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寒假讲义7-10讲.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文言文专题
<一>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
,这
.⑥
.
<二>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意义
:"请
.君大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2.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
【本讲作业】
<一>
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
注释:①酤酒:卖酒。
②迓(yà):迎接。
③齕(hé):咬。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只划一处)(1分)
酒酸怪其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为.酒甚美 . (2)则酒何故.不售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4.宋人酤酒不售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5.这则因“狗恶”而“酒酸”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3分)
第八讲新授文言文知识体系
一.梳理文言知识体系
1.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2.文言虚词(之、而、其、则、于、与、以、者、然、为、乎、虽、乃、且)
3.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4.文言翻译(删、补、换、选、调、留、意)
5.文言理解(人物形象、事件概括、人生哲理、启示感悟、观点看法。
)二.精细讲解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
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
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
第九讲积累实词掌握“而”用法
一、“而”的四种用法
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十二章)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曲肱而枕之。
(《论语》十二章)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
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两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学问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狼》)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十二章)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十二章)
<一>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
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①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②人于萑苻③之泽。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⑨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
【注释】①(服)使…服从。
②〔取〕同“聚”。
③〔萑苻〕读音huán、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④〔汔〕读音qì,接近,差不多。
⑤〔从〕通“纵”。
⑥〔诡随〕放肆谲诈。
⑦〔絿〕读音qiú,急,急躁。
⑧〔遒〕迫近,聚集。
⑨ (慢) 对上司无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故鲜.死焉②疾.数月而卒
③不及.此④盗少.止
2.下列虚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例句:疾数月而卒
A.择其善者而从之 C.六十而耳顺
B.思而不学则殆 D.切问而近思
3.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
⑵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
⑶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
4. 文末孔子称赞太叔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
<二>
何岳轶事
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4分)
. .
第十讲掌握文言句式熟记“之”用法
一、“之”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多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动词的宾语。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二、“之”作动词:去,往,到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在
三、“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四、“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五、“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六、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这个",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云梯之械魁父之丘
七、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八、定于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
九、修饰限制,相当于“以”。
如:一室之内
十、课堂练习
<一>
蒲留仙写书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②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③,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④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见行道者
过,必强执与语
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⑤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⑥。
偶闻一事,
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⑦。
故⑧笔法超绝。
【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
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②尤:格外,十分。
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⑤或:有时。
⑥已:止,停止。
⑦蒇(chǎn):完成。
⑧故:所以,因此。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必令畅谈乃.已
③必强执.与语④如是
..二十余寒暑
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⑴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
⑵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
⑶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
3. 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2分)(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2分)
. .
<二>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有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