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世界 , 神鹿故里 , 湿地之都,水绿盐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仙鹤世界 , 神鹿故里 , 湿地之都,水绿盐城
盐城市情概况
盐城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临黄海,西襟淮扬,南与南通市接壤,北与连云港市毗邻。

1983年由地区改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下辖东台、大丰2个县级市和建湖、射阳、阜宁、滨海、响水5个县,市区下设盐都、亭湖两个区和盐城开发区,市辖区面积1862平方公里,人口152.64万。

全市有138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1962个村民委员会,493个居民委员会,810万人口,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是江苏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市,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

基本特点是:因盐得名,历史悠久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

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

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

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

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

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

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

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

“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

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戚家团、南团、西团、新团、北团、卞团等。

目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

“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灶、南沈灶等6个乡镇,另外还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

“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

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

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

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

“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

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

“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

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市内还有6个村和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的。

另外,煎盐用的盘铁,点卤成盐用的皂角等均在地名中有所反映,如滨海县有自然村铁盘洋、天盘,响水县有自然村皂角树、皂角等。

资源丰富,生态独特
盐城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市。

全市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7.82万公顷,河湖水面1300多平方公里。

海洋和滩涂资源十分丰富。

沿海滩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含辐射沙洲),其中潮上带1677平方公里,潮间带1610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67%、64.6%、60.8%。

隶属于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等县(市)的沿海滩涂,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

目前,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还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称之为“黄金海岸”,是江苏最大、最具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

岸线港口资源得天独厚。

盐城市海域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海岸线总长582公里,占江苏省的56%。

海域面积18897平方公里,其中内水面积12144平方公里,领海面积6753平方公里,沿海海域是中国唯一无赤潮的内海水域。

沿海陈家港距连云港27海里、日照港59海里,集、疏、运条件比较优越,为二级航道,国家二类开放口岸。

大丰港北距青岛港210海里、连云港120海里,东距日本长崎港460海里、韩国釜山港465海里,南距台湾基隆港620海里、上海港280海里,已被国家规划为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滨海港地处江苏沿海中部、连云港与长江口之内,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10米等深线离岸最近处为1.215海里,深水直通大海,可建5-10万吨级码头泊位,是江苏沿海水深条件最好的岸段之一。

射阳港现拥有千吨级码头5座,并开通了集装箱内河支线,港口年吞吐能力可达530万吨,目前,射阳港已同沿海24个港口通航。

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较多。

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立方米,预计总储量达2000亿立方米,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陆上最大的油气田。

沿海和近海有约10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2位,有着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

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

盐城是江苏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已建成8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个优质油料基地县和6个优质棉基地县,海洋及动植物资源丰富。

粮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鱼等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和总量均位居全省首位。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个县列入省级农产品产地认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种植业产地有212个、面积223万亩,畜牧业产地87个、畜禽规模1799万头(只)。

新建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6个。

通过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2个10.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6个2.2万亩。

全市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称号的产品共有179个。

人力资源十分充裕。

盐城是江苏第二人口大市。

目前城乡劳动力供给总量为392.4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85.08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6.96万人,其中劳务输出106.34万人,出国劳务2.05万人。

现有富余劳动力84万人,可供输出50万人,其中有一技之长的21万人。

可供输出的劳动力资源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6万人,高中(含中专、技校、职高)文化程度的26.5万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0.9万人;具备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的有5.8万人,初级职业技能的专业人员14.8万人。

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全市现有对外开放景点40多个,其中省级文保单位15个,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3个,2A级景区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

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正在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都”。

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

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目前麋鹿种群13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
率均居世界首位。

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3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

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这里民风淳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被誉为“金滩银荡”。

盐城海滨湿地达45.3万公顷,为太平洋两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面积21万公顷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集蓝天、大海、海涂、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等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

盐城不仅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民俗文化特色也很鲜明。

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的美称。

盐城也是全国三个半杂技故乡之一,在杂技资源、教育培训、人才队伍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历史上名人和名胜古迹较多。

市区有南宋丞相陆秀夫祠堂、明末书法家宋曹故居等人文景观,大丰市白驹镇是《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东台西溪有北宋宰相范仲淹的“读书堂”,亭湖便仓有北宋宰相卞济手植的“枯枝牡丹”。

现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的故乡也在盐城市境内。

革命老区,百河新城
盐城是革命老区。

“皖南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立即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此后,又相继在盐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华中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江淮银行等组织,盐城迅速成为华中敌后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时有“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之说。

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粟裕、叶飞、张爱萍、洪学智、曾山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

拥有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军纪念设施,现在市区有新四军纪念馆、纪念塔和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大丰白驹建有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纪念碑。

盐城地处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区,市区河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数量众多,水乡特色显著,号称“百河之城”。

流经市区的主要河流有新洋港、蟒蛇河、串场河、皮岔河、小洋河与通榆河等,是盐城主要的生态水脉和生态走廊。

亭湖区的大洋湾作为城市中心最主要的湿地,正在规划建设包括大洋湾森林公园和水上公园在内的大洋湾休闲旅游度假区。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后,盐城将以快速干道和主要河流为界划分六个片区,构成比较典型的水网城市格局。

通过滨水地区的开发与景观建设,增加亲水性场所,“人、水、城”相伴而生,和谐生长。

盐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市在江苏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的关键时期。

去年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对全市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认真的谋划,提出了“全面奔小康、建设新盐城”的新目标。

今后五年,全市上下将紧紧围绕这个新目标,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市场化战略,不断拓展增长空间,增强发展动力,争创竞争优势,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市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08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GDP突破1600亿元,人均首次突破3000美元以上;财政收入两年翻一番,突破20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超过90亿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7.2:48.5:3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首次超千亿,成为全省第7家超千亿的省辖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一番,总量达到572.9亿元,形成江苏重要的汽车、纺织、清洁能源等制造业基地;全市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市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15862元和6790元。

盐城历代名人
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海滨城市,东临黄海,西襟湖荡。

在这块丰蕴灵秀的大地上,孕育和造就了众多名士英才。

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文雄海内,蜚声华夏。

北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曾任西溪盐仓监,他倡修的捍海堰,屏蔽盐灶,泽被后世,世人传颂为“范公堤”。

南宋陆秀夫与国共存亡,成为流芳百世的抗元民族英雄。

元末盐民张士诚揭竿起义,建立大周政权,在苏州自称吴王。

文学巨匠施耐庵曾隐居白驹场,著就鸿篇巨著《水浒传》。

明代哲学家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名闻全国。

书法家宋曹的作品飘洋过海,饮誉扶桑。

清初布衣诗人吴嘉纪,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历代群贤共放异彩,被称为“清初三大家”之一。

孔尚任、李汝珍用盐城的水墨润就了不朽名篇《桃花扇》、《镜花缘》。

晚清武状元徐开业镇守潼关,以身殉国。

水利专家冯道立治水有方,著就《淮扬治水论》、《测海蠡言》等名篇40余部。

爱国志士臧在新、伏龙等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为国捐躯,被国民政府追授为中将衔。

“五卅”反帝爱国先驱顾正红,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戈公振,左联作家孙石灵,爱国科学家喻兆琦等著名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尽显风采。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里一度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在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盐城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

当代更是人才辈出。

佛教居士高鹤年,书法家高二适,教育家陈中凡,杰出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理论家,被誉为中共“党内一支笔”的胡乔木等等,难以一一列举。

为了纪念历代名人,缅怀他们的业绩,1986年建成新四军纪念馆,2000年在迎宾公园内兴建了《盐城历史文化名人长廊》,各县(市、区)修复了一批名人故居,以供后人瞻仰、凭吊。

盐文化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历经千难万险,双脚终于踏上中国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他激动地在自己的游记里这样描述:“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


这位西方探险家惊叹的地方就是中国的盐城。

古老的盐阜大地,一派生机盎然,它东倚黄海,有着582公里长的海岸线,沿海滩涂广阔、地势平坦,达到45.7万公顷,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5。

当年“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浩瀚的大海、广阔的滩涂、茂密的盐蒿草,是盐民“煮海为盐”取之不竭的“粮仓”。

《后汉书》有言“东楚有海盐之饶”,一个“饶”字道出了盐阜大地的产盐之盛。

而在唐之前的盐城,还只是“海中之洲,长百六十里,洲上有盐亭百二十三。

”唐初泥沙淤海,洲方与大陆相连。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曾三次访问苏北,到盐城看滩涂,并写下情真意切的《盐滩行》。

戈宝权先生在阔别故乡半个世纪后回到盐城,他深情地说:“我的根在这儿。

”然后他吟唱起一首《颂盐城》:“盐城,盐城,顾名思义,你是出产盐的名城!……”
盐城,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纂修的《盐城县志》记载:“为民生利,
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

”其实在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之前,它不叫盐城,而叫盐渎。

渎者,小河也;盐渎者,盐河也。

这样的“乳名”一叫就是500多年,在其背后,流传着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这里有一条川流不息的运盐的河,因为盐河而有了盐渎县;因为是产盐的县城,建县之始,仅设盐铁官,不派县丞。

当初,全国沿海有29个县,仅有盐城和堂邑设了盐铁官。

在那个年代,盐铁之重,重于泰山。

见之于史书的第一位县丞是孙坚,他是三国时吴王孙权的父亲。

当盐渎在那一年那一天真的要成为盐城时,明人杨瑞云不胜感慨:“盐渎不堪问,萧萧风苇间。

绕城惟见水,临海故无山。

”盐城无山不假,但有城。

“城形似瓢也”,故又称“瓢城”。

盐城虽取大海之盐,但也屡有水患之害。

盐城“城形似瓢也”,如此盐城便可“瓢浮于水,永不沉没”,你不能不佩服盐城人奇妙的想象!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说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从卤,监声。

”显然,盐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

煮海为盐,起于西汉吴濞。

当时盐城境内已有盐业生产活动,有文字记载的产盐历史达1000多年。

唐宝应年间,全国设“四场十监”,盐城境内即有海陵、盐城二监。

海陵监“岁煮盐六十万石”,盐城监“每岁煮盐四十五万石”(《元和郡县志》)。

元中叶,两淮29个盐场产盐380万石,居全国产盐区之首,盐城境内13个盐场产盐290万石,占淮盐总产的76%。

“自古两淮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

由于两淮地区东临黄海,西连运河,南北广袤数百里,盐场二三十处,皆可煮海为盐,造价低廉而产量极丰,且水网交错、航行便利,广销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

因此,自古以来,两淮盐场便成为全国盐产量最大、销路最广的地区。

同时,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借以立国的“财赋之源”。

直到清代,盐城一直是海盐生产中心,乾隆时期“淮盐”产量达到全国海盐产量的1/2。

至今,盐城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八大海盐生产基地之一。

黄海之滨有着富饶的海水资源,是大海托出了一座盐城,是大海养育了千百万的盐民。

盐城的水是咸的,土是出卤的,扑面而来的风是涩的。

翻开盐城的历史,我们感到它的“盐分”太重了。

古代盐民,又称“灶民”、“盐丁”,因盐置县的广袤盐区里有着终日煮海的灶民。

灶民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最被看不起的人,他们中多为朝廷流放的罪人。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移民屯垦,从苏南迁移4万多居民来到两淮地区从事煎盐劳役。

这些灶民处于社会最底层,但就是他们创造了盐城多姿多彩的盐文化。

东台安丰场平民诗人吴嘉纪在他的《陋轩诗?绝句》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盐民熬盐艰辛的场景:“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盐民不仅在生活上艰苦,而且在政治上倍受歧视和奴役。

从宋代起,历元、明、清三代,都用特殊的户籍管理盐民。

这种特殊的户籍不能改变,盐民们只能世世代代积薪、晒灰、淋卤、煎盐,以致蓬头垢面、胼手胝足,所产食盐要全部交公,而其所得仅仅维持活命。

盐民在行动上有一定的限制,若出灶区需经官方批准,且不能持器械或三五人结伴同行,类似奴隶生活。

正如《淮南中十场志》季寅在《盐丁苦》诗中所说:“盐丁苦,盐丁苦,终日熬波煎淋卤。

胼手胝足度朝昏,食不充饥衣难补。

每日凌晨只晒灰,赤脚蓬头翻弄土。

催征不让险天阻,公差迫捉如狼虎。

苦见官,活地府,血比连,打不数。

年年三月出通关,灶丁个
个甚捶楚。


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生存环境,逼使盐民们负重前行,百炼成钢。

他们利用盘铁轮流煎熬取盐,24小时为“一伏火”。

由于盘铁厚大,难以烧灼,因此每举火一次,通常需要连续生产15 天左右,数家灶户集中轮流操作,团煎共煮。

这种生产方式历经唐、宋、元、明四代。

境内像西团、新团、南团等数十个乡镇、村、组的地名就是取之“团煎共煮” 的“团”的。

在煎盐过程中,盐民们非常注重团结配合、协作支持的团队精神。

唯其如此,才使得盐城在唐代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列全国产盐地之首,让“两淮盐税甲天下”。

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盐民们却不乏粗犷豪放的文化。

他们与天斗、与地斗,苦中作乐。

他们“横吹笛子竖吹箫”,盐号子伴随着草丛旷野里的箫笛之音在一望无际的盐滩上回响。

这一片卤水浸泡的土地,就是因为一大批文人墨客和盐商、盐民、盐官们的砥砺和撞击,使得盐城终于有了自己的海盐文化。

用白哗哗的盐粒扬弃出的白色文化,终于有一天与代表新四军的红色文化和东方湿土地的绿色文化一起,呈现在世人面前。

“海盐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域文化。

盐城,无疑是中国“海盐文化”的代表。

从今天的地理位置上看,盐城处于江苏沿海中部,苏南有吴越文化,苏北有楚汉文化,盐城置身于南北文化的过渡带上,虽兼容并蓄却又不倚不靠。

今天,从盐阜大地考古挖掘出的与盐有关的遗迹、文物达860多处(件),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如塔、民居、桥、堰、闸等,这些是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反映海盐文化的非物质遗产1200余种,让你目不暇接。

你会发现,这就是历史上盐民生产与生活的文化遗存,从中我们能够触摸到先民的体温和气息。

只要你细细打量中国的版图,就会发现,与盐相关的地名有10处,盐城和盐都就占了其中两个,十有其二,非同小可;而盐城沿海的乡镇地名大多为盐卤“浸泡”过的,灶、堰、冈、仓、团、盘、圩、滩、垛、荡等,成了海盐文化非物质遗产最为鲜活的符号。

当你有一天走进苏北历史文化名镇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走进北极殿,你会感到与元末盐民领袖吴王张士诚贴得那样近,因为他当年和18位好汉在这里揭竿而起;栖身白驹场的施耐庵耳濡目染了盐民的悲欢离合,见识了一代豪杰的怒发冲冠,他不能不奋笔疾书《水浒传》……
微风细雨中,漫步204国道――当年的范公堤,远眺大海东去,你对曾经在东台西溪当过盐官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盐民出身的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思想,就有着很深的海盐文化的烙印。

清代盐民诗人吴嘉纪曾就范公堤写下不少诗篇,歌颂范仲淹的功绩……
你也许读过清代文学巨匠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但可能你不太清楚他与大丰西团曾结下的一段情缘。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多年往返于盐城各大盐场,曾留下了不少墨宝。

山东人孔尚任,一出昆曲《桃花扇》名扬天下,一首《泊盐城》亦别有情趣,你听:“津头晚垂垂,客宿孤城吏未知。

晓雾漫帆秋波澜,早潮平岸夜船移。

长淮忆散金陵气,沧海真同五垒诗。

一自神功溟漠后,东流水性亦多移。


盐城,这里高唱过新四军“东进序曲”,这里是“二乔”(胡乔木和乔冠华)的故乡。

只要你有雅兴,沿海而行,那碑亭石刻、古楼深井,那石闸石桥、寺院晨钟,那诗词歌赋,那战斗遗迹,那有关盐和盐业的神话传说、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地方会节、行业神,有关盐业的典章、制度、盐法、盐政……宛若星星点
缀在这片东方湿地之都上,你激动,你沉思,你不免生发思古之幽情。

“人是大地的盐。

”盐城的历史是一部海盐文化的发展史,盐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无不深深打上了海盐的烙印,而且这一部历史从未中断过。

新四军
1941年1月4日,国民党顽固派在皖南泾县以10倍兵力围歼新四军主力,并随后宣布撤消新四军番号。

1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命令,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

馆内有群雕、碑林、展厅和园林,占地66667平方米,展示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战八年的光辉业绩。

泰山庙,位于盐城市建军西路126号,这里就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

庙内设有新四军烈士纪念馆,这里陈列有近千名科团以上新四军烈士的遗象和生平史料,按照烈士的牺牲时间,分成几个部分:一是新四军成立前后,包括南方八省十五个地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和改编为新四军北上、东进抗日而牺牲的;二是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在突围中和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时而牺牲的:三是新四军重建军部后,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斗争而牺牲的;四是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北撤途中和解放战争初期而牺牲的。

其他景点:八路军、新四军会师塔(大丰市)、粟裕指挥部(草堰明清瓦楼)(大丰市)、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阜宁县)、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阜宁县)益林战役纪念馆(阜宁县)、华中工委旧址(射阳县)、新四军战地纪念馆(射阳县民政局)、乔冠华故居(建湖县)、华中鲁艺殉难烈士陵园(建湖县)、抗大五分校旧址、淮北盐场人民烈士陵园、王桥战斗革命烈士纪念塔、新四军重建军部停翅港旧址、顾正红烈士故居、海河十八烈士墓、蒋营革命烈士纪念塔、抗日烈士纪念碑、八路军新四军白驹狮子口会师纪念碑、戈公振故居、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

湿地文化
滩涂湿地是“地球之肺”。

东台滩涂湿地总面积18.3万公顷,居全省之首,现已列为国家生态自然保护区。

保护滩涂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它对促进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东台滩涂湿地禀赋较高,专家评价其赋值为67;湿地内自然要素的组合,优势明显。

在滩涂湿地保护区内,拥有的河、海、滩、岛、泉、林、沙洲等自然资源,其丰度和密度俱佳,生物资源呈多样化。

植物资源主要以芦苇、白茅、罗布麻、水飞蓟、大米草、水杉、刺杉等;动物资源有对虾、梭子蟹、文蛤、泥螺、竹蛏、海葵、黄鱼、鳗鱼以及野鸡、野兔、獐、丹顶鹤、黑嘴鸥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色,已成为生物繁衍和栖息的天然良好场所。

湿地海洋性气候更为爽适宜人。

湿地空间辽阔,西枕85公里的黄金海岸线,连陆滩涂占湿地面积的60%、辐射沙洲占40%左右,这在苏东沿海独一无二,潮起时一望无垠,潮落时一马平川,尤东沙“两分水”的奇特景观,在江苏更属罕见。

目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

这里正成为全国知名的沿海湿地旅游胜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