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
龚婧如;朱亚虹;陆惠平;陈美宏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8(037)012
【总页数】2页(P1533-1534)
【关键词】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药品
【作者】龚婧如;朱亚虹;陆惠平;陈美宏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药剂科,上海201399;上海市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药剂科,上海201399;上海市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药剂科,上海201399;上海市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药剂科,上海2013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5.5;R969.3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1岁。
因间歇性右上腹隐痛1个月余,加重伴皮肤黄染7 h于2017年10月9日晚入我院,既往否认疾病史和药物过敏史。
入院当天体检:体温36.5 ℃,心率78次·min-1,呼吸18次·min-1,血压128/78 mmHg(1 mmHg=0.133 kPa)。
腹部CT平扫:胆囊多发结石,胆总管下端结石伴扩张,肝内胆管结石。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43×109·L-1,中性粒细胞计数6.25×109·L-
1,中性粒细胞比例84.2%。
诊断为胆管结石伴胆管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2017年10月10日凌晨进行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胆囊切除术,术后检查示:总胆红素45 μmol·L-1,碱性磷酸酶 402 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7 U·L-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8 U·L-1,乙肝表面抗原>2500.00 U·mL-1,
乙肝病毒e抗原7855.00 C.O.I,乙肝核心抗体508.90 C.O.I,诊断患者患有乙型肝炎(大三阳)。
因胆囊炎症,肝功能损伤,医嘱予以注射用头孢西丁钠(2.0 g,静
脉滴注,bid)抗感染,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8.0 g,静脉滴注,qd)保肝,注射用
泮托拉唑钠(40 mg,静脉滴注,bid)抑酸,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po,qn)抗病毒。
用药第5天,患者在输注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商品名:阿思欣泰,杭州民
生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706241,规格:20 mL:4 g)8.0 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5 min后出现胸闷心慌,浑身湿冷,烦躁不安,即刻停用该补液,并予0.9%氯化钠注射液输注,床旁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SpO2)测不出,考虑过敏性休克,予面罩吸氧,心电监护,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去甲肾上腺素
2 mg泵入。
经积极治疗,10 min后患者胸闷心慌,烦躁不安征状缓解,血压
108/78 mmHg,心率65次·min-1,SPO2 98%。
患者停用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继续住院治疗至2017年10月24日出院,期间未再发生药物变态反应。
2 讨论
本例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输注到第5天,使用该药品5 min后出现了过敏性休克症状,医生追问病史,患者于2017年10月13日输注
该补液时已开始出现胸闷心慌,烦躁不安,未向医护人员反应。
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后立即停用该药,经抢救后反应消失,未再使用该药,其他联合用药仍继续使用,并未有类似变态反应发生,用药时间与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合理的时间关系并能够排除联合药物的作用,因此考虑为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1]。
N-乙酰半胱氨酸是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前体,它具有显著的肝细胞保
护作用,特别是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导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有特效。
国内外研究表明,乙酰半胱氨酸对病毒等原因引起的严重肝损伤也具有较好疗效[2]。
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尤其在静脉给药时,可能引起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恶心、呕吐、低血压、瘙痒、皮疹、呼吸窘迫和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多发生于血药浓
度达峰值时,一般在开始输注的1 h内较多见[3]。
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乙酰半
胱氨酸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文献有4篇,都发生在输注开始后2~5 min内[4-5],而其代谢产物还原型谷胱甘肽致过敏性休克文献有7篇,大多在5 min内出现。
可见乙酰半胱氨酸所致过敏性休克多为速发型,而迟发型过敏性休克相对较少。
但有报道在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后长达35 d后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6]。
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
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此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通常需经24~72 h方可出现炎症反应[7]。
N-乙酰半胱氨酸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机制是非IgE介导的组胺释放和血管扩张,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皮疹、面红、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胸闷等症状[8]。
该说明书标有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对支气管哮喘、胃溃疡患者慎用,因此建议在使用该药前需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疾病史,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立即停药,并采取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
作手册[S].2005:13-17.
[2] 林伟,张晶,段钟平.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重症肝病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
2008,48(19):3-5.
[3] DAWSON A H,HENRY D A,MCEVEN J.Adverse reactions to N-acetylcycsteine during treatment for paracetamol poisoning[ J].Med J Aust,1989,150(6):329-331.
[4] 张晶,刘梅,林伟,等.不同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安全性研究[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11(2):87-90.
[5] ISBISTER G K,DOWNES M A,et al.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a novel 2-phase infusion protocol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acetylcysteine in paracetamol poisoning [J].Clin Toxicol,2016,54(2):120-126.
[6] 项颖.谷胱甘肽致过敏反应1例[J].重庆医学,1999,28(5):396.
[7] 夏克栋.病原生物和免疫学[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5-96.
[8] TSAI C L,CHANG W T,WENG T I,et al.A patient-tailored N-acetylcysteine protocol for acute acetaminophen intoxication [J].Clin Ther,2005,27(3):33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