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_王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2003.1
JOU RNA L O F SHAN DONG U N IV ERSI T Y
NO .1.2003
收稿日期:2002-09-25
作者简介:王萍(1961-),女,山东诸城人,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编审,历史学博士。
刘杰(1966-),女,山东聊城人,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管理学硕士。
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
王萍 刘杰
(1.山东大学学报编辑部;2.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廉政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儒、道、墨、法等先秦诸子各家曾提出反贪倡廉的主张,要求为政者清正廉洁,力戒贪贿,造福百姓。
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廉;反贪;先秦诸子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3)01-0023-05
The Thought On Building An Ho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
Of Various Schools In Pre -Qin
WANG Ping 1 LIU Jie 2
(1.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S handong University ;2.Grrourte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
A bstract :T he thoug ht on building an honest and clean g overnment w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 t of Chi -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thoug h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ir ow n values and ideals ,various schools in pre -Qin ,such as Confucian School ,T aoist School ,M ohist School and Legalist School etc .,had put fo rward proposi -tio ns on comba ting corruption and promoting ho 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 .T hey call on officials being honest and clean ,garding against corruption and bribe ,and doing good fo r the people .These ideas had go t positive actual significance at that time and exerted a far -reaching influence to the future .Key Words :Honest And Clean ;Combat Cor ruptio n ;Various Schools I n P re -Q in 廉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史、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廉政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道德政治化的重要特征。
在中国廉政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先秦诸子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一
据现有资料,廉字最早出现于《仪礼·乡饮酒礼》:“设席于堂廉东上。
”郑玄注曰:“侧边曰廉。
”[1]许慎《说文解字》:“廉,仄也。
从广,兼声。
”段玉裁注:“此与广为对文,
谓
仄也。
廉之言敛也。
堂之边曰廉。
天子之堂九尺,
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堂边皆如其高。
贾子曰:`廉远地则堂高,廉近地则堂卑'是也。
堂边有隅有棱,故曰廉。
廉,隅也。
又曰:廉,棱也,引伸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
”[2]由此可见,作为形声字的廉,其本义与建筑物有关,是指堂屋的侧边,其特点是平直、有棱、敛缩等,后来又引申为清廉、正直、俭约、收敛等等。
这样,它才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范畴。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清廉意识的形成是有一个很长
的历史过程的。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平等地生产、生活,平均占有、使用土地和财产,后来出现了私有财产以及剥削现象,阶级、国家相继产生。
在这一过程中,公益事业的管理者逐渐变成了国家的官吏。
一些官吏在拥有公共权利的同时,将公共财富攫为己有,中饱私囊,所谓“货力为己”,“以功为己”,“谋用是作”[3](《礼运》),贪贿现象开始滋生,为官清廉的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因为任何国家机器的运转,都需要一批具有良好道德规范的官吏在其中发挥作用。
早期倡廉的史料见于《尚书》包括《古文尚书》,而经学者根据新出简帛材料所作的考证,《古文尚书》并不能简单地定为伪书[4](第17-18页)。
相传虞舜曾告诫伯夷:“凤夜惟寅,直哉惟清”[5](《舜典》)。
又告诫夏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5](《大禹谟》)殷商时期则进行了反贪立法。
商汤制官刑,将“殉于货色”也就是贪图财物美色列入可导致亡国败身的“三风十愆”中[5](《伊训》)。
商王盘庚也曾明确表示自己“不肩好货”,即不任用贪财聚货者,要求臣下“无总于货宝”,即不聚敛财货宝物[5](《盘庚下》),要他们“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5](《盘庚上》)。
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准则,廉最早见于《周礼》。
《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
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郑玄注:“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
善,善其事,有辞誉也。
能,政令行也。
敬,不解于位也。
正,行无倾邪也。
法,守法不失也。
辨,辨然不疑惑也。
”[6]也就是说,要做一个好的官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善于处理各种事务,赢得公众赞誉;二,能够很好地推行政令,执行法规;三,在工作岗位上勤奋努力,恪尽职守;四,品行端正,不搞歪门邪道;五,公正执法,不恂私情;六,明辨是非,保持清醒的头脑。
而要做到这一切,又必须“以廉为本”。
根据学者的研究,《周礼》虽然最后补充写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其中确实保留有相当成分的西周史料[4](第25页)。
因此可以说,廉这一道德观念和准则,大约在西周时期已经正式形成。
春秋时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而淫逸暴敛的现象亦变得更为严重。
与此同时,反贪倡廉、戒奢倡俭的呼声也有所加强。
例如,齐景公十分贪暴奢靡,曾遭到贤相晏婴的强烈批评。
一次,齐景公患疥疾,逾年而不愈,近臣认为是祝史之罪。
晏婴则说:“若有德之君,外内不废,上下无怨,动无违事,其祝史荐信,无愧心矣。
是以鬼神用飨,国受其福,祝史与焉。
其所以蕃祉老寿者,为信君使也,其言忠信于鬼神。
其适遇淫君,外内颇邪,上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高台深池,撞钟舞女。
斩刈民力,输掠其聚,以成其违,不恤后人。
暴虐淫从,肆行非度,无所还忌,不思
谤,不惮鬼神。
神怒民痛,无悛于心。
其祝史荐信,是言罪也;其盖失数美,是矫诬也。
进退无辞,则虚以求媚。
是以鬼神不飨其国以祸之,祝史与焉。
所以夭昏孤疾者,为暴君使也,其言僭于
鬼神。
”晏婴还明确提出“不可为”之事,其中就包括
“介之关,暴征其私;承嗣大夫,强易其贿;布常无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内宠之妾,肆夺于市;外宠之臣,僭令于鄙;私欲养求,不给则应”。
他还对景公说:“君若欲诛于祝史,修德而后可。
”景公大悦,“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7](昭公二十年)。
像这样批评贪暴的言行,在晏婴那里还有很多,而且他本人身为齐相,但却严格自律,成为节俭、清廉的楷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晏婴还与齐景公讨论过“廉政”问题。
景公曾问晏婴:“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婴对曰:“其行水也。
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
”当然,晏婴也曾以石为喻强调,在能行廉政的同时,还要注意行之得法,否则仍会速亡。
[8](《内篇问下第四》)
二
春秋末年以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各家在推出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之时,都表示了对清廉政治的向往。
孔子倡导礼治,主张仁政,而他反对贪欲、崇尚清廉的倾向也是非常明显的。
《论语·尧曰》记子张曰:“何为五美?”孔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9]在这里,“欲而不贪”,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能过分贪欲,应该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
一次,季康子为盗贼多有而请教孔子,孔子言:“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9](《颜渊》)这就把治安环境不好的原因归于统治者的贪暴。
在孔子设计的理想社会中,人们都能够做到“克己”,也就是以礼为准则,实行严格的自我克制,防止贪欲念头的发生。
孔子将自己的学生颜回看作是严于律己、自我约束的典范。
孔子说:“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9](《雍也》)孔子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9](《学而》)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在物质生活上毫无所求,这实际上也是反对贪欲、提倡清廉思想的一种体现。
孔子提倡清廉,但不是盲目反对人们追求富贵,因为他深知,追求生活上的富贵是人的天性,但重要的是取之有道,要以修德行仁等作为求富去贫的方式。
《里仁》记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述而》亦记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史学新探
孔子还曾颂扬大禹的勤政节俭,说他“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9](《泰伯》)这些语言,也隐含着崇尚清廉的意识。
在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也提出了一系列修身治国的政治主张,其中虽然不见关于清廉的明确说法,但他们关于德与财关系的论述,实际上也透露出一种崇尚清廉的意识。
这主要反映在《礼记》的某些篇章中。
如《大学》强调德为财之主,有德才能有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若“外本内末”,必将引起百姓的不满和反抗。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也就是说,统治者聚敛财富,百姓就会逃散;如果施舍财富,百姓就会归顺。
出言不逊,百姓就会用同样的话回答。
取财无道,最终还会被人夺去。
《大学》还把对待财物的态度看作是评价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也就是说,有仁德的人会散开财富而求得自身的发展,没有仁德的人则会以自身的毁灭来聚敛财富。
《大学》强调,治理国家,应该“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3]。
与《大学》同样收入《礼记》的其他一些篇章也有反贪倡廉的思想内容。
如《礼运》引孔子曰:“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天子以德为本,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舆,大夫以法相序。
”《儒行》记孔子曰:“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其特立有如此者。
”《乐记》记子夏曰:“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
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意之臣。
”[3]以上《礼记》各篇,经过有的学者结合出土文献进行考证,当成于战国时期,而《大学》则是曾子所作[10]。
它们当是较为可靠的先秦文献,其中所引孔子、子夏等人之语虽不尽属实,但却也的确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先秦儒家中是最为突出和典型的。
孟子强调人性善,并强调仁义礼智四大伦理范畴,而仁政、王道则是在其基础上推出的政治主张。
孟子强烈谴责统治者暴敛贪利的行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11](《梁惠王上》)
在孟子看来,统治者应该充分考虑百姓的物质利益,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保障,这样才能保证仁政的推行。
《孟子·梁惠王上》:“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躯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11]孟子对民极为重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1](《尽心下》),是其名言。
统治者要想得民心,就必须考虑百姓的需要、欲求。
《离娄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1]也就是说,得民心就要以百姓的需求为转移。
这实际上也是对统治者个人贪欲的一种遏止。
圣贤之人在清廉方面的榜样作用,也是孟子特别看重和推崇的。
如孟子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11](《万章下》)孟子倡导清心寡欲,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11](《尽心下》)孟子强调“尚志”,强调“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11](《尽心上》)。
他还将“好货财”、“从耳目之欲”[11](《离娄下》)看作是不孝的重要表现。
荀子同样倡导王道政治,反对聚敛财富。
他说:“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
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
”[12](《君道》)荀子还强调:“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
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
故明君不蹈也。
”[12](《王制》)荀子要求人们志节高尚,货利不贪:“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
”[12](《修身》)
承于孔子之说,荀子提出:“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
仓廪者,财之末也。
”他还强调“上下俱富”,“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善而臧其余”[12](《富国》)。
当然,荀子亦认为,各个等级之间的物质待遇是有区别的,也就是“分”。
这又是从维护礼法制度的目的出发的。
三
道家学派强调无为而治,倡导清静无欲。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
”[13](第45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13](第37章)“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3](第57章)在老子看来,统治者应该效法天道,清静而不纵欲,减少对百姓的干扰。
他主张“三去”,即“去甚,去奢,去泰”[13](第29章)。
具体而言,主要是指薄赋敛,轻刑罚,慎用兵,尚节俭。
老子目睹了统治者种种扰民行为,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13](第75章)。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13](第57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13](第44章)他还感受到统治者的纵欲生活带来的
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
奢靡风气,要求为政清廉。
继老子之后,庄子强烈反对统治者的贪赂行为。
庄子是反对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美德”的,指出:“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显,名誉并焉。
是以道不渝。
”[14](《天运》)但他对名利的批判,对暴政的揭露,又是与清廉意识相通的。
比如,他曾将国家的统治者看作窃国大盗。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14](《箧》)针对欲海横流的社会实际,庄子强调,无欲而天下足。
《庄子·天地》:“古之蓄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这就尖锐地批评了统治者贪得无厌而造成天下贫困的局面。
这些都是与其自然主义思想相一致的[14]。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老帛书反映了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其中强调公正无私是道的本性,所以统治者制定法令要合乎民意,执行法令要公正无私。
《经法·道法》:“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
”《君正》:“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
”而公正无私又是与清静无欲、无为而治联系在一起的。
《道法》:“公者明,至明者有功。
至正者静,至静者圣。
无私者知,至知者为天下稽。
”这些虽未明确提到廉,但其中崇尚清廉的倾向还是非常明显的。
作为这一倾向的直接反映,黄老帛书还提出了“兼爱无私”,“节赋敛,毋夺民时”[15](《君正》)等一系列具体主张。
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理论,与清廉意识也存在一种内在联系。
《墨子·非乐上》说:“古者圣王,亦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舟车。
既以成矣,曰:吾将恶许用之?曰:舟用之水,车用之陆。
君子息其足焉,小人休其肩背焉。
故万民出财赍而予之,不敢以为戚恨者,何也?以其反中民之利也。
”[16]这里的“反中民之利”,是说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切问题都要根据百姓的需要来进行处理。
墨子屡屡指责社会上的淫暴寇乱行为,批评他们“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16](《辞过》)。
另外,墨子的节用说及其“俭节则昌,淫佚则亡”[16](《辞过》)的主张,亦与清廉意识有着密切关联。
出于对廉政的追求,墨子还曾高度赞赏那些背禄向义的人。
据《墨子·耕柱》,墨子曾带高石子游卫,卫国国君赏识高石子,授以卿位和厚禄。
可是,“高石子三朝必尽言,而言无行者,去而之齐”。
高石子将这事告诉墨子,表示担心人们说他狂妄。
墨子说:“去之苟道,受狂何伤!古者周公旦非关叔,辞三公,东处于商盖,人皆谓之狂。
后世称其德,扬其名,至今不息。
且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去之苟道,受狂何伤。
”高石子说:“昔者夫子有言曰:`天下无道,仁士不处厚焉。
'今卫君无道,而贪其禄爵,则是我为苟陷人长也。
”墨子更喜,便对禽滑说:“姑听此乎!夫倍义而乡禄者,我常闻之矣;倍禄而乡义者,于高石子焉见之也。
”墨子还明确指出:“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
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16](《修身》)从中可见墨子对廉洁者的特别推崇。
四
在先秦诸子中,就反贪倡廉的呼声而言,法家似乎表现得最为突出。
如前期法家,战国魏文侯时李悝变法,著《法经》,在《杂律》中规定了对“借假不廉”[17](《刑法志》)的处罚。
据明代董说《七国考》卷十二,李悝《法经·杂律》有规定:“丞相受金,左右伏诛。
犀首以下受金则诛。
金自镒以下罚,不诛也,曰金禁。
”[18]
主要反映商鞅思想的《商君书》也不乏这方面的思想倾向。
《商君书·算地》首先肯定了人性好利:“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百姓之情也。
”《赏刑》则说:“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
”也就是说,一直到死,人们都在追逐名利富贵。
然而,《商君书》又特别强调法治,强调定分尚公,也就是说,统治者应该廉洁自持,不可图私背公,贪贿奢淫。
《修权》说:“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
”而“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欲擅一国之利,而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
故公私之故,存亡之本也。
”在这里,《商君书》也强调了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
”[19](《修权》)抛开法律制度而私下商议决定,奸臣们就会弄权索贿。
这是应该禁绝的。
《商君书》的这些主张,有着明显的廉政内容。
作为后期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子,对贪贿多欲行为更是给以猛烈抨击。
他曾将奸臣为奸的方式总结为八种,作《八奸》之篇,而其中“四曰养殃。
何谓养殃?曰:人主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人主之殃也。
为人臣者尽民力以美宫室台池,重赋敛以饰子女狗马,以娱其主而乱其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
此之谓养殃”。
奸臣的这种行为与清廉之士是有天壤之别的,也必将带来亡国的悲剧。
“不课贤不肖,论有功劳,用诸侯之重,听左右之谒,父兄大臣上请爵禄于上,而下卖之以收财利及以树私党。
故财利多者买官以为贵,有左右之交者请谒以成重。
功劳之臣不论,官职之迁失谬。
是以吏偷官而外交,弃事而财亲。
是以贤者懈怠而不劝,有功者隳而简其业,此亡国之风也。
”[20]
韩非在政治上提出的“十过”,也有针对贪贿不廉的内容。
其中“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20](《十过》)。
韩非子强调,不能让禄外的私利诱惑官吏,“处官者毋私,使其利必在禄”[20](《八经》)。
他还明确指出了为官不廉、贪求私利对国君权威的危害。
“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故下明爱施而务赇纹之政,是以法令隳。
尊私行以贰主威,行赇纹以疑法,听之则乱治,不听则谤主,故君轻乎位而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史学新探
法乱乎官,此之谓无常之国。
”[20](《八经》)由于贪欲的驱使,卖官鬻爵之风横行,这必将导致政权危机。
“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矣。
”到头来,“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20](《五蠹》)。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本着维护君主集权的政治取向,韩非强调借“清廉”之义,严明赏罚,以达到“尊主安国”。
“人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循名实而定是非。
因参验而审言辞。
是以……百官之吏,亦知为奸利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颠,堕峻溪之下而求生,必不几矣。
'安危之道若此其明也,左右安能以虚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贪渔下?是以臣得陈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职而不怨。
此管仲之所以治齐,而商君之所以强秦也。
”[20](《奸劫弑臣》)
据有的学者研究,《管子》中有不少篇章属于战国法家的作品,开篇的《牧民》即是。
其中已将清廉与政治直接联系起来,将“廉”看作治理国家的“四维”之一:“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它还强调:“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这就将廉与礼、义、耻一起当作治国之纲,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管子·权修》则强调“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
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
”要求从小的事情做起,防微杜渐,逐步实现移风易俗,美化社会风尚,所谓“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
《管子》还将清廉节俭的人看作是人们的楷
模、榜样。
如《侈靡》:“智以招请,廉以
人。
”尹知章注:
“富而清廉,则使为人
式。
”[21]《管子》的这些思想主张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上述儒、道、墨、法等各家,农家主张的君臣并耕而食,反对厉民以自养的主张,也清晰地反映出崇尚清廉的意识。
农家的代表人物许行曾论滕文公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11](《滕文公上》)还有农家之划一物价的主张,也是针对当时工商业发达,人竞厚利,怠废本业的现象而来的。
另外,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推出了五德终始的理论,还提出了大九洲之说,“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23](《孟子荀卿列传》)。
这说明,邹衍也是崇尚清廉的。
先秦诸子各家的这些言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贪贿奢侈对国家和自身的危害,强调了为官者必须以公灭私、清正廉洁、持俭去奢等意识,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使统治者实行廉政,减轻剥削,保持良好的社会风尚。
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在中国政治史、政治思想史上功不可没,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清]
胡培.仪礼正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5]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6][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李学勤.从简帛佚籍《五行》谈到《大学》[J].孔子研究,
1998:(3)47-51.
[11]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16][清]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7]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8]缪文远.七国考订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山东大学《商子译注》编写组.商子译注[M].济南:齐鲁书
社,1982.
[20]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1]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2]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责任编辑:苑 涛)
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