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青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青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8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谈生命(节选)
冰心
①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②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③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④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延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
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蔽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鹂的歌唱。
⑤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⑥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
不是每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6.下列对全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题目中的“谈”,不是指一般漫谈,而是表现了作者对一个严肃话题的理性思考。
B.两个比喻段,虽喻体不同,但语句处处对比,意旨完全一致,都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
C.“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形象地表现出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里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D.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构句,铺陈渲染,重现“一江春水”拼搏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E.全文行文流畅,想像丰富,充满了真挚情感,又蕴含了深刻哲理。
答:[ ][ ]
17.文中写了“小树”哪些快乐的事?(4分)
18.仔细体会“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回答下面问题。
(6分)(1)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用原文回答。
(2分)
(2)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4分)
19.虽然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综观全文,作者实际作了回答。
请分析,生命到底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6.BC(B句错在“语句处处对比”,C句无“怅惘虚无”之意)
17.(4分)小树种子破壳出来;小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欢唱;小树荫庇花草;小树结出累累果实。
(每1点1分,共4分)
18.(6分)(1)(2分)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2)(4分)①反复出现有强调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②如此反复,使文章前后呼应,层次分明。
(每点2分)
19.(4分)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顿地前进(或生长)、去争取成功的过程。
(根据两个比喻的具体描写,联想人生作概括,同自然的关系2分,生命过程的表述2分)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
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
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一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予力学。
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
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
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
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
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
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
l921年正式成立的。
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
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
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
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
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
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
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
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
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
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
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
l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
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
l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
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
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
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l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
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 (摘自戈革《玻尔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
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6分)
(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6分)(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12.
参考答案:
(1) B 、E 。
解析:B项3分,E项2分,A项1分,CD项不得分。
这类题一半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
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春却行,选项A没有依据;C项错误,文章没有依据;D项表述有误。
(2)1.从成员看,论战双方都是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2.从内容看,辩论涉及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3.从影响看,辩论带动了物理学界的学术争鸣。
(3)1.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2.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3.创造了独特的科学精神。
(4)1.最求真理,在学术论证战中胸怀坦荡,不惨杂个人恩怨;2.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3.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4.人道主义关怀,积极应就收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3. 现代文阅读(9分)
《元白与墨家》刘士林
关于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一般的看法是把它们划入儒家诗学,这是不对的。
倘若再继续深究,元白新乐府与墨家的相关、与儒家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
首先是在文学的功能上。
文学有什么用?这是实用理性过于发达的中国民族一直苦恼的问题。
如果说儒家的基本看法可以用韩愈的“文以载道”概括,那么元白新乐府则直接地继承了上古时代的“以观民风”。
所谓“以观民风”,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了解民情”。
“文以载道”与“以观民风”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理念是儒家的三纲六纪。
而后者的核心则在于“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
尽管“以观民风”在多数文献上隶属于周代,表面上似与儒家关系密切,但由于“以观民风”的主旨在于了解民间的生活状况,因而毋宁说它与关心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的墨家思想更加一致。
后代仿周代观民风而设置的乐府机构,也是要在社会上下两层之间建立一个信息交流渠道。
元、白把
自己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命名为“新乐府”,其寓意也正在于此。
元、白二人也身体力行,他们的《新乐府》与《秦中吟》,都是属于向上层社会反映民间疾苦声的。
其次是在文学的内容方面。
新乐府最关心的不是上层政治的“善”与“恶”、“忠”与“奸”,而是“伐薪烧炭南山中”的樵夫或“归来收得牛两角”的农夫;不是普通百姓如何在精神上“变化气质”、“进于礼乐”,而是他们如何才能吃饱穿暖的形而下问题。
就此而言,元白完全不同于儒家诗学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与墨子三表法的“下察百姓耳目之实”十分一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过去人们一般都把它当做儒家的东西,其实不然,与儒家的文章关心政治结构中的权力秩序与道德主题不同,元白新乐府直接表现为对普通民众的物质层面的初级关怀。
这就是墨家哲学思想的体现。
如果说他们比墨家稍微多了一点什么,那就是由于已不再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而多了对自己不劳而获的自责;以及对“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衣》)的良好愿望。
再次是在文学的形式上。
这里要更复杂一些。
因为都属于实用主义,所以在轻视艺术形式、反对唯美主义这一点上,儒墨两家表面上极相似。
但正如韩非子说孔、墨“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一样,由于元白新乐府貌似儒而实出于墨,他们与一般儒者之论诗的差别也显而易见。
如在反对形式主义这一点上,儒家借口之一是“作(风花雪月)诗妨道”,即反对“文”是因为它损害了主体的伦理之质。
而在元、白则是因为不反映现实的“虚文”在悲惨世界中制造了平安无事的幻觉,它间接地损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口腹之欲。
与儒家提出“文必秦汉”的策略不同,元白新乐府的第一原则是“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它正是墨家“食必求饱,然后求精”思想主题的回响。
元白与墨家当然也有微妙的不同,如果说墨家要批判的“文”主要是指“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而害事”的政治制度,那么在元白要清算的则主要是“嘲风雪、弄花草”的非实用主义文学,这是“现实批判”与“文化批判”的不同。
最后,如果说墨家“节用”等思想作为对儒家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补充,一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改革的基本思路,那么元白新乐府作为一种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自我批判,其影响也是格外深远的。
它不仅使《国风》中的悯农、劝农桑、反战争、反徭役等现实主义主题得以发扬光大,对后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与生活道路也发生了重要影响。
如郑板桥就因为“吾辈所为,月花酒”,而“屡欲烧去”他的诗稿。
1.下列关于元白新乐府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白新乐府继承了“以观民风”的传统,在思想上更加接近于墨家。
B.元白新乐府不关心上层政治的“善”与“恶”、“忠”与“奸”,只关心普通百姓如何才能吃饱穿暖。
C.元白新乐府貌似儒家实际出于墨家,却和墨家的现实批判不尽相同。
D.元白新乐府影响深远,上承《诗经?国风》,下启郑板桥等现实主义诗人。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白把自己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命名为“新乐府”是由于二人均在乐府供职。
B.新乐府承继墨家哲学思想的体现就是只对普通民众的物质层面进行关怀。
C.因为儒墨两家都属于实用主义,所以在轻视艺术形式、反对唯美主义这一点上,两家是一致的。
D.元白新乐府作为一种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自我批判,其现实主义影响也是格外深远的。
3.下面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元白新乐府一般被划入儒家诗学,实际上却是和墨家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B.元、白关心民生疾苦,并以此为标准身体力行,所以他们的诗歌都是向上层社会反映民间疾苦声的。
C.元白二人和墨家的身份地位不同,决定了新乐府虽和墨家思想紧密相连却也不尽相同。
D.元白反对歌舞升平的文字,因为这样的文字让大家忽略了生活里的残酷。
参考答案:
1.B
2.D
3.B
1.
试题分析:1.B.元白新乐府不是不关心上层政治,只是相对来讲。
故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A.命名为“新乐府”主要因为想在社会上下两层之间建立一个信息交流渠道;B.元白新乐府对普通民众的精神层面也进行关怀;C.儒墨两家只是相似。
故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B.他们的诗歌不是全部都反映民间疾苦的,原文是“他们的《新乐府》与《秦中吟》,都是属于向上层社会反映民间疾苦声的。
”扩大范围,故选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共16分)
四明山道士叶沈,囊出古画,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
按《仙记》,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
其水趋流,势与江河同。
有深而绿,浅而白。
白者激石,绿者落镜。
溪南北有山,山如屏形,接连而去,峰竖不险,翠浓不浮。
其夹岸有树木千万本,列立如揖。
丹色鲜如霞,擢举欲动,灿若舒颜。
山铺水底,草散茵毯。
有鸾青其衿,有鹤丹其顶,有鸡玉其
羽,有狗金其色。
毛傞傞亭亭,间而立者,十有八九。
岸而北,有曲深岩门,细露室宇,霞槛缭转,云磴五色,雪冰肌颜,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
岸而南,有五人,服貌肖虹玉,左右有书童玉女,角发而侍立者十二。
视其意况,皆逍遥飞动,若云十许片,油焉而生,忽焉而往。
其坦处有坛,层级沓玉冰,坛面俄起烬灶,灶口含火,上有云气,具备五色。
中有溪,艇泛,上一人雪华鬓眉,身著秦时衣服,手鼓短枻,意状深远。
合而视之:大略山势高,水容深,人貌魁奇,鹤情闲暇,烟岚草木,如带香气。
熟得详玩,自觉骨戛清玉,如身入镜中,不似在人寰间,眇然有高谢之志从中来。
坐少选,道士卷画而藏之。
若身形却落尘土中。
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
叶君且自珍重。
无路得请,遂染笔录其名数,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也。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囊出古画囊:从囊中 B.细露室
宇细:略微
C.视其意况意况:内容 D.坐少
选少选:一会儿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眇然有高谢之志从中来申之以孝悌之义
B.毛傞傞亭亭,间而立者酌贪泉而觉爽
C.油焉而生盘盘焉,囷囷焉
D.叶君且自珍重且尔言过矣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对根据《桃花源记》的文章而绘制的古画的描述文章,文中生动再现了画中奇特的山水、草木、动物、和人物形象。
B.本文境界神奇,色彩绚烂,人物相衬,画面灵动,较好地体现了绘画者在画中所渗透的仙风道骨和道家的神秘色彩。
C.本文从开头道士展画入仙境,到结尾道士卷画,自己“若身形却落尘土中”,结构完整,对比鲜明,给人如临仙境的感觉。
D.本文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画面介绍以描写和记叙为主,总写表达自己的观感以议论和抒情为主。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雪冰肌颜,服身衣裳皆负星月文章。
(2分)
(2)遂染笔录其名数,将所以备异日写画之不谬也。
(2分)
参考答案:
13. C (意况:神情状态)
14. C (A项,前者为助词“的”;后者为代词。
B项,前者表修饰连词;后者转折连词。
C项,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D项,前者解释为“暂且”,后者解释为“况且”)
15.D (本文没有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合而视之”的总写部分,主要是描写和议论相结合)16.视向所张壁上/又疑有顽石化出/塞断道路/某见画物不甚寡/如此图/未尝到眼/是知工之精而有如是者邪!(错一处扣1分)
17.(1)里面人物的肌肤容貌洁白得像冰雪,穿在身上的衣服都绣着星月等花纹。
(翻译时要注意“服”,动词,解释为“穿”。
“文章”,解释为“花纹”。
)(3分)
(2)于是用笔蘸了墨把画上事物的名目、数字都记录下来,将用来防备以后画画不致出现错误。
(翻译时注意“染笔”解释为“用笔蘸了墨”。
“所以”解释为“用来”。
“谬”解释为“错误”)(3分)
译文
来自宁波四明山的道士叶沈,从布口袋里取出一幅古画。
画面上画的是桃源图。
图上有条山沟,沟名武陵之源。
查考《仙记》,武陵源分属天下三十六灵洞的一支。
那里的水流动湍急,气势与长江黄河相同。
有水流深而呈墨绿的,有水流浅而呈雪白的,白色的是水冲在石上激起的浪花,清的像落到深处的镜子,可以照见面貌。
山沟的南北有山。
山像屏风的形状,绵延展开,山峰直立,但是形势并不险恶,青绿的色彩很浓重但不觉得浮动。
山沟两岸有成千上万棵树,排列着像人在作揖行礼,红颜色鲜艳得像云霞,向上耸起,看上去似乎会动,灿烂得像人开颜欢笑。
山的倒影平铺水底,草地铺开像一大片毯子。
有胸部长有青色羽毛的鸾鸟,有顶部呈现红色的鹤,有羽毛像玉一样的鸡,有色彩像金子一样的狗,它们的毛参差不齐地竖立着,十八九只这样的动物悠闲地站在草地上。
从岸往北,有一个曲折幽深的山洞,略微露出些屋舍,栏杆曲曲折析,高高的石级五颜六色,里面人物的肌肤容貌洁白得像冰雪,穿在身上的衣服都绣着星月等花纹。
从岸往南,有五个人,衣服容貌像彩虹
白玉。
左右有的书僮玉女,全都是两边挽着发髻站立,共有十二人。
看他们的神情态度,都自由自在灵妙生动,像是十几片云,自然而然地来,不知不觉地去。
那平坦的地方画着一座坛,台阶是重重叠叠的玉和冰。
坛面上突起的地方是一副炉灶,灶口燃着火,上面有云烟之气,有着完整的五种色彩。
画面中间的山沟里一条小船浮着,船上有一个鬓发眉毛雪白的人,身上穿着秦朝的服装,手里摇着一支短桨,神情深沉凝重。
总起来看这幅画:大致是山的形状显得高,水的姿态突出深,人物的样子魁梧清奇,鹤这些动物的神态显得悠闲自得,烟雾云气草树,像是带着香馥之气。
能够仔细地详加玩赏,自己觉得骨头像玉相触击一样的清脆,仿佛进入镜子中一般,不像生活在人世间,心旷神怡间有一种高尚的出世的心情从内心迸发出来。
我和道士坐谈了一会儿,道士便卷好画收藏进去。
我像是身体从仙界退落回尘世中,看着刚才挂画的那面墙壁,又怀疑是一块坚硬的石头变化而来,堵住了通往仙界的道路。
我看见的绘画作品不是很少,像这幅画,从来未曾看到过,这难道是要让我知道画家的精妙技艺能够达到像这样的地步的?叶先生暂且好好保重。
看来我是没法再请求观赏了,于是用笔蘸了墨把画上事物的名目、数字都记录下来,将用来防备以后画画出现错误。
5.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少有大志,出语不凡。
八九岁时,衣红衣驰马。
有邻长呼其名戏之曰:“红孩儿,骑马游街。
”公应声曰:“赤帝子,斩蛇当道。
”闻者惊异。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
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后,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
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帝大悦。
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
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
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
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
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
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
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
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
即迁兵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
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
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
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
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
”众乃定。
谦袍袖为之尽裂。
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
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奏对,音吐鸿畅奏:上奏 B.赏赉与诸大臣等赉:赏赐
C.上下无固志固:坚定 D.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直:正直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很有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衣红衣驰马②雪冤囚数百
③诏遣御史捕之④轻骑遍历所部
⑤辄叱言官⑥上下皆倚重谦
A.①③⑤B.④⑤⑥C.②④⑥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宗命于谦口头列数朱高煦罪状。
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趴在地上发抖。
B.于谦按序升迁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抵达官所后,就轻装骑马全面视察其管辖的各地,寻访父老乡亲。
C.蒙古也先大举入侵,王振唆使英宗亲征。
兵部尚书邝野与于谦均极力劝阻,王振都不听。
D.于谦发布檄文集合顺天府、应天府、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应天府各地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画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2)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
”
参考答案:
4.【D】直,王直,人的名字。
5.【C】①是形象描写。
③是皇帝下诏。
⑤是马顺骂的。
6.【A】B.“按序”不对,文本是“超迁”,越级升迁。
C.“王振都不听”不对,文本是皇帝不听他们的劝谏。
D.“于谦发布檄文”不对,文本是“谦请王檄取”,是于谦请郕王发檄文调集军队。
7. (10分,一句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