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 古人谈读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断:决然,绝对。(现在常用的意义是长东西 折成两截) 翻译:有恒心就绝对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5)此三者缺一不可 者:代指上文说的几件事。 者:用在一、二、三这样的数词前,指代前面 出现的事物。
翻译:这三者(志向、见识、恒心)缺一不可。
3.总结:作者认为读书人读书需要什么?(用原 文回答)
听朱熹谈“读书三到”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 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 弘扬儒学的大师。
1.朗读指导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 亦不能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 乎?
《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 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与《孟子》《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
1. 朗读指导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古文中,“而”前面一般是需要断句的。
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 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 写下来,供后世参考。
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 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 如何对待学习的。
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 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 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
听孔子说《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课外小链接 东汉的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
经常读书至深夜。他害怕自己睡着,就用绳子把 头发系在屋梁上。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为出人头地而发愤读 书。深夜,当他打瞌睡时,就用铁锥刺一下大腿 来提神。
(3)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
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则:就
窥:观,看
课堂练习
归纳新知
这三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 的道理,就是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 习态度,只有态度端正,才能学有所 成。
再见
决:一定
既:既然。
亦:也。
专一:专心一意。
翻译: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 思想要是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 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 到乎?
急:要紧(现在常用的意义是急躁,急促)。 矣:了。
岂:难道。
乎:吗。
翻译: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 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再读课文,想一下,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注意 什么?
三到:心到 口到 眼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 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4.通过“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 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再读书学习的 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 用心去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第25课 古人谈读书
学习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 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 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 体 会 古 人 读 书 的 方 法 和 态 度 , 并 对 自 己 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导入新知
2.理解词语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翻译:勤勉而又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
地位低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的或学问不如自己 的人请教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是聪明(智慧)的。 知:知道。 为:是。
古文中“亦”“岂”前面一般是需要断句的。
2.理解词语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余:我 尝:曾经。
谓:说。 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是 心到、眼到、口到。
(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此:这里(书本)
漫浪:随便。
则:那么。
以:因为
皆:全,都
自如:自我满足
者:……的人
如:像
翻译: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 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 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课外小链接
河伯观海 黄河波涛汹涌,浩瀚澎湃,河伯(黄河之神)觉 得天下的至美都在他一身,再也没有比他更加气 势雄浑的了。他乘势东游,要去跟大海一较高低。 河伯一路东进,卷着滔滔大浪冲进渤海。啊?这 是个什么所在?他竭力向东睐望,只见海天一片, 茫茫无际,不知有几千里那么辽远。自己一路叫 嚣着、张狂着,多么不可一世;可是看看大海呢, 那么平静安详,却不知比自己深邃宽广多少倍!
是:这。 知:同“智”,智慧。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翻译: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 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识:zhi 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倦:倦怠。
3.通过阅读这段文章,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教 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 是懂,不要不同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 心,不能自满。
听曾国谈“士人读书”
我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 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 大名臣”。是我国近代化建设 的开拓者之一。
1.朗读指导。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 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 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 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古文中,“盖”在句首,后面一般需要断句。
2.理解句子。 (1)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 三要有恒。
盖:句首语气词。
士人:读书人。
志:志向 。
识:见识
恒:恒心 翻译: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 第三要有恒心。
(2)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下流:下等,劣等。
翻译:有志向就不甘心成为下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 要有恒。
4.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遵循这三点 不甘为下流 不敢以一得自足 断无不成之事
不遵循这三点 甘为下流 河伯观海,井蛙窥天 有不成之事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遵循这 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 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 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 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