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设计面临问题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建筑设计面临问题建议
智能建筑设计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投入使用的智能建筑中,有的”智能”水平低,智能系统运行不良,业主和用户不满。
在形成这一结果的许多原因中,设计是主要原因。
(1)对智能建筑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片面性和误区。
许多建设单位对智能建筑的期望过高,通常都号称”跨世纪”、”世界一流”、”几十年不落后”等等,过分听信设备供应商,盲目求新、求全,提出大大超过建筑物功能与规模实际的智能化要求。
(2)国内有些设计人员不熟悉智能化设备的技术与智能建筑设计的方法,因而不能完备地完成智能建筑的整体设计。
也有些业主转而请境外设计,出了高价,也无满意效果,甚至不少境外设计也并非智能建筑设计的行家,图纸与设计文件低于国内水平,而且境内外的设计方法与工程施工、承包方式有很大差别,结果却无法实施。
(3)不重视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技术、产品的配合选择。
有些建设、设计单位误以为只要各种”一流产品”堆积起来,就可能成为一流的智能大楼,缺乏”系统集成”概念,因缺少智能系统规划设计、技术和产品选择、盲目上马,造成不良效果。
2.须采取的措施。
(1)设计资质的确认。
鉴于智能建筑系统的先进性和复杂性,此类工程只能由具备”智能建筑设计许可证”的甲级设计院承担。
这种”设计许可证”,要通过技术、经济与管理水平考核,对确有能力设计智能建筑的甲级设计单位才能颁发。
(2)建设工作。
建设单位应该在立项报告中说明智能化系统要达到的功能要求、标准、投资、能耗的估计以及解决的对策,立项报告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能委托设计。
在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也没有经过批准,不能任意提高或降低要求和标准。
(3)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建立。
从现行的标准与规范来看,多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涉及自动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少。
在工程建设中,业主、设计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工程实施中,仍感觉到缺乏统一的语言进行交流,无法从现行的标准与规范中,正确地选用适宜的内容指导智能建筑的建设行为。
因此,应根据智能建筑的特点,系统地整理、修改与补充现行的标准与规范,以使之有效地指导智能建筑的设计。
建立专门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与规范,已十分迫切。
(4)设计内容与职责。
设计内容包括:系统的设计与设备的选型;施工的配合;系统集成商所做的系统深化设计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系统建成后的试运行、验收以及物业管理;培训工作等。
由于智能建筑涉及到众多的高技术及其产业,设计院不能”包打天下”,设计院的主要职责是智能建筑结构的设计与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即全部建筑、结构设计和除弱电以外的机电水等系统的设计,均由设计院完成。
对于弱电系统,由于其涉及面广,难度大,很难要求建筑设计院全面掌握,故建筑设计院需负责总体方案与系统设计、并配合承包单位完成弱电系统的技术与施工设计。
(5)智能化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
①从我国国情出发。
对于智能化建筑系统工程的设计,应符合我国国情,从使用功能和现实需要出发,认真考虑建筑近期和远期使用功能和投资能力,以经济实用和持续发展的眼光,做好智能化建筑工程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并做好设备、技术的选型配套工作。
②从用户需求分析着手。
认真做好用户需求分析、系统功能设置分析、系统设计、施工深化设计等环节的工作,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维修管理方便、又要留有可扩充的余地。
③投资优化。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尚不可能大量兴建高档智能化大楼。
这就要求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必须考虑项目投资的因素,做好最优化设计。
④建立应用信息处理系统。
未来建筑的智能化是必然趋势,建筑结构设计应按智能大厦
标准,尽量建成楼宇自动化、综合布线系统、程控电话与卫星等通信系统和提高工作效率必不可少的公用信息处理系统,重点投资到3A系统,即可提高大楼的”智商系数”。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