。

大画家李唐中选。

画面是水边竹林深处,一竿酒旗在春风中高高飘扬。

宋代以画科取士,好的方面是有力地促进了宋代绘画的发展,可以丰富画家和艺术的想象能力。

但也有弊病,引导画家向狭小圈子里寻找题材,偏重于智力游戏,离开对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和斗争的描写,妨碍着绘画的自由发展。

但宋人万万没有想到,后人利用这一弊病却嗅出了宋人的时代气息。

这种诗画结合,便形成了宋代的一种风尚。

五代和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高头大卷,唐代以前没有这种形式,元代以后这种形式也不大多,是这个时期特有的一种形式。

此外还出现了许多团扇和小幅册页。

在质地方面,大多数为绢本绘画,同时也出现了少数纸本绘画作品。

这个时期的绘画,大多数不落作者名款,但也有少数是写上作者名款的。

如部熙《窠石平远图》轴,在画幅左方中下部,用隶书小字写下了“窠石平远,元丰戊午年郭熙画”的名款,中间有一印,印文看不清。

又如梁师闵的《芦汀密雪图》卷,款写在画幅后端中部,“芦汀密雪,臣梁师闵画”九个小字,无印章。

中国绘画从原先的不落名款到北宋时期开始落名款,从格式上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

以上所谈的绘画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都体现了五代、北宋时期绘画的时代气息。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特征,多摄取全景,重峰叠出,画面相当拥塞。

南宋时期,在绘画的题材、风格和构图的的经营布置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用笔更为流利放纵,布景更趋于简略,人物笔简意到,出现了“天水空蒙,剩山残水”似的画面。

有人认为这和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政治中心南移是分不开的。

被称为南宋四大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他们的画法各有特点,并不完全相同。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采用截取山腰、山角、水云山色的构图形式,在经营位置上大体是相同的。

因此南来山水的章法特点是局部的特写。

所谓的偏安写照,是一种牵强附会之论。

李唐的《采薇图》卷,用笔粗简活泼,衣纹淋漓流畅,人物表现生动,对于人物精神面貌的刻划,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刘松年的作品布局严谨,喜画西湖庄园景色,用笔工整厚重,马远是以雄奇简练
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被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

马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自然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往往采用“由小见大”、部分表现全体的艺术手法。

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在画面上留出大量空白,不仅在马远的作品上是常见的,而且可以说是中国画在构图方面的一大特点。

表面上是空白,是虚的,实际上却并非空白,而是虚中有实。

这种画法,要求画家在反映现实生活时要善于概括,提炼和剪裁。

而马远对这些很擅长。

所以马远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则常写水之一涯;至于其他景物,也是减速到不可再减,因有“马一角”之称。

夏圭在构图方面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也是减到不可再减,有“夏半边”之称。

在表现技法上,善于运用水墨,画山石喜欢用“拖泥带水皴”,即先用笔蘸水涂沫,然后再用墨渲染。

这样就使水与墨得到密切的融合,从而形成水墨浑融、苍茫淋漓的效果。

同时他又善于运用秃笔增加对纸绢面的压力,构成强健有力的线条。

夏圭的山水画特别喜欢采用长卷的形式。

最有名的作品是《山水十二景》长卷。

虽有十二种不同的景色,但又可以连成一幅整体来欣赏。

南宋时期,还有些作者描绘了新的题材,创造了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

如米友仁的水墨云山、杨无咎的墨笔梅花、梁楷的泼墨人物、郑所南的兰花等。

在他们之前,这些题材和形式都是极为罕见的,也就是说,它们体现了南宋绘画的时代气息。

如果有人说他收藏有唐代画家名款的梅花或兰花,都是值得怀疑的。

起码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从未见过唐代画家创作的梅花或兰花。

南宋时期有一部分画家,已将简单的名款和年月款落在画幅中的树根或石坡等处。

作者在画幅后部长题诗文的作品仍然极为少见,就我们所看到,只有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和杨无咎的《四梅图》卷。

至今为止,还没有看到过在他们之前的绘画作品上有着这样的长题。

在装璜形式方面,除卷轴画外,还有团扇和册页等形式。

质地方面以绢本为多,也有少数画家采取纸本作画的习惯,这是由于使用纸本能较好地适应一定的题材和技法而决定的。

南宋时期绘画的种种变化,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作者的思想和生活,使用工具与
作画的方法等,都有内在的联系。

宋代我国北方辽、金统治区与南宋统治区在绘画题材和风格上都稍有不同。

北方画家用笔虽然流畅,但缺乏含蓄,南北两地在落款的格式上也有不同,如金张圭《神龟图》卷,款写在画幅后端上部,“随驾张圭”字押,款字上面又针有印章一方,印方现已模糊不清,下边铃有一“画”字朱文印。

又如金杨微的《二骏马图》卷,款也写在画幅后端上部,“大定丙午年高唐杨微画”,款字边针印一方,印文亦已不清。

今天见到的流传下来的金人绘画作品,款式大多如此。

我们从事鉴定工作时,对于这些地区性的风格特点,也应该了解和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