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鹘 落,少纵
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鹘鸟俯冲下搏,稍一
则 逝 矣。熟:仔细。直遂:一往直前(中途不间断)。
放松就消失了。遂,进。少(shāo):通“稍”。逝:消失。
与可之 教予如此。予不能 然也,而心识其 所以然。 与可告诉我的是这样。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
箨龙:笋子。发:打开。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
予在湖州曝书画, 见 此
竹,废卷而哭失声。
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
昔曹 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 腹痛
之 语,
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中,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语,
跟剑出鞘一样。为:动词,画。累:堆积。岂:副词,难道。
故画 竹,必先得 成 竹 于胸中,执 笔熟视, 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
乃见 其 所欲 画者,急起 从 之,振笔
直遂,
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
以追其 所 见,如兔 起
而余亦 载与 可 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 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从前跟我嬉笑的话,以表明与可跟我
厚无 间如此也。没(mò):去世。曝(pù):晒。废卷:搁下画
这样亲密无间啊。卷。废,废置、搁下。卷,装裱好了的卷轴。
[文脉·梳理]
文章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 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 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 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 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 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 妄 矣,世岂有 万尺竹哉?” 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余因而实之,答其 诗 曰:“世 间亦 有千寻 竹,月落 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子,月光
庭
空 影许长。”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妄:错。实:证实。寻:古代的
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与 可 笑曰:“苏 子 辩矣, 许:如此的,这样的。 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能说会道呀!
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 田而 归 老焉。”因 以 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随着把他
所画《筼筜谷偃竹》遗 予 曰:“此竹 数尺 耳,而有 所画的《筼筜谷偃竹》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
意,并 得 其 法。 遗(wèi):赠送。斫(zhuó): 他的意蕴,同时还领会了画墨竹的方法。雕斫。与(yǔ):许可,
同意。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以为:动词,认为。独:仅仅。
与可画竹,初不自 贵 重。四方 之人,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
持缣 素而 请 者,足相蹑 于
其
略 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
语(yù ):动词,告诉。萃:
予谓与
可:“竹长万尺,
聚集。拟:打算。扫取:画出。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
当用绢二百五 十匹,知公倦于笔 砚,愿得此 绢而已!” 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大致可分为四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 文体。 ②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 的散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及与可自洋州还,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以为:以(之)为。等与可从洋州回来,
而余 为 徐州。与可以书 遗余曰:“近 语 士大 夫, 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写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
吾墨 竹
一 派,近在
彭
城,可往
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
求之。袜材 当 萃于 子 矣。”书尾复写一诗, 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
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 古义: 看重 今义:价值高;值得重视 (2)吾将以为袜 古义: 把……当作 今义: 认为
通假字
(1)与可没于陈州: _“__没__”__通__“__殁__”__,__死__亡___ (2)少纵则逝矣: _“__少__”__通__“__稍__”__,__稍__微___ (3)而节叶具焉: _“__具__”__通__“__俱__”__,__俱__全___
筼筜(yún dā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 地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洋县、 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利 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 南园、横湖、冰池、蓼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 披锦亭、筼筜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 其中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
十 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 者乃
节节
很高,都是生长才有的。当时画竹的人都是一节一节地堆累
而为 之,叶 叶而 累之 ,岂 复
有
勾勒而成,一叶一叶地堆积起来,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
竹
乎?①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活生生的竹子呢?而:转折连词,但是。焉:句末语气词。剑拔:
如剑从鞘中抽出。这里用来形容笋脱箨而成竹,冲霄直上,
文与可画筼筜谷 偃竹记
苏轼
夯基础
1.作者名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自幼便立有报国大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年)进士。因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先后 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在地方 任上体恤民情,修堤救灾,广为民众所拥戴。 苏轼最大的成功是在文学方面,是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他 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扁,是造车轮的,
而读 书者 与 之。今夫夫 子 之托于斯竹也, 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把精神寄托在这幅竹画上,
而 予以 为有道者,则非 耶?”子由未尝画也, 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
故得其 意 而 已。若 予 者,岂独 得其 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罢了。像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
5、 叙事中融注感情,此文对文与可表达了哪些感情?
对他的艺术造诣的钦敬之情, 对他的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不图享乐的称赞。 对他的去世极大的悲痛。
6、文章是怎样来表达这种感情?
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对二人零碎的往事回 忆,捕捉往事中二人思想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发生的 心灵相通的点点琐事趣事,在“乐”事的叙述中凸 现二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这个“乐”又与失友 的“悲”形成了反差,更显其悲,愈见其动人。
读准字音
筼筜谷(yún) (dānɡ) 兔起鹘落( hú) 持缣素( jiān ) 箨龙( tuò ) 亲厚无间( jiàn ) 笔砚( yàn ) 少纵则逝( shāo )
蜩腹( tiáo )
蛇蚹( fù )
庖丁( páo )
斫轮者( zhuó)
相蹑( niè)
轮扁( piān )
曝书画(pù)
1.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个题目中,你 读出了哪些信息?
提示:主要人物“文与可”,主要事件“画 筼筜谷偃竹”,文章体裁“记”——古代的一种 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或写景来抒发作者 的感情或见解。
2.作者为什么提到弟弟苏辙写的《墨竹赋》?
提示:苏轼写弟弟苏辙所作《墨竹赋》里的话:表兄文 与可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依托绘画技艺 传达出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在作者看来弟弟不会画画, 所以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 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同时也学到 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这一部分所触及的是生活积累与绘 画创作、艺术的构思与灵感的把握、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 这可以说是文与可同苏轼共同总结出的北宋“墨竹画派”的 理论与经验,是一份可贵的绘画史料。
同时作者还借助典故抒发感情,最后还利用故 人遗物来引发哀思,直接抒发感情。
艺术特色 1.文章开头别开生面,打破了一般记画程式:
记画的内容,评画的得失,讲画的传世情况。也突 破了一般散文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的表现手法。 刻意创新,独辟蹊径,以议论为先导,辅以叙述和 抒情,给人一种独特新奇的美感。
2.细节生动逼真。如竹之萌生、兔起鹘落、二 问三答、失笑喷饭等处的细节,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有逼真传神的功效。犹如晶莹的星星点缀在朦胧的 夜空中,闪烁着耀眼的艺术光辉。
竹
乎?
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然:代词,这样。识:明白,懂得。所以然:这样做的道理。
有见于中:心里意识到。操:作。丧:亡失。
子由 为《墨竹赋》以遗 与 可曰:“庖丁,解牛者也, 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庖丁,是杀牛的,
而
养 生 者 取 之;轮 扁,斫轮者也,
2.故事背景 文与可,北宋著名湖州派画家之一,最擅长画墨 竹,既是苏轼的好友,又是中表兄弟。熙宁八年(1075年) 文与可任洋州知州,筑亭筼筜谷上,游乐谷中。曾画一 幅水墨偃竹画赠苏轼。苏轼向文与可学画竹,同时在绘 画理论上给予文与可极大的帮助和影响,两人结下深厚 友情。文与可病逝后半年,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见到 这幅遗作,睹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 画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 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主张。
夫既 心识其所以然 而不 能然者,内外 不一, 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
心手 不相应,不学
之 过也。故凡有 见于中
心与手不相适应,是没有实践的过错啊。所以凡是在心中
而操之 不熟
者,平居自 视 了 然,
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
而临 事 忽焉 丧之,岂 独
其门。与可
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
厌 之,投 诸 地而骂曰:“吾将 以 为袜!” 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
士大
夫传之,以为口实。 缣(jiān )素:丝织品,统而
文人们传播着他的话,把它作为话柄。言之都叫绢;分开说则洁白
的叫素,带黄色的叫缣。蹑(niè ):践踏。
3.本文作者记了哪些事情?引了哪些诗文和典故?
提示:文章第一段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 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二段追忆在交往的过程中 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三段则交代了写作此文的 缘由。
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自然贴切, 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 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 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祀故 太尉桥玄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 “渭川千亩竹”。
4、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塑造了文与可怎 样的个性特点?
文中通过三件轶事表现文怀可的个性: 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 感自行而觉讨厌。——脱俗,淡泊。 2)、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 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风趣,旷达。 3)、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 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
料得
清贫馋 太守,渭滨
千亩 在胸中。”
想必你是个清贫而贪吃的太守,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
与可 是日与其妻 游 谷中,烧笋 晚食,发函 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晚上煮笋吃时,打开信
得 诗,失笑 喷
饭
满 案。
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修:长,高。赦:赦免,放过。
畴昔( chó )
遗余( wèi )
偃竹( yuǎn )
荟萃( huì cuì) 近语士大夫( yù)
子由为《墨竹赋》( wéi )
[文白·对译]
竹 之① 始生,一寸 之萌 耳,而节叶具焉。 竹子刚刚生出时,只是一寸长的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
自 蜩腹 蛇蚹以
至于
剑
拔
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得
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 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 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
《筼筜谷》其 一 也。辩:能说会道。归老:退休
Hale Waihona Puke 《筼筜谷》是其中之一。 养老。其:代词,其中。
予诗 云:“汉川修 竹 贱如蓬,斤斧何 曾赦箨龙。 我在诗中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