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下册 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之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一课三练 大纲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政治下册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之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一课三练大纲人教版
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是____________,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其用货币来表示就是____________ ( ) 1.A A.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 B.社会总产品国民生产总值
C.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 D.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2.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最终形成 ( ) 2.D
A.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两部分
B.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部分
C.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部分
D.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
3.国民收入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 ( ) 3.C
A.增加劳动者数量 B.延长劳动时间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提高劳动强度
4.人们经常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表达国良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 ( ) 4.D A.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一致的关系
B.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C.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D.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5.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由国家的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 ) 5.A
A.收入和支出 B.收入和预算 C.支出和预算 D.税收和支出
6.从国家取得的财政收入的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
其他收人,概括为税、利、债、费。
其中属于财政收入最主要形式的是 ( ) 6.B
A.利润收入 B.税收收入 C.债务收入 D.其他收入
7.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意味着( ) 7.D
A.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B.财政收支平衡
C.国家财政收入计划未能完成
D.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
8.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2000年国家计划把国债投资和国家拨款的70%投向西部,以加大对西部的财政支持。
这说明 ( ) 8.C
A.国家能正确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
B.财政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C.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D.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二、不定项选择题
9.下列关于社会总产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 9.ABC
A.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B.它的实物形式包括用于满足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满足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两部分
C.它的价值形式是社会总产值,也就是用货币来表现的社会总产品
D.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用(V+M)来表示
10.关于国民收入,正确的表述有 ( ) 10.ABD
A.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
B.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C.它是国家的财政和支出
D.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11.国民收入中用于公共消费的部分包括 ( ) 11.BCD
A.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
B.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C.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
D.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
12.如果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升高,就会出现 ( ) 12.AD 2
A.消费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
B.消费品积压,企业再生产无法进行
C.财政赤字
D.经济、社会不稳定
13.下列关于财政的认识,正确的有 ( ) 13.ABCD
A.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B.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C.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D.财政具有强制性和历史性
14.1999年中央财政教育事业费增加26亿元,增长21.4%;为支持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央财政增加科技投人8.2亿元,增长9.5%。
材料表明( ) s
A.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切实的实施
B.财政在促进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C.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
D.保证重点科研项目的投资是中央财政的首要任务
三、简答题
15.国民收入的分配按其最终用途分为哪两个部分?具体内容是什么?
15.(1)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2)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
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
公共消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等。
16.材料: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积累率为24.2%,在这一时期里,工农业生产有较大增长,人民生活也得到一定改善。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年积累率为33.9%,1959年为43.8%,1966年为39.6%,其结果导致1960—1962年工农业生产下降,国民收入不断降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把当时高达36.5%的积累率降低到
30.8%,使积累与消费关系趋于协调。
在这一时期,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较大增强和提高。
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知识,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16.(1)上述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这是因为,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除了有相互促进的一致性外,还存在着矛盾。
它们之间存在着互为消长的关系。
(2)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处理不好,不是妨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是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两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应恰当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3)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既使积累资金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保持经济发展的一定速度,又使消费能保证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3
四、辨析题
17.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大型、特大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上马或建成,为实现21世纪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个人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国家庞大的财政支持。
辨析:国家取得的财政收入越多,企业和个人的收益也就越多。
17.(1)国家取得的财政收入越多,则国家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就越多,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国民经济能够快速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和个人也会受益。
(2)但是,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3)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论述题
18.材料:据统计1998年财政共拨付各项救灾支出130亿元,其中,特大防汛抗旱资金34.87亿元,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28.94亿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抢险救灾资金39.55亿元,受灾地区财政补助20亿元,防治防疫事业费2.4亿元。
(1)材料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18.(1)材料反映出社会保险支出是财政的其他支出的重要内容,财政在抗御1998年的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对上述得出的结论加以说明。
(2)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
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各种职能才能实现。
从材料中财政拨付巨额救灾款可以看出,财政通过社会保障支出,调节社会分配,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这部分净产值称为 ( ) 1.C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总产值
2.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下面属于用于积累方面的是 ( ) 2.D
①北京修建五号地铁②兴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③铁路提速对加固铁路的
增加经费④建立社会保险的基金⑤为迎接奥运会体育场馆的建设费用
⑥用于个人消费的支出
4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3.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造成消费萎缩,不仅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而且会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受阻。
积累的最高限是 ( ) 3.A
A.保证人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B.保证人民消费水平不降低
C.保证生产规模有所扩大
D.保证经济的增长速度
4.人们在谈论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常常用“把蛋糕做大”打比方,这说的是( ) 4.D A.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要恰当安排二者的比例关系
B.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首先要扩大积累,这样才能把“蛋糕做大”
C.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只有增加消费,才能“把蛋糕做大”
D.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5.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
因此,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 ( ) 5.C
A.调节国家的分配政策
B.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开源节流
C.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D.保持财政收支平衡,避免财政出现赤字
6.我国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 ( ) 6.C
A.增加国民收入 B.吸收银行存款 C.征收税收 D.减少财政支出
7.据记载,我国200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汇总的情况是:全国财政收入安排12 338亿元,财政支出安排14 637亿元,其中差额为2 199亿元。
这种现象属于( ) 7.D
A.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因为差额不大
B.最为理想的财政状态
C.财政出超
D.财政赤字
8.财政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一种 ( ) 8.A
A.经济手段 B.行政手段 C.法律手段 D.舆论手段
二、不定项选择题
9.“十五”计划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
强化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使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用于这部分治理的资金属于( ) 9.BCD
A.积累资金 B.消费资金
C.公共消费部分 D.财政支出项目
10.1952年到1980年,我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长6%,而人民生活水平年均增长
2.6%,两者之比为2.13:1。
1979年到1990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4%,而人民生活水平年均增长6.3%,两者之比为1.32:1。
上述事实说明 ( ) 10.BC
A.积累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积累
B.要确定积累和消费之间适度的比例关系
C.过高的积累和过度的消费都是不可取的
D.国民收入的源泉在于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1.如果消费资料的数量不断增加,而货币工资收入水平保持不变,会出现( ) 11.BCD A.消费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
B.消费品大量积压,企业再生产无法进行
C.生产资料出现积压,减缓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D.国家应加强对消费市场的宏观调控
12.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既要看到“大河有水小河满”的一面,又要注意“小河无水大河干”的一面。
这说明 ( ) 12.ACD
A.要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物质利益
B.积累和消费具有矛盾性,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C.要正确处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
D.积累和消费是一致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13.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这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具体地说 ( ) 13.BCD A.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就一定会相应地增加
B.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依靠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C.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D.财政收入的增长能够更加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14.我国西南地区资源丰富,但因交通原因,经济发展较慢。
为此国家投资180亿元,修建南昆铁路,从而使西南内陆形成了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地理交通之便,对大西南的资源开发和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一事例说明 ( ) 14.ABC
A.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扶贫开发
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C.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可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只有依靠政府支持才能走出困境
三、简答题
15.从1998年到2000年的三年来,我国政府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共发行了3 600亿元的国债。
请问:这3 600亿元的国债属于财政收入还是财政支出?其意义何在?
15.(1)国家发行3 600亿元的国债属于财政收入,因为国债是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
(2)将国债收入用于财政支出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国内消费市场,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6.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一方面要“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又要“把蛋糕切好”。
你认为这两句话体现了经济学中的什么道理?谈谈你对做好这两方面工作的认识。
16.(1)“把蛋糕做大”反映的是在经济生活中,要通过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的总量,增强国家的总体实力。
要“把蛋糕切好”反映的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2)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一是要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与消费部分都有所增长;二是要使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三是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辨析题
17.财政运行的最理想状态是国家每年都实现“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17.(1)在国家预算和决算中,如果财政支大于收,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如果收大于支,节余过多,意
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
这两种情况都不是财政收支平衡;更不是财政运行的“最理想状态”。
(2)最理想的财政运行状态是收支相等,但收支相等是很难做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财政收支平衡大多数情况下是收大于支,略有节余。
(3)题目观点把现实的财政收支平衡看作是财政运行的最理想状态是不科学的。
18.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千方百计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收入。
18.(1)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正确的。
(2)增加财政收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制约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正确安排国家、企业、个人收入比例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收入是正确的。
(3)如果不顾经济发展水平,不合理地安排国家、企业、个人收入的比例关系,片面强调增加财政收入,则会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也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和财政作用的发挥。
五、论述题
18.材料:在科技投入方面,“八五”期间,财政科技支出11.46亿元,年均增长16.76%,较同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16.2%高出0.56个百分点。
在教育投入方面,1991—199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达8 334.8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19.1%,其中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累计达6 124.8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6.9%,高于同期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均增长16.6%的速度。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中增加各项财政支出的目的是什么?
19.(1)材料中主要列举了财政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支出数字和增加的情况,财政对这部分支出的增加目的在于发挥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
(2)财政为什么要增加上述支出?
(2)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但是,这些事业单位没有经济收入,或只能取得部分收入,难以维持自身的日常开支,所以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
财政是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可靠物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