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的村支书——泸西县中枢镇西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家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言
要笑得灿烂令世界暗淡,即使忧伤也要无比鲜艳。

——郑钧
凌晨4点,打着手电筒下地干农活。

早上8点,准时到村委会处理事务。

每周周末,到邻县企业安排一周生产经营。

十多年如一日。

老王,当村干部多麻烦啊,你还种什么庄稼。

王总,管这么大个企业多累啊,你还当什么村干部。

熟识的人都不理解,包括妻子,“他这几年来回跑的油钱都够建一栋房子了。


但是,每当安排群众春耕生产、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时候,他最有发言权,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

当群众告别土基房,住进小洋楼;告别水窖水,喝上自来水;告别泥土路,走上水泥路;告别“囊中涩”,种上高原梨。

这一步步的变化,大家明白老王功不可没。

回村:为党分忧,责任使命记心间
王家忠共有兄弟五人,父亲是村里的老支书,1962年出生的王家忠是中专学历,在同龄人中是少有的。

从1970年开始,他就带头搞建筑、跑运输,后来又做起了煤矿和焦化产业等,成为了
村里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20年前的西华村山穷、水穷、人穷,田地在山坡上,由于缺水只能种玉米,“土基房”建在山坡上,村间路“东一弯西一坡”,各种薄弱的基础设施一直困扰着全村的发展。

要发展,靠干部!群众决定把王家忠选起来试试。

受父亲的影响,2000年他回村参加选举,这一试、一干就是20年。

“他能把自家企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也一定能把村子管好,带领我们发家致富。

”78岁的郭成章指着村里焕然一新的小别墅、整洁亮丽的村间道路说:“这些都验证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从当选的那一刻起,王家忠就明白真正考验党性和能力的时候到了。

面对村“两委”班子年龄大、思路窄、能力弱、作风散等难题,他把“基层党建、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农村综合治理”结合在一起,以提升干部能力、素质作为关键点和突破
口,强化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建设。

严格落实支部
书记、班子成员、党员“三张任务清单”
,落实“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

“一接到任务随叫随到,无一人无故迟到缺席。

”县农机厂退休老党员赵所清说:“如果我生病不能开党员大会了,也一定会
与时间赛跑的村支书
——泸西县中枢镇西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家忠
蒋惠云
与贫困户座谈检查道路沟渠建设
87
哲理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让儿子打电话请假。

”中枢镇联系领导赵金伟竖起大拇指:“‘铁军’纪律一直是西华村党总支的“品牌”,只要布置下去的任务,都完成得又好又快,在全镇是数一数二的。


“时间管理”这个村民们从没听说过的词,就是王家忠创新管理的制胜法宝。

他要求村干部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变“等会”为“马上”,变“推迟”为“提前”,计划、安排、落实,每一项都要学在前、用在前、跑在前。

他更善于学习提升和运用经验。

他先后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外出观摩“取经”,“我们不能看了激动想着感动回来不动”,在分析汇总了西华5个小组的情况后,他决定将羊格黑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点进行打造,“我们要瞄准一个点,就打造一个示范亮点出来。

”在他的努力和上级的帮助下,目前,羊格黑村小组乡村振兴的规划已经完成。

村委会副主任杨满堂说:“王书记工作有思路、有魄力,管理有实招、有硬招更有实效。

如今,我们150余名党员干部在群众中有了号召力,干事也特别有信心。


干事:为民解难,百姓疾苦记心间
“村里好不好,农民富不富,一看收入二看户,三看干部四看住,五看环境六看路。

”为此,王家忠多方协调筹集资金2000余万元,投入村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新建村道,新铺水泥路面,安装自来水,建设图书室、老年人及党员活动室等文体阵地,兴建学校、公房、村委会综合服务大楼等。

发展成果由全体村民共享,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

村完小坐落在山坡上,6间破旧的小瓦房,水电路不通畅成了不能吸引优秀教师的“硬伤”。

“娃娃是村里未来的希望,不能一代不如一代呀!”王家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等不是办法,努力才有希望。

他四处奔走,最后得到省委统战部的帮助,争取到香港爱国商人捐赠的45万元,建盖了西华小学蔡妙龄教学楼。

如今,学校有22个老师,每年村里还出资为老师们庆祝教师节,每年元旦也都出资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留住了老师的心,孩子们的成绩也一年比一年好。

若要富,先修路。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白天掩面绕着走,夜晚手电照着挪。

”是西华村委
会5个村小组村间路况的真实写照。

“路不通,观念也不通。

”作为一个“比芝麻还要小的村官”,他却“胆肥、心大、脸皮厚”,多年来无数次往省州县相关部门跑,先后争取到30万元资金解决了落水洞小组村内道路硬化、300万元解决了丁合村小组村内道路硬化、80万元修建小山田至筲箕凹2千米弹石路、64万元抢修路纳租村小组进村道路……如今,各村道路宽阔平坦,农产品进得来出得去,还安装路灯,净化美化亮化工程照亮民心。

积水成渊,泽被苍生。

缺水,一直是困扰西华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2008年旱情告急,井里的水是舀一瓢少一瓢,王家忠想办法建水窖、拉水,但仍然无法满足用水。

他几夜无眠,想办法到国土局争取40余万元打了一眼深水井,但从深井中提水,还需要二级提水到水池,加上机械磨损支出,群众费用压力很大。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他多次向县人代会提出了“打通老鸭坡隧洞”的提案,在他的努力下,老鸭坡隧洞打通后,全面解决了西华村生产生活用水。

为进一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他又多方争取协调了覆盖5个小组1000余户的安全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西华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创业:先行先试,群众利益记心间
西华村是中枢镇的5个贫困村之一,脱贫攻坚,事无巨细。

他通过走访,带领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西华村项目库及产业发展规划,争取上级项目资金629.64万元投入到西华村脱贫攻坚中。

为稳定西华村群众的收入,他多次到省州烟草公司协调,终于争取到了州烟草公司300万元的西华烤烟收购点库房建设项目。

为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羊格黑小组30余户地质灾害受灾群众建设安置房,各村修建村间路、活动场所、公房、水冲公厕。

2017年西华村一举摘掉戴了几十年的“穷帽”,2019年西华村22户81人脱贫退出后,全村所有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出列。

脱贫攻坚一定要有产业,没有产业支撑群众是富不起来的。

但是发展什么产业是摆在王家忠以及村组干部眼前的一个难题,贫困户经不起折腾,西华村的土地适合栽高原梨,但有的群众不想种,他一边给群众做工作,一边带头种。

王家忠自己种
88
名言
每一棵大树的成长都要接受阳光,也包容风雨。

——刘墉
10多亩的庄稼,栽5亩果树,还养猪,他说“现在脚杆上还沾着泥巴,第一是干给老百姓看,第二是引导老百姓干。

”在他的带动下,羊格黑村整个寨子100多户家家都种上稳产稳价的高原梨,每亩有3000元的收入。

目前,全村群众种植高原梨、烤烟、巴西菇,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7580万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王家忠紧紧抓住全省实施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全县推广“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全覆盖模式的机会,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成立农村综合开发服务社,引导群众土地入股合作社,在合作社打工,成为“双薪农民”,同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全村建档立卡户全部入社,户均增收6000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 181元。

同时新建光伏发电项目和羊格黑水果分拣包装车间等村集体经济项目的实施,使得村集体“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党组织鼓起了
“钱袋子”
,硬起了服务党员群众的“腰杆子”。

服务:忘我奉献,鱼水深情记心间
20年坚守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最前沿、服务群众的第一线,王家忠炼就了一身过硬的基层党建工作能力和服务农民群众的本领。

在贫困户建档立卡识别阶段,王家忠就带领全体村组干部走遍西华村5个村民小组1278户人家,因为公平公正公开,全村没有群众争当贫困户争抢低保的现象,最初识别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得到群众认可。

他对全村的情况了如指掌,1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86人,没有他不了解的家务事。

哪里要建道路、哪块水田要筑引水渠、哪些危房必须改造、哪一口水池要整修、哪户群众还需要什么帮扶……他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

“王某某家大儿子在武汉读大学刚回来,要重点监测;赵小友今早过世,赶快去劝说他家不能大操大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王家忠“耳听四路、眼观八方”。

“王书记每早6点就在各村转着了,哪家娃娃在哪里读大学、哪家有人生病住院、哪家有人死了、哪家要办喜事、他全都了如指掌。

”西华村委会副主任张云龙说,赵小友早上过世,村干部马上去劝导,下午就简单安葬了。

反应如此迅速,都是因为西华村党总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压实了大家的责任。

“一碗水端平,做好群众的父母官。

”是王家忠做群众工作的绝招。

2017年,新建石泸高速公路从西华村穿过,涉及525户八百余亩群众的征地,其中有40多家墓地,西华村却顺利完成。

羊格黑山体滑坡,60多户农户要搬出来,西华村按要求把60多宗地圆满分配到老百姓手里。

“群众有困难有问题,愿意找我们党员、村干部,是对我们信任、对我们有感情”。

村民发展生产有困难,他帮过;村民家里停水停电生活不便,他帮过;村民子女入学就业有困难,他帮过……丁合村80岁高龄的杨春华老人忘不了王家忠自己掏腰包帮他渡过难关;落水洞村的朱赵平、丁合村的饶小平忘不了生病时王家忠送来的慰问金;75岁的严荣华老人忘不了王家忠妻子每天送去的小菜;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们,忘不了重阳节收到的被子和蛋糕……
傍晚时分,已是花甲之年的王家忠走在田间地头,看着落日映照下美丽幸福的西华村,不禁感叹自己不再年轻!王家忠就是这样一名与时间赛跑的村支书,他对这份工作、这些群众有无限深情的热爱。

他靠为民、务实、清廉赢得了全村人民由衷的赞许。

带头收获庄稼推广抗旱栽培技术
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