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
一、基础·运用(共10分)
大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称“天下首邑.”。
在中华民族抗击日寇铁蹄践踏的①岁月里,这块英雄的土地,成为支援.京西、冀中武装抗日重要的红色根据地。
无数革命先烈,曾经在这里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
北平(北京)以南,以现在大兴区域为核心,构筑起的“平南”敌后武装抗日战线,用悲壮和牺牲谱.写了②的红色篇章。
1.在横线①②处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坚苦②可歌可泣B.①坚苦②歌功颂德
C.①艰苦②可歌可泣D.①艰苦②歌功颂德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拼音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大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称“天下首邑.(yì)”。
B.成为支援.(yuán)京西、冀中武装抗日重要的红色根据地。
C.无数革命先烈,曾经在这里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lú),洒热血。
D.用悲壮和牺牲谱.(bǔ)写了②的红色篇章。
“新大兴,新国门”平南红色文化线上主题展,旨①(zài)更好地整合红色资源,通过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②(zài)现战争年代革命先烈的斗争智慧,重温大兴高光时刻,为“新大兴,新国门”注入红.
色基因
...,打造平南红色文化名片。
3.结合语境,在横线①②处根据拼音依次选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在②再B.①在②在
C.①再②在D.①再②再
4.结合前面两段文字,推断加点词语“红色基因”的意思。
(2分)
答:
平南红色文化线上主题展,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下,探索传播新模式。
通过采取全新视角、全域布局、全程谋划、全员参与的宣传推广模式,建立和巩固立体式、矩阵式、多层次的大兴区文化宣传工作主阵地。
同时,利用现有资源,推动平南红色文化研究持续深入,提高平南红色文化的传播声量。
以期达成扩大区域影响,创新展示空间的效果。
5.画直线句作为这段文字的结束语,表达欠妥,请加以修改。
(2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诗歌阅读(共10分)
6.默写填空。
(共5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1分)
1/ 9
(2)兴尽晚回舟,。
(李清照《如梦令》)(1分)
(3)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1分)
(4)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并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是:,。
(2分)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7~8题。
(共5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下面对《雁门太守行》分析和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C.“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易水”既点明了交战的地点,又让人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情。
D.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8.请从修辞或炼字的角度,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3分)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共10分)
【文段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敬上]服从上司。
敬,恭顺、服从。
上,君上,泛指统治者。
③[陵] 同"凌",欺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④[犯禁]触犯禁令。
9.用“/”标明【文段一】中画曲线语句的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1分)
夫环而攻之
10.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同
....于其他三句中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奚以知其然也D.是以善为国者
11.对两个文段中画直线语句的翻译及语境下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2/ 9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翻译:周围三里的城墙,七里的外城。
理解:这句话写出城小易攻,然而环攻不胜,从而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翻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理解:不注重个人的修养,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后果,那就可能战必败。
C.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
翻译: 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服从上司,害怕犯法。
理解:从治国上看,百姓贫困才会“安乡重家”,才会“敬上畏罪”,才会“易治”。
D.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翻译: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
理解:百姓的“富”与“贫”与国家的“治”与“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2.【文段一】【文段二】都论述了治国之道,也都采用(1)的手法,强调了(2)。
【文段一】先提出“(3)”的观点,然后指出“(4)”才能出现最佳局面,从而启发君主应该如何治国。
【文段二】强调了“(5)”利于国家的治理。
(5分)
三、名著阅读(共10分)
13.《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红军将士长征途中跋山涉水、排除万难的经历。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人物,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长征精神,并说出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5分)
答:
14.《昆虫记》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常常以比喻、拟人等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起来情趣盎然。
下面两个语段中有一个语段出自于《昆虫记》,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5分)
语段一: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
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
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
语段二:蝉生活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栖于沙漠、草原和森林。
雄蝉会鸣叫,它的发音器在腹肌部,每天唱个不停;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每当蝉口渴、饥饿之际,总会用自己坚硬的口器插入树干,一天到晚地吮吸汁液,把大量的营养与水分吸入自己的身体中,用来延长自己的寿命。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第15~17题。
(共10分)
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3/ 9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甲】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乙】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5.选文第④⑤两段文字,分别从(1)和(2)等两个方面,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3)的整体特征。
(3分)
16.按要求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第④段第1句“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
..”中,“假山”和“池沼”的顺序可否颠倒?请结合内容说明原
..和池沼
因。
答:
(2)请结合内容,谈谈你对第⑤段画曲线句中“寂寞
..”一词语意的理解。
答:
17.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请你仿照示例中的“分析”,从第⑤段画直线的【甲】
【乙】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
....,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4/ 9
示例: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与我国大部分建筑进行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征。
答:
(二)阅读《石崖上的枣树》,完成第18~20题。
(共10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的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
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脖子。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
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
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
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
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5/ 9
18.阅读全文,完成表格。
(3分)
19.结合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②段画直线语句的作用。
(4分)
答:
20.结合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你的启示。
(3分)
答:
五、作文(共40分)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汪曾祺曾回忆在西南联大听闻一多先生上课的情景——很多学生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跑来旁听……在他看来,这是一件虽辛苦却很值得的事。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事:虽然尝试失败了,但积累了经验;虽然过程有波折,却终有收获;虽然只是配角,但也能光彩熠熠……有些事看起来不如所愿,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这些都是值得的。
请以“值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褐蚁小心地绕过了粘在悬崖上的蛛丝,从那个缩起所有的腿,静等着蛛丝震动的蜘蛛旁经过,它们彼此都感觉到了对方的存在,但同过去的一亿年一样,双方没有任何交流。
”这是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三体》中的一段描写,他从褐蚁的视角描写了与蜘蛛相遇时的情景。
假如你也变为一种昆虫,又会有怎样的经历呢?请把“我是一只________”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展开想象,写一篇故事,叙述你的经历。
要求:(1)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方框用2B铅笔涂黑。
(2)请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3)字数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6/ 9
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10分)
1.C(2分)
解析:①“艰苦”的意思是艰难困苦,“坚苦”的意思是坚忍刻苦。
结合语境“中华民族抗击日寇铁蹄践踏”可得出此处应选艰苦。
②“可歌可泣”是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歌功颂德”是歌颂功德和恩德(多用于贬义)。
结合语境“无数革命先烈,曾经在这里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以及“悲壮”“牺牲”两个词可以选出“可歌可泣”。
2.D(2分)
解析:“邑”“援”“颅”的读音都不难,书写也不困难,“谱写”的“谱”读音不是难点,但是拼音却不容易,学生容易将p、b认错,所以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
3.A(2分)
解析:本题考查“在”与“再”的字形。
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字形填空。
此题难度不大。
“旨在”的意思是目的在于,“在”是在于,决定于的意思;“再现”(过去的事情)再次出现,“再”是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
由此判断正确答案:“旨在”“再现”。
4.答案示例: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解放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及战争年代革命先烈的斗争智慧。
(共2分。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示例:以期达成创新展示空间,扩大区域影响的效果。
(共2分。
“改错”“调序”各1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共10分)
6.(1)似曾相识燕归来(2)误入藕花深处(3)悠然见南山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共5分。
每空1分。
有多、少、错字,该空不得分)
7.B(2分)
8.答案示例(一):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把敌军比成“黑云”,表明敌军人数众多;“城欲摧”运用夸张的手法,表明形势万分危急;又把阳光照耀下的铠甲比成“金鳞”,生动地写出了我军将士严阵以待的气势。
答案示例(二):“黑云”“压”写出了敌军来势凶猛,“城欲摧”表明形势万分危急。
“金鳞开”则写出守城将士的甲衣金光闪闪,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显示出守城将士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
(共3分。
“手法”或“选词”1分,“分析”2分)
(二)(共10分)
9.夫/环而攻之(1分)10.D(2分)11.D(2分)
12.答案示例:(1)对比(2)以民为本(人的重要性)
7/ 9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得道(5)富民(民富)
(共5分。
每空1分)
【文段二】参考译文: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先使百姓富裕起来。
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服从上司,害怕犯法,如果百姓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
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如果百姓敢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
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三、名著阅读(共10分)
13.答案示例:我最喜欢朱德。
长征期间他能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他与部下在经受重重围困时,仍能保持团结一致。
这体现出吃苦耐劳、意志坚定、团结一致的长征精神。
我获得的启示是凡事要持之以恒、不畏艰辛、吃苦耐劳,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
(共5分。
“人物、经历”3分,“精神、启示”2分)
14.答案示例:我选语段一。
语段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比邻相守”“比肩而坐”“狂饮”“慢”“稳”等词语,赋予了蝉人的情态和动作,将蝉的生活习性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读起来情趣盎然。
语段二只简单地说明了蝉的生活习性,不符合法布尔《昆虫记》的语言特色。
(共5分。
“选对”1分,“语段一分析”3分,“语段二分析”1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共10分)
15.答案示例:(1)假山和池沼的配合(2)花草树木的映衬(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共3分。
每空1分)
16.(1)答案示例:不可以。
因为下文是按照先假山再池沼的顺序来介绍的,与之相呼应,使语言严密。
(2)答案示例:“寂寞”是单调的意思,文中指苏州园林的一年四季的景色不同,树木和花朵的栽种丰富而有变化。
(共4分。
每小题2分)
17.答案示例(一):我选【甲】句。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的树木与其他园林的树木进行比较,将“松柏”比作“宝塔”,将“道旁树”比作“阅兵式”,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修剪和栽种“着眼在画意”的特征。
答案示例(二):我选【乙】句。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园里的“藤萝”为例,将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比作“一幅好画”,生动形象地描摹了藤萝枝干的形态,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花树“着眼在画意”的特征。
(共3分。
“方法”1分,“分析”2分)
(二)(共10分)
18.答案示例:(1)望枣兴叹(2)能工巧匠(3)攀崖望枣
(共3分。
每点1分)
19.答案示例:画直线句写出了不同的人见到枣子时候“望枣兴叹”的相同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和我们攀崖望枣作铺垫。
8/ 9
(共4分。
“内容”“结构”各2分)
20.答案示例:文章中的那棵枣树坚韧、顽强,身处高峻、陡峭、少土又缺乏养分的石崖上,却长得健壮而蓬勃。
在生活中或许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我们也应该向那棵枣树学习。
学习它的坚忍不拔、不怕孤独。
(共3分。
“结合”1分,“联系”1分,“启示”1分)
五、作文(40分)
作文评分参考标准
1.没有将题目填写在答题纸上,从总得分中扣2分。
2.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
3.作文中如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从总得分中扣4分。
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