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县石齐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 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
题目要求)
1.《三字经》中出现“周武王,始伐纣。
八百载,最长久”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无关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 D.礼乐制
2. 《说文解字》中有:“宗,尊祖庙也。
”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
由此可推断,用以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是
A.血缘 B.财产 C.信仰 D.地域
3.《史记集解》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万民莫敢用之”。
该材料不能反映
A.秦以前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后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4.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记载:“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下列可以印证这个观点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国并行制
5.图1是一幅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
图片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6.“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下列关于元朝“行中书省”的解读正确的是
A.始终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 B.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C.有利于确保地方的独立性 D.官员拥有很大的军事调动权
7.明史记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
”这一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A.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很高 B.明朝政治清明,皇帝善于纳谏
C.君主采用多种手段来加强中央集权 D.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
8.“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
”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②降低了行政效率③参与国事决策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用“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来阐释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A.两党轮流执政 B。
人民主权 C。
人人平等 D。
轮番而治
10.《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这条法令
A.消灭私有财产 B。
保护私有财产
C。
协调了奴隶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D。
保护债务奴隶制
11.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古罗马法
A.可以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B。
重视证据
C.主张重罪轻罚 D。
维护贵族利益
12.18世纪初,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因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1714年以后,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
这表明,英国国王
A.彻底放弃行政权 B。
征税权受限制 C。
立法权被剥夺 D。
逐渐“统而不治”
13.钱乘旦在《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中认为:“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
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历程------”下面不能说明英国的这种“渐进”民主道路的史实有
A.颁布《权利法案》 B。
实行三权分立 C。
完善责任内阁 D。
进行议会改革
14.与中国古代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相比,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联邦制的积极之处主要表现在A.较好地解决中央集权的问题 B。
较好地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C。
较好地实现了权力分配问题 D。
较好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
15.有人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如果你也赞同此观点,最充分的依据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 )
A.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B.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C.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D.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掌握立法权
16.“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
并独由使馆管理。
………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该条款应该源自于下列哪个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1840年,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获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赫然发动了鸦片战争。
……1900年又爆发中日甲午战争,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
”这是某同学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18.“------占领北京后,连日烧杀抢劫,北京城一时成为强盗肆虐的世界。
紫禁城、颐和园等皇家宫苑的大量珍宝,成为侵略者的囊中之物------”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哪次战争
A.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侵华战争
19.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20.1938年1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了《新华日报》。
当日,人们从该报了解到的新闻可能有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百团大战的喜讯
C.西安事变的爆发 D.南京大屠杀的噩耗
21.从下图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抗战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伤亡惨重
D.国民党军队一直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22.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所以将1912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若将公元2014年换算成中华民国纪年,则是
A.101年 B.102年 C.103年 D.104年
23.有学者称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所指的“欢呼”声主要来自A.武昌起义的胜利 B.北洋军阀统治建立
C.清朝统治的终结 D.《临时约法》的颁布
24.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A.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它特别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与三权分立体制C.它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 D.它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精神而制定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最能说明这一局面不能长久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发生 B。
“四月提纲”的提出
C。
临时政府镇压工人、士兵游行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26.“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
A.城市中心道路 B.国共合作道路
C.统一战线道路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7.“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此大型声乐套曲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28.结束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并且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七大
29、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
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
此战役应是( )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30、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
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第Ⅱ卷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计40分。
)
31.(20分)古代中国的皇帝们都在想方设法的维护自己的统治,加强皇帝的权力,为此也衍生出许多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古代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故相人以分其职。
”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宋代相权衰弱的表现及影响分别是什么?(8分)
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各是什么制度?(6分),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6分)
(1)概括指出图1所示场景出现的缘由。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与图2事件所造成的影响。
(10
分)
材料二材料三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3和图4照片的年代。
并简要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至少三点)(10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32.(20分)(1)缘由: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2分)
影响:一方面对中国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6分)
另一方面对中国台湾的影响:台湾在日本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给台湾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冲击台湾社会的经济和价值观念等(2分)
如果能从日本及国际社会的角度来回答可以酌情给分。
(2)1945年(2分),1972年或20世纪70年代(2分)。
原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国共两个战场配合,协同作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配合、支持等。
(答其中三点即可给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