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三高中语文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高三高中语文同步测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名单学
何满子
古今中外都讲究名单学,要排出个尊卑等次来,古代叫做礼法名分,现在叫做摆平关系。
排得不妥当,就要出麻烦,甚至闹乱子。
所以,各种国际性的集会,以国名的首字母,ABCD来定先后,这样才能不偏不倚,大家没话说。
中国则将三山五岳的英雄一律以姓氏笔画为序,免得有人叽里咕噜,彼此不开心。
其奥妙都基于名单学的原理。
不少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却常以作者的社会地位、知名度安排其先后,放在显著位置或塞进边边角角,令人感到官场的名单学也侵入了文场。
论资排辈的风习有时诚不可免,似乎也只宜偶尔为之,可权而不可经。
倘一味遵循官场式的名单学,放弃编者的鉴别主张,虽然省心得多,但也不免和势利眼同调了。
社会地位从来不应作为衡文的标准,可以置之不论。
以知名度来论,也很难办。
以写小说知名的人未必在别种文体上是高手,如果此人偶尔也写写诗歌、小品或论文,那他由小说而得的声名就和别的文体无涉,按理是不能挪用的。
小说家写的诗歌、论文,就得到诗歌、论文堆里去接受检验。
有名的大评论家忽然兴致来了,也写写诗歌、小说,如以其由评论家所得的盛名凌驾于诗人、小说家之上,显然有失公允。
有如以造房起屋知名的大木匠师不应盖过作细木、雕花的匠师一样。
梅兰芳如到粤剧班子去也挂头牌,观众是会瞠目不解的。
再说,名作家是以某一作品或某些作品而成名,并非篇篇都是成功之作,可以压倒众芳冠冕群伦。
严肃认真的作家为了珍惜自己的声誉,为了尊重读者,不太像样的东西不肯轻易示人,这样的人是有的,或很多的;但也并不见得个个如此,盛名之下不少作品其实难副者比比。
更加上,报刊编者为了名人效应,而且名人拿出来的作品比较可靠也是事实,于是纷纷向为数不多的名作家索稿;有些作家疲于应付,只得草率成文,虽不一定是次货,但某些文章不如无名新人的奋力之作,也是常事。
但文以人重,编者硬是将名家的任何作品都压在知名度不高或尚无声名的作家之前,文章的质量虽不能以衡器量器来测算,但亦如欧阳修所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大体可以见出
分晓。
按名按资排列,对名作家来说是僭越,对无名作家来说是委屈。
话本《拍案惊奇》中有一篇《波斯胡指破鼍龙壳》,里面也有个属于名单学的排座次的情节。
那位波斯国的巨商是以贸客的货单定席位的,以拥有奇珍异宝挟资丰厚者坐上席,“余者看货轻重,挨次坐去,不论年纪,不论尊卑”。
于是那些有猫儿眼、祖母绿等珍宝的客商坐上座;小说中的主人公,携带着不自知其价值的鼍龙壳的文若虚“满面羞惭,坐了末位。
”不料这回却大错特错了,直到筵散后开始发货,巨眼识宝的波斯老板一见鼍龙壳,才“满面挣得通红”,惭怅地忙向文若虚赔礼道歉,重新再摆较前更丰盛的筵席,尊文若虚为首座,连赔不是,以纠正先前排位不
当的失误。
看来,这种不论大小尊卑看货排位的名单学,倒值得文场、报章杂志效法。
文章的鉴别当然不像鼍龙壳那样难,必须有识宝的高手,但评价质量也必须有一定的眼力,这点眼力也是编者所应该具备的。
否则,编排文章次序的编者就成了接应宾客入座的招待员了。
【1】本文批判的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按名按资排列,对名作家来说是僭越,对无名作家来说是委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讲述了《波斯胡指破鼍龙壳》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裴媛媛
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也受到了冲击。
商业化浪潮下,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属性。
当下文学创作如何以一种更为有力的姿态引导读者的价值选择,从现象解读回归人性反思,从肤浅功利走向深层因果,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成为作家书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
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再到汉末陈蕃的“澄清
天下之志”,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把道义层面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层面的民生担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双重的文化人格:一方面崇尚理性,有坚贞气节,凛然傲骨;另一方面又心系民生,渴望建功立业,九死而未悔。
这一传统到了近代五四时期虽有所改变,知识分子对道义的追求演变为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民生的担当转变为救亡、启蒙的责任,但是双重关怀是不变的。
到了当下,现代性
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现实民生问题凸显为更深层面的人性道德反思。
知识分子的双重关怀仍然不离不弃,既代表最先进的科技水平、思想文化方向,又心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
正是这种双重关怀,使得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始终未尝脱离现实世俗生活,进入西方理性所谓“静观”的层面,片面地
追求冷漠的科学真实。
正是这种心系民生,汲汲入世的道德情怀,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
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看似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格格不入,实则不然。
审美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从中国长远的历史传统来看,文学概念更多的存在于广义的层面上,广义的文学则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还包括历史纪实、政治文案、思想论稿等作品。
传统的文学与史学亦为一家,所谓“文史不分”。
可见
传统社会的经典道义,亦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
五四之后,近代思想由西方引入,文学学科的划分成为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一大标志,文学的概念特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审美成为一时之风气,作家的书写、读者的阅读都随之有了倾斜。
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活动,在作者书写、读者阅读、学者批评诸环节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应该由日常体验的表层进入到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
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安身立命的民族之根,正是当下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划线句子看,作者认为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与文学的审美特质并不冲突,如何理解这一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文学要坚守核心价值观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砍的不如旋的圆
梁衡
①“砍的不如旋的圆”,这是我的家乡农民常说的一句俗话。
比如你要做一个木球,可以用斧子慢慢地去砍,但总不
如在旋刀下飞快地一旋,便又光又圆。
我在孩童时就听到这句话,现已过花甲之年还常常想起,可见真理总是颠簸不破,历久弥新。
②过去我当记者时经常碰到一些热心写稿的通讯员,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写稿、投稿,甚至不远千里来报社送稿,虽命中率极低,但还是乐此不疲。
后来又碰到一些多少有点权力的干部将自己的讲话、随感、日记,甚至文件汇集,一本一本地出书,以为这样就有政绩,有名气,这正是用斧子砍制一个木球.
③砍和旋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就是跳出自我,敢于革新,就隔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就是质的飞跃。
④由砍到旋首先是方法的革命。
成语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是讲意志、恒心,你真的用绳锯木、水穿石,这
要等到何年何月?方法不变,隔靴搔痒。
往大的说,工具和方法是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宋的社会。
”往小的说,工具和方法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助推器,是他的生存力。
⑤其次,由砍到旋是知识的跃升。
你为什么只知道闷头砍,是因为你没有新知识,抱残守缺,还自鸣得意。
如计算一道天文数字的大题,人家用计算机算,你却用手算、珠算,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能这样。
在别人看来很无聊的文字你却在津津有味地写,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审美知识,不知道什么叫好,总在一个低标准上重复。
⑥第三,由砍到旋是规律的掌握,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一个掌握了规律和理论的人一下子就能从根本上判断出这件事该干还是不该干。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痴迷着制造永动机,而科学家只须用“能量守恒”四个字就将此事判了
死刑。
⑦“砍”与“旋”,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如要跨越必得有“惊险的一跳”。
⑧我们曾有过因“砍’’而败的惨痛教训。
大跃进的失败是用战争的方法,来“砍”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就是
用革命党的理论来“砍”执政。
就是现在也有许多事还沉湎于这种“砍”的盲目和自豪之中。
据统计,我国每年拍1.4
万集电视剧,而能播出的不到四分之一,每年出版4300部小说,人们能记住的又有几何?再说到每年的会议、报告、文件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废品之多、废话之多群众早巳经看得很发笑了,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继续耐心地“砍”制一件皇帝的新衣。
⑨为什么总是跳不出保守,封闭的误区?原来除方法、知识、理论之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障碍就是太追求功利,自
欺欺人。
这样说来,“砍”与“旋”又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这背后又有价值观、人生现在起作用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砍”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惊险的一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高三高中语文同步测试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名单学
何满子
古今中外都讲究名单学,要排出个尊卑等次来,古代叫做礼法名分,现在叫做摆平关系。
排得不妥当,就要出麻烦,甚至闹乱子。
所以,各种国际性的集会,以国名的首字母,ABCD来定先后,这样才能不偏不倚,大家没话说。
中国则将三山五岳的英雄一律以姓氏笔画为序,免得有人叽里咕噜,彼此不开心。
其奥妙都基于名单学的原理。
不少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却常以作者的社会地位、知名度安排其先后,放在显著位置或塞进边边角角,令人感到官场的名单学也侵入了文场。
论资排辈的风习有时诚不可免,似乎也只宜偶尔为之,可权而不可经。
倘一味遵循官场式的名单学,放弃编者的鉴别主张,虽然省心得多,但也不免和势利眼同调了。
社会地位从来不应作为衡文的标准,可以置之不论。
以知名度来论,也很难办。
以写小说知名的人未必在别种文体上是高手,如果此人偶尔也写写诗歌、小品或论文,那他由小说而得的声名就和别的文体无涉,按理是不能挪用的。
小说家写的诗歌、论文,就得到诗歌、论文堆里去接受检验。
有名的大评论家忽然兴致来了,也写写诗歌、小说,如以其由评论家所得的盛名凌驾于诗人、小说家之上,显然有失公允。
有如以造房起屋知名的大木匠师不应盖过作细木、雕花的匠师一样。
梅兰芳如到粤剧班子去也挂头牌,观众是会瞠目不解的。
再说,名作家是以某一作品或某些作品而成名,并非篇篇都是成功之作,可以压倒众芳冠冕群伦。
严肃认真的作家为了珍惜自己的声誉,为了尊重读者,不太像样的东西不肯轻易示人,这样的人是有的,或很多的;但也并不见得个个如此,盛名之下不少作品其实难副者比比。
更加上,报刊编者为了名人效应,而且名人拿出来的作品比较可靠也是事实,于是纷纷向为数不多的名作家索稿;有些作家疲于应付,只得草率成文,虽不一定是次货,但某些文章不如无名新人的奋力之作,也是常事。
但文以人重,编者硬是将名家的任何作品都压在知名度不高或尚无声名的作家之前,文章的质量虽不能以衡器量器来测算,但亦如欧阳修所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大体可以见出
分晓。
按名按资排列,对名作家来说是僭越,对无名作家来说是委屈。
话本《拍案惊奇》中有一篇《波斯胡指破鼍龙壳》,里面也有个属于名单学的排座次的情节。
那位波斯国的巨商是以贸客的货单定席位的,以拥有奇珍异宝挟资丰厚者坐上席,“余者看货轻重,挨次坐去,不论年纪,不论尊卑”。
于是那些有猫儿眼、祖母绿等珍宝的客商坐上座;小说中的主人公,携带着不自知其价值的鼍龙壳的文若虚“满面羞惭,坐了末位。
”不料这回却大错特错了,直到筵散后开始发货,巨眼识宝的波斯老板一见鼍龙壳,才“满面挣得通红”,惭怅地忙向文若虚赔礼道歉,重新再摆较前更丰盛的筵席,尊文若虚为首座,连赔不是,以纠正先前排位不
当的失误。
看来,这种不论大小尊卑看货排位的名单学,倒值得文场、报章杂志效法。
文章的鉴别当然不像鼍龙壳那样难,必须有识宝的高手,但评价质量也必须有一定的眼力,这点眼力也是编者所应该具备的。
否则,编排文章次序的编者就成了接应宾客入座的招待员了。
【1】本文批判的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为衡文标准的名单学。
【解析】文章题目是“名单学”,内容是写“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常以作者的社会地位、知名度安排其先后”的现象。
作者对这样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学生结合题目和内容进行概括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2】作者为什么说,“按名按资排列,对名作家来说是僭越,对无名作家来说是委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很多名作家的作品其实难副,名作家的草率之作不如无名作家的奋力之作;但编者一律将名作家作品排在无名作家之前。
【解析】“按名按资排列,对名作家来说是僭越,对无名作家来说是委屈。
”作者认为,名作家不是篇篇都是好文章,有的也是疲于应付草率而作的。
而无名作家的作品,却必定是奋力而为的,其中也不乏好作品。
而简单的以名气和资历排列,将名家的任何作品都压在知名度不高或尚无声名的作家之前,对名作家而言是一种无故的拔高,而对无名作家而言却是绝对的不公。
【3】第五段讲述了《波斯胡指破鼍龙壳》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波斯胡和编者相类比,引出两点结论:文场也应看货排位,编者也有眼力要求。
【解析】第五段讲述《波斯胡指破鼍龙壳》的故事,是为了引出作者的观点,那就是“不论大小尊卑看货排位的名
单学,倒值得文场、报章杂志效法”和“评价质量也必须有一定的眼力,这点眼力也是编者所应该具备的”。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裴媛媛
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也受到了冲击。
商业化浪潮下,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属性。
当下文学创作如何以一种更为有力的姿
态引导读者的价值选择,从现象解读回归人性反思,从肤浅功利走向深层因果,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成为作家书写
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
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再到汉末陈蕃的“澄清
天下之志”,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把道义层面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层面的民生担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双重的文化人格:一方面崇尚理性,有坚贞气节,凛然傲骨;另一方面又心系民生,渴望建功立业,九死而未悔。
这一传统到了近代五四时期虽有所改变,知识分子对道义的追求演变为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民生的担当转变为救亡、启蒙的责任,但是双重关怀是不变的。
到了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现实民生问题凸显为更深层面的人性道德反思。
知识分子的双重关怀仍然不离不弃,既代表最先进的科技水平、思想文化方向,又心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
正是这种双重关怀,使得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始终未尝脱离现实世俗生活,进入西方理性所谓“静观”的层面,片面地
追求冷漠的科学真实。
正是这种心系民生,汲汲入世的道德情怀,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
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看似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格格不入,实则不然。
审美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从中国长远的历史传统来看,文学概念更多的存在于广义的层面上,广义的文学则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还包括历史纪实、政治文案、思想论稿等作品。
传统的文学与史学亦为一家,所谓“文史不分”。
可见
传统社会的经典道义,亦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
五四之后,近代思想由西方引入,文学学科的划分成为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一大标志,文学的概念特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审美成为一时之风气,作家的书写、读者的阅读都随之有了倾斜。
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活动,在作者书写、读者阅读、学者批评诸环节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应该由日常体验的表层进入到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
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安身立命的民族之根,正是当下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提出论点: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要坚持核心价值观;接着,阐述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原因;最后,强调坚持核心价值观是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
【解析】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
例如本题,首先提出论点: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要坚持核心价值观;接着,阐述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原因;最后,强调坚持核心价值观是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
【2】从划线句子看,作者认为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与文学的审美特质并不冲突,如何理解这一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审美只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从历史传统看,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的存在不会削弱审美特质和艺术精神;②从当下多元文化背景看,文学回归传统,不是拒绝审美,而是由日常体验的表层进入到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
【解析】解答本题,应当结合画线句的语境综合考虑,根据“实则不然”一词可知,其后的内容是对画线句的阐释,
因此本题答案要抓住原文中的第三、四段总结提炼,根据第三段中“审美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从中国长远的
历史传统来看……亦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等信息概括第一点;根据第四段“当下多元文
化背景下……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等信息概
括第二点即可。
【3】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文学要坚守核心价值观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当下多元文化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②坚守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而文学工作者始终是其大宗;③在“文史不分”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即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在当下文学作为
系统整体活动影响越来越大,理当书写核心价值观。
【解析】解答本题,应该纵观全文,从全文内容中筛选并提取相关信息,如第一段的“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也受到了冲击”一句;第二段
中“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等句;第三段中“传统的文学与史学亦为一家,所谓‘文史不分’。
可见传统社会的经典
道义,亦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一句;第四段中“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
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一句。
最后总结概括,分点作答即可。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砍的不如旋的圆
梁衡
①“砍的不如旋的圆”,这是我的家乡农民常说的一句俗话。
比如你要做一个木球,可以用斧子慢慢地去砍,但总
不如在旋刀下飞快地一旋,便又光又圆。
我在孩童时就听到这句话,现已过花甲之年还常常想起,可见真理总是
颠簸不破,历久弥新。
②过去我当记者时经常碰到一些热心写稿的通讯员,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写稿、投稿,甚至不远千里来报社送稿,虽命中率极低,但还是乐此不疲。
后来又碰到一些多少有点权力的干部将自己的讲话、随感、日记,甚至文件汇集,一本一本地出书,以为这样就有政绩,有名气,这正是用斧子砍制一个木球.
③砍和旋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就是跳出自我,敢于革新,就隔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就是质的飞跃。
④由砍到旋首先是方法的革命。
成语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是讲意志、恒心,你真的用绳锯木、水穿石,
这要等到何年何月?方法不变,隔靴搔痒。
往大的说,工具和方法是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说:“手
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宋的社会。
”往小的说,工具和方法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助
推器,是他的生存力。
⑤其次,由砍到旋是知识的跃升。
你为什么只知道闷头砍,是因为你没有新知识,抱残守缺,还自鸣得意。
如计
算一道天文数字的大题,人家用计算机算,你却用手算、珠算,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能这样。
在
别人看来很无聊的文字你却在津津有味地写,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审美知识,不知道什么叫好,总在一个低标准
上重复。
⑥第三,由砍到旋是规律的掌握,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一个掌握了规律和理论的人一下子就能从根本上判断
出这件事该干还是不该干。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痴迷着制造永动机,而科学家只须用“能量守恒”四个字就将此事
判了死刑。
⑦“砍”与“旋”,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如要跨越必得有“惊险的一跳”。
⑧我们曾有过因“砍’’而败的惨痛教训。
大跃进的失败是用战争的方法,来“砍”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就
是用革命党的理论来“砍”执政。
就是现在也有许多事还沉湎于这种“砍”的盲目和自豪之中。
据统计,我国每年拍1.4万集电视剧,而能播出的不到四分之一,每年出版4300部小说,人们能记住的又有几何?再说到每年的会议、报告、文件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废品之多、废话之多群众早巳经看得很发笑了,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继续耐心地“砍”制一件皇帝的新衣。
⑨为什么总是跳不出保守,封闭的误区?原来除方法、知识、理论之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障碍就是太追求功利,自
欺欺人。
这样说来,“砍”与“旋”又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这背后又有价值观、人生现在起作用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引出砍与旋的话题,提出跳出自我,敢于革新,实现由砍到旋质的飞跃的
论点;其次,从方法、知识、规律三个层面分析了由砍到旋转变的内涵;最后,从“砍”的
教训中得出砍与旋背后是价值观、人生观起作用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