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排排坐》优秀教案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排排坐》优
秀教案范文
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排排坐》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广东民间儿歌的风格,按节奏朗读童谣,用活泼欢快的心情来演唱《排排坐》,并进行歌词创编活动。

2、练习用木鱼和其他打击小乐器为歌曲演唱伴奏。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广东音乐,经过对本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了解广东。

教学难点歌曲《排排坐》中附点节奏的精确演唱。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听音乐《排排坐》进入课室。

2、用课件出示图画,看图说话。

3、分小组把一幅幅图串起来编讲故事,并为故事起名,看看那一组讲得最好。

4、老师也编一个小故事《排排坐》,说说你喜爱故事里的哪个小动物?为什么?(小猪、小狗拉柴烧火做饭给姑婆吃,小猫拿凳子给姑婆坐,小老鼠看戏让位给小猪等)
二、学习新课
1、听听歌曲,朗读童谣,跟着老师做动作。

2、提示留意倾听歌曲,让学生学着创作一些新的动作或姿体律动来协作歌曲。

3、试一试看看能否一边动作一边学唱歌,先用lu来哼唱,熟识旋律后再唱歌词。

(留意:唱得不好的地方要分乐句来练一练,特殊是有切分节奏和附点的地方)
4、自由在课室里走动,仿照故事里的情节,一边表演一边演唱。

三、福建知多少,我为福建添光彩
1、出示水果图片,打算一些适时的水果,每一组一分,尝一尝,说一说自己喜爱吃的水果。

老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水果当中哪些是我们福建的特产吗?
2、你还知道广东些什么?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把结果用简洁的图画表示出来。

3、哦,福建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吃的、好用的、好玩的、好看的,还有很多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风俗等,老师可以补充说明,简洁介绍给学生。

3、假设你是一个设计师,你会为泉州设计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让泉州人生活工作更加舒适和便利?用画笔把自己的设计方案用简笔画画出来,并作说明。

四、为歌曲创编歌词
1、(老师语:排排坐真好,可以吃果果,出点子)听一听老师敲木鱼(ХХХХХ;ХХХ),说一说那种方法比
较适合《排排坐》,大家也来敲一敲,唱一唱。

2、看看谁能即兴最终一句编创新歌词。

(乐呵呵、笑哈哈、华蜜多、添光彩、)
3、听着《排排坐》的音乐,唱着自己喜爱的歌词走出课室。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悠扬的乐声民族音乐。

本课教学旨在歌曲演唱、民乐观赏等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感受作品中愉悦的心情和对生活的酷爱。

在设计这节课时,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尝试:一、变更学习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爱好。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应提倡以学生主动参加、乐于体验、勤于探究为特征的音乐学习训练方式。

变更以老师为中心的局面,音乐学习通过仿照、体验、感悟、探究、合作等活动,提高学生音乐自主学习实力。

《箫》是一首喜闻乐见的汉族民歌。

老师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创设与单元主题相适应的教学情景,细心设计每一环节,层层推动。

媒体创设竹林吹箫的情境,引导学生复习歌曲《吹起我的小竹笛》,导入学唱歌曲《箫》,从而感受比较出这两首歌曲一首节奏紧凑,一首节奏宽松;一首较欢快,一首较抒情。

揭示课题后,以问题歌曲中哪一句唱起来有困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歌曲的难点。

在教学中学生分层视唱,有实力唱谱的唱唱名,不会的也可用lu哼唱。

当学生初步会
唱歌曲后,老师表演唱江苏民歌《紫竹调》片断,帮助学生了解紫竹调式,从而让学生知道紫竹调是江南的民歌小调,歌曲《箫》和《紫竹调》都是宛转优美的。

从而指导学生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箫》。

老师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学会歌曲后,再引导学生用欢快的心情演唱歌曲,感受不怜悯绪演唱所产生的不同的效果。

调动每一个学生参加的主动性,培育演唱的自信念,使他们在歌颂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民族音乐文化视野。

信息化是优化音乐教化的重要保证之一,为师生展示生动活泼、新奇丰富、充溢美感的音、像、图、文、谱的全息内容。

学生借助它完善学习方式。

在本课的设计中,老师运用多媒体协助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图示剖析歌曲《箫》和《紫竹调》都是改编自汉族小调紫竹调,以及歌曲宛转优美的特点。

主题拓展教学中,观赏民乐合奏视频,学生的审美体验更真实、更剧烈,从而更能激发学习爱好,增长学问实力,激活想象力、创建力,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