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教学反思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1
在《燕子》这课书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一课一练,在让孩子们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的同时,教给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
一、比较体验,学习课文,提高写作技巧。
开课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口头描述看到的燕子的外形,然后我再把课文中对燕子外形的描写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一下谁描述的燕子可爱美丽。
这样学生都说老师说的燕子生动具体可爱,让人一听就有一种喜爱之情。
于是,我再让学生打开书,读第一自然段,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燕子的外形?作者在描写燕子的外形时,都用了些什么好词语。
自己刚才的描述中哪些地方不如作者。
设置这样的问题,学生一读就明白了。
有的学生说作者不仅观察仔细而且描写也很用心。
我们平时写就是简单的写有羽毛,有翅膀有尾巴,而没有用一些好的词语去去修饰,所以读起来就没有什么感觉。
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接着启发他们描述一下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这时学生纷纷动口有的说:“一身雪白雪白的毛,一对红红的眼睛,一张三瓣嘴,一对长长的耳朵,加上短短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联系生活想象,理解词语。
在学生学习二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赶集’一词,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每逢过节街上超市里的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这样学生都知道人多。
然后再让学生想春天来了,花草树木都来到一个地方,展示自己的风采,赶集一词就很容易理解了。
还有燕子飞倦了停歇的情景,我让学生联系音乐课上的五线谱,再结合图观察,就能想明白作者为什么把燕子停的样子想成是音乐线谱拉。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笔法,不知不觉积累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
《燕子》教学反思2
初读课文,感觉第二自然段是个多余的段落,然而仔细地再读一次课文,便会发觉作者的精妙之处:这美丽的春天时,有了小燕子,才更充满了生机。
因此,在教学中。
重点并不是要感受春天多美,而是了解最后一句“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这一句的内容恰恰安排在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中。
教学的重点便回到了研读3、4自然段上。
回顾一节课,感受有得有失。
觉得遗憾的是自从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后,学生参与的面虽然广了,互动的空间虽然大了,课堂涉及的面也宽了,整个的效率看似提高了,然而我的教学任务却始终不能按我预设的教学方案执行到底。
于是,我在每节课前,我都要精心地考虑我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到底要安排多少时间才能真正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今天在课前,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和设计问题的难度,然后决定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教学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第二部分集中学习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
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满足班级实际情况的。
因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明显感觉到四人小组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学习的时间、学生参与率、有效率真正得到了保证;我每设计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讨论和交流中去了,而且通过大堂反馈这一环节,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使小组学习走向规范化了。
《燕子》教学反思3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爱护环境为专题的一组课文中的其中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
这时许多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
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
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火车站,并用带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这个故事很感人,再加上叙述平实,语言浅显。
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3月8号,我以本课第二课时参加了学校的常态课调研。
课后,在付校长和易主任的帮助下,我对本科教学,有了新的反思和体悟。
一、导入自然,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谜语导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注意到小燕子春去冬来的迁徙习惯,在告诉同学们,可爱的小燕子遭遇了麻烦。
具体麻烦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
二、重研读感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在上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重点抓住了“气温骤降”和“濒临死亡”两个词语进行教学,通过这两个词引出燕子遭遇麻烦的原因和危险的处境。
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寻找体现小燕子处境很危险的词语,学生很快就找到并理解了“风雪不止”“饥寒交迫”等词语的意思,对小燕子的处境感到非常的焦急,担心不已。
这种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同样适用于第三、四自然段。
学生通过感读“呼吁”,“四处寻找”,“一点也不在乎”等词语,深深体会到了瑞士政府的人民的爱心。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当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定的情境,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
例如:我在将呼呼的风声和小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放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当时天气的恶劣以及得救后小燕子的欢快。
当学生从语言文学中感受到了小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危险,只在乎燕子,一心想救燕子时,我适时出示课文插图,以此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看图后结合小贝蒂的动作、
神情,想一想小贝蒂仿佛在对小燕子说些什么?此时,学生情感的火花被点燃,思维的火花被激发。
因此,她们进入了文本,把自己当成了小贝蒂,学着小贝蒂的动作、神情,深情地对小燕子说着。
再如:在温暖舒适的空调列车上,成千上万只燕子在唧唧喳喳地在诉说、在感谢。
因此,我利于课件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像,假如,你就是这其中一只幸运的小燕子的话,你会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们说写什么呢?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中,亲身经历了故事情境,体验了情境,感受了跟他们同龄的小贝蒂对动物的一种爱,体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充分理解了课文。
《燕子》教学反思4
__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
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
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下尝试:即是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学生的语言积累。
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这篇课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觉得透彻。
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
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学生说出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优美的诗句。
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本节课自我感觉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就是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我会在以后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我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燕子》教学反思5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许多的动植物在发生着变化:迎春花开了,小动物也都从北方飞回了南方,《有只小燕子》这首歌非常优美动听。
活动开始环节,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白肚皮,黑羽毛,尾巴像把小剪刀。
捉害虫,保庄稼,还是一只报春鸟。
这较好地调动了孩子们的活动积极性,让他们在猜一猜中对小燕子的外貌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能愉悦地开展音乐活动。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曲内容我根据歌词内容设计了一个故事,并用插图的形式把故事画下来。
当在第一次欣赏歌曲后,我发现幼儿对我的提问(针对歌词内容),回答得不是很理想。
于是,我利用了故事进行教学,把歌词用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多小朋友都能够大胆讲述歌词的内容,虽然有的小朋友还不能用歌曲中的句子来正确表达,但大概的意思也能说出来,此时,我只稍微做了点提示,幼儿就会了。
在学唱歌曲时,幼儿比较投入,前面的部分唱得还不错,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很浓,气氛很活跃。
在教学中,前面几个环节都还不错,特别是在学唱两段歌词环节时,由于图片的出示,幼儿记忆歌词问题不大。
但是在学副歌“噜噜噜~”时,幼儿对空拍的掌握不是很好,歌唱时容易混乱。
总结原因首先在于让幼儿唱的时间太短,没有把歌曲唱熟;第二,我自身对歌曲的把握不够,对幼儿的提醒过多,总担心幼儿没有唱好或者是不会唱,在幼儿唱的时候,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让幼儿产生了惰性,没有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
导致幼儿在这环节中演唱气氛不够高,演唱效果也不够好。
总结原因在于让幼儿唱的时间太短,没有把歌曲唱熟。
歌曲学会了,也了解了燕子飞回春天的秘密,最后我引导幼儿让他们知道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只要你帮助了别人,别人就会真心感谢你。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更认真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让活动开展得更顺利,在活动中要时刻关注幼儿,关注活动中的薄弱环节,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燕子》教学反思6
去年春天来得晚,教学《燕子》一课时,我敢说:我们这里还见不到一只燕子。
因为天气还冷得很,校门口的柳树上才只见米粒大的芽孢,还没舒展开黄绿眉眼。
要是能让学生在窗外燕子的呢喃中学习本课,顺便欣赏蓝天中燕子矫健的身姿,那该多美!不过这小小的遗憾很快便被弥补了。
燕子毕竟是孩子们熟悉的,更何况《燕子》一文的作者──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那凝练素净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寥寥数语,便把我们带入色彩明丽的春天,燕子那伶俐可爱的形象更是跃然纸上。
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读着,妙趣横生地解读着那个凑字。
看着他们欢欣的笑容,我情不自禁地问道:喜欢燕子吗?学生如我预料中那样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尾音刚落,一个小小的声音紧接着冒了出来:不喜欢!啊──同学们和我都一下子瞪大了眼,寻找那声音的________。
起先我以为是哪个调皮鬼故意浑水摸鱼,谁知学生指点的居然是我班的写作小能手──胡烈。
这个平时性格内向却又文采斐然的男孩子,此时因这么多目光的注视紧张得满脸通红,不过他还是硬着头皮又说了一句:我就是不喜欢燕子!那么脏,讨厌透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声讨他:你乱讲!燕子那么可爱,你凭什么说它脏?胡烈张了几次嘴,总是被同学们气愤的声音给挡了回去。
我便挥手示意大家静下来,请他说说不喜欢的理由。
他委屈地说:我家屋檐下有好几个燕子窝。
每年春夏季,满地都是燕子屎。
妈妈总是用水冲洗地面,可还是弄不干净。
不信,你们可以到我家去看看,都一个冬天过去了,地面上的污迹还在呢!这一下,原本大声责问的同学都瘪了,
有几个男孩甚至小声地附和胡烈:是的,有一次我的头上还粘上过燕子屎呢,可倒霉了!哈哈
唉,原本诗情画意的意境转眼荡然无存,美妙的课堂氛围就这么被破坏。
我哭笑不得,可也不得不承认,孩子们说的是事实啊。
在我们农村,很多人家的`屋檐下都有燕子窝,有的甚至连阳台的吊灯上也有一个或两个燕子窝,那从天而降、满地都是的鸟屎有时的确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便,也难怪学生会产生讨厌的心理。
但是,如果就这么让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这点生活经验继续学习,那么这篇课文的言语美感是再也享受不了了。
学生若讨厌燕子(即使本来喜欢,经过这一番争议,也有点动摇),还怎么去理解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呢?如果理解不了,那就更不可能受到教育和启迪,那么这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岂不是变成了一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在阅读、审美过程中,情感显然是一种动力,一种催化剂。
如果没有积极情感的参与,美感的门户将无法开启。
该怎么去引导学生呢?我真有点手足无措,一下子也想不到合适的语言,只能试一试了。
待学生静下来后,我说:你们说的都是事实。
但是我想问问你们:你看见过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人吗?学生摇摇头,我趁势说了下去:是啊,人无完人,何况是小燕子呢!刚才有同学说讨厌燕子,是因为他看到了燕子不好的一面。
你是否全面地了解了燕子呢?学生渐渐回过神来。
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了解燕子的其他方面。
或许你会有新的想法呢!学生的思绪总算又回到了课文中。
不过我的一颗心是七上八下的,虽然没有硬性灌输,但毕竟有点勉强牵制的味道,不知最后能否达到我所期待的阅读效果。
这篇课文确实写得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曲。
在接下去的两课时中,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旧知,细细品味课文那精练生动的语言,体验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
读到有几只燕子飞倦了,落到电线上一句时,一个落字激起了千层浪──
有的说:大家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燕子过海》这篇课文吗?燕子不分昼夜、漂洋过海是多么艰辛啊!一股怜爱油然而升。
有的说:落在电线上的燕子,是因为迫不及待赶来参加春天的盛会,为春光增添生趣而累的!是啊,这春之使者怎不叫人喜爱?
也有的说:我想燕子可能是为了捉害虫、终日奔波劳累的!为民除害的益鸟又是多么可敬!
一个女孩说得更妙:我觉得燕子就像是一片轻飘飘的树叶,从天而降,真美!对呀,轻盈的燕子,犹如一只蓝天小精灵,带来了一种飘逸之美。
平时不爱发言的徐舟也高高地举着手,听到我点到他的名字,他站了起来,不好意思地说:我听妈妈讲过,燕子做窝要一点一点衔泥、叼树枝,非常辛苦。
是啊,我们农家的孩子常可以看到燕子衔泥筑窝的身影,看到燕妈妈辛勤地孵养小燕子,多么辛劳、多么伟大!
孩子们的话令我感慨不已,我庆幸自己并不高明的引导,使学生的生活与课文的美感融合起来了,使他们被作者的情感打动了,使他们知道了如何去关爱身边的小生命!
一个语文课最常见的小插曲,引发了我对环境教育与学科渗透中的一点感慨。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
是啊,尤其是在学生的认识与文本发生矛盾时,教师的引导就更是至关重要。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可以说,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该是放任自流的旁观者,环境教育中的教师更不该是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
正如特级教师钱正权所言:学生的独特体验正是在教师的鼓励、指导、帮助下,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褊狭、肤浅走向全面、深刻的。
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
飞速发展的高科技社会,面临一个严峻而尴尬的现实考验──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环境教育刻不容缓,从孩子抓起,从日常的点点滴滴落实,这才是提升环保意识、遏制环境深层污染的源头。
环境
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的环境教育,除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以外,更重要的还应该是学科渗透、学科结合。
可以说,环境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无处不在。
就我任教的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是情感性、美感性很强的学科,我认为,这正是与环境教育最相通之处,以我语文教师的视角,环境教育首先应该从情感上出发,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有了认同,进而有理解、欣赏、宽容,而后才会有善待,进而产生强烈的保护欲。
保护环境不只是一种活动,更要成为日常的自觉行动,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美,无处不在;爱,从细节开始!
《燕子》教学反思7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
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
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
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
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
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燕子》教学反思8
语文教学,读是必不可少的。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老师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什么语气?你能告诉我吗?
有位老师在教学《燕子过海》时,学到“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一句时说,这句话是写燕子很累了,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很累很累的语气。
我不知道什么是很累很累的语气,我想学生也不会知道,连那老师自己也不会知道。
朗读是一种感悟,许多时候,我们知道应该怎样来读,至于那是什么语气,我想很少有人讲得出来。
所以我觉得小学里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要教学生怎样读,而不是让他们说出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指导的方法很多,可以听录音,可以教师自己范读,也可以让学生来读。
你自己觉得读得好,或者大家听着觉得好就可以了。
有些句子可以这样读,也可以那样读。
最近好像又有新花样,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最流行的话是:谁能读得比他好?你要向谁挑战?我们有滋有味地来读一读。
我听到的课堂里常常是这样,老师叫一个学生读了,然后问谁可以超过他,结果是另一个学生站起来再读一遍,如果他觉得被别人超过了,他就坐下,新的擂主又产生了。
语文课适当地引进一些竞争和游戏是很好的。
问题是不要形式化。
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法宝,让学生多读无疑是很有好处的。
我们要倡导多读,多让学生自由地读,他怎么理解就怎么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燕子》教学反思9
《燕子》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
这些从南方飞回来的小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剪刀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
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学习本课,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要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因此,在教学前我作了以下设想:
一、学生在课前独学时读相关资料了解燕子及春天的特点,并认识生字、新词,学会写1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生在群学讨论、全班交流展示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并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结合教学设想与导学案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燕子,一说起来,学生就兴致勃勃,都非常喜欢。
因此课前,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再现课文里的春光美,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教学伊始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视频《小燕子》将孩子们带进美好的童年,带进充满生机的春天,并巧用课文插图,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课堂检测、落实课前独学
上课前,我首先检测学生认字词、朗读课文情况。
在检测过程中,我发现有少部分学生在课前独学不到位,如本课字词不能全认识,课文朗读不正确不流利,更不用说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理解课文内容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没有充分地朗读熟课文,就无法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了。
如何让课前独学落实到位,这是我们值得深思地地方。
三、小组合作、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