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545a9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b.png)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竹席的美称,指光洁如玉的竹席。
这句指红色的荷花已经枯萎凋零,坐在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天的凉意。
2、罗裳:锦罗制成的裙子。
3、兰舟:用木兰制成的华美小舟,后用作小舟的美称。
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
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
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4、锦书:指夫妻间诉说思念之情的书信。
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之。
根据不同排序,可以读出许多首怀念远人的诗歌。
后代遂以“锦书”、“锦字”代指思念的书信。
5、雁字:大雁飞行时,排成“一”或“人”字,故称。
这里指信使,相传大雁能够传递书信。
据《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赏析: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
下片写别后的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
丈夫应该也是如此,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对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
相思之情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的深处,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解脱了。
这首词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蕴了无尽的情思。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53299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b.png)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1,轻解罗裳2,独上兰舟3,云中谁寄锦书来4,雁字回时5,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玉簟(音dian)秋:从竹席上感到秋天的凉意。
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
2.罗裳:质地轻细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3.兰舟:即木兰舟。
因木兰的舟紧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
4.锦书:即帛书。
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
这里是书信的美称。
相传鸿雁能传书信。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
”5.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粉红的荷花凋谢了,只有一缕芳香残留,如玉的竹席有了凉意,使人感受到了新秋。
换下轻柔的夏日丝裙,独自登上美丽的木舟。
云中的鸿雁呵,你可否带来对我的问候?你排成人字在云头,却空有月光洒满西楼。
花儿凋谢了,水儿在流,同样的相思惹起两处的闲愁。
这种情意呀,无法消抹,才平整了眉头,却悄然上了心头。
【赏析】李清照是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
传说婚后不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此说多为今日之学者所不取。
如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说:“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陈祖美认为写作于崇宁二年(1103)深秋,时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父格非已被列入奸党,清照被迫回娘家济南府章丘明水,可成一说。
清人梁绍壬评此词一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寻常不经意语出”。
以“寻常不经意语”(红藕玉簟本寻常物象),一加“香残”,一加“秋”字,便觉满目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
“轻解罗裳”见季候、见人物。
“独”字见心情。
“兰舟”与“罗裳”相似,皆为美好之物以衬美好之人。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14d3cff121dd36a32d82a5.png)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译文与鉴赏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译文与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b04970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2.png)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译文与鉴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先写清秋时节与爱人别后,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西楼望月恨雁来无书,再以两地相思之情如同花飘零、水流东那样出之自然来说明此情无由消除,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译文,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
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
《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
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a1820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a.png)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李清照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欢迎来参考!《一剪梅》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赏析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鉴赏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或赞赏其“精秀特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87eb3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63.png)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一剪梅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易安体”的奠基之作。
这首词通过一位女子的感情经历,表达了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男女之间幸福生活的束缚。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同样写于汴京,又名《醉花阴》,是一首闺怨词。
《漱玉词》记载此词原名为《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最早见于北宋。
词牌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漱玉词》载:“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女文豪,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宋代杰出女文学家,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写的是闺中思妇,但仍能从中看出作者开阔的胸襟。
“绿肥红瘦”,是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的怀念。
因为春天到来,万物欣欣向荣,但是却也让人愈加思念那些已逝的美好事物。
而“红瘦”是指花谢了,形容憔悴的样子,是写惜春的情态,这里面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愁苦啊!更何况词人远离故土,身在异乡,更是有家归不得,还要承受远行之苦。
再加上思妇们的伤春之情,使她更加寂寞和惆怅,所以也就只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那是对老公赵明诚的想念。
一个人的悲哀,只有自己品尝,无人可以分享。
结尾以景结情,是李清照这首词的主题所在。
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易安体”的奠基之作。
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之一,易安体的创立。
本篇抒写作者与丈夫久别重逢,彼此惜别之情,缠绵悱恻。
李清照《一剪梅》拼音及翻译
![李清照《一剪梅》拼音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92b92ce172ded630a1cb614.png)
李清照《一剪梅》拼音及翻译 导语:一剪梅 是北宋诗人李清照 的名作, 也是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篇目。
下面是对高二语文必修五课本中一 剪梅的翻译以及对一剪梅的赏析,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古诗 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思想。
yī jiǎn méi 一剪梅 sòng lǐ qīng zhào 宋 李清照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 qīng jiě luó cháng ,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云中谁寄锦书来? yàn zì huí shí , yuè mǎn xī lóu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 liǎng chǔ xián chóu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 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李清照《一剪梅》拼音及翻译
![李清照《一剪梅》拼音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6221b074afe04a1b171de5f.png)
导语:是北宋诗人的名作,也是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篇目。
下面是对高二语文必修五课本中一剪梅的翻译以及对一剪梅的赏析,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思想。
yī jiǎn méi一剪梅sòng lǐ qīng zhào宋李清照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qīng jiě luó cháng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云中谁寄锦书来?yàn zì huí shí,yuè mǎn xī lóu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liǎng chǔ xián chóu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李清照代表作一剪梅
![李清照代表作一剪梅](https://img.taocdn.com/s3/m/6ef6c56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69.png)
李清照代表作一剪梅李清照代表作一剪梅导语:《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代表作一剪梅,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剪梅宋代: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赏析解读李清照《一剪梅》
![赏析解读李清照《一剪梅》](https://img.taocdn.com/s3/m/b405bc09998fcc22bdd10d0f.png)
赏析解读李清照《一剪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鉴赏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eecae0fcfc789eb162dc814.png)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鉴赏 李清照 《一剪梅 》鉴赏文学 作品 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 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 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 去研究的必修课。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鉴赏,希望对 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 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 《花庵词选》 中题作别愁, 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 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 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 (婚)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 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 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 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 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 冷之意境。
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 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 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 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 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 逸致的游玩。
一剪梅古诗李清照
![一剪梅古诗李清照](https://img.taocdn.com/s3/m/dde2492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19.png)
一剪梅古诗李清照一剪梅古诗李清照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剪梅古诗李清照,欢迎来参考!一剪梅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注释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db77310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7c.png)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注释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注释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下面yjbys为大家整理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希望可以帮到你!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作品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
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905429168884868762d6df.png)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导读:一、作品原文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注释和译文: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二、作品赏析文学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宋词: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
![宋词: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47ab7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9.png)
【导语】此词是宋词婉约派的名作,写的细腻深情,在写作⼿法上颇为⼈称道。
该词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句,既是对偶句,⼜浅⽩易懂,读之琅琅上⼝,声韵和谐。
下⾯是⽆忧考分享的宋词:李清照《⼀剪梅》原⽂赏析。
欢迎阅读! 《⼀剪梅》 李清照 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飘零⽔⾃流。
⼀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头。
【译⽂⼀】 红藕⾹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泛⼀叶兰⾈。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在地飘零,⽔,⾃在地飘流,⼀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隐隐缠绕上了⼼头。
【译⽂⼆】 红⾊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丝残⾹,素⽩的⽵席⾥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样⼀去不回头。
同样⼀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
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到了烦乱的⼼头。
【评点】 这是⼀⾸别离词,是词⼈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词⼈怀远念归。
开篇⼀句点出时令,⼤概在清秋时节。
“红藕⾹残”写户外的莲藕,“⽟簟秋”写室内的凉席,这两处描写都是在渲染节⽓。
此句⾊彩明丽,含蓄深沉,景中含情。
花的开落,是⼤⾃然的规律使然,⼈⽣也是如此,悲欢离合才是世态常情;⽟席变凉,这⼀⽅⾯是肌肤所感,另⼀⽅⾯更是⼼中所感。
这⼀句内涵丰富,为全词营造出⼀种凄凉的氛围。
随后五句交代词⼈⼀天的⾏动。
“轻解罗裳”两句,写词⼈⼼事满怀,于是泛⾈河上。
李清照诗词一剪梅
![李清照诗词一剪梅](https://img.taocdn.com/s3/m/df8eabf12f60ddccdb38a0b7.png)
李清照诗词一剪梅引导语:《》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鉴赏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64db2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9.png)
李清照《⼀剪梅·红藕⾹残⽟簟秋》赏析《⼀剪梅》李清照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飘零⽔⾃流,⼀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这⾸词作于词⼈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沉溺于情海之中纯洁的⼼灵。
“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这⾸词开头三句是说,荷已残,⾹已消,冷滑如⽟的⽵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泛⼀叶兰⾈。
⾸句的上半句“红藕⾹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写“⽟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说明这是“已凉天⽓未寒时”。
全句设⾊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的景⾊,⽽且烘托出词⼈的情怀。
花开花落,即是⾃然界的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事象征;枕席⽣凉,既是肌肤间的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感受。
后两句写的是⽩昼在⽔⾯上泛⾈之事。
以“独上”⼆字暗⽰处境,暗逗离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上阕后三句是说,仰头凝望远天,那⽩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字,⼀⾏⾏南归的时候,⽉光皎洁浸⼈,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云中谁寄锦书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着以“雁字回时,⽉满西楼”两句,构成⼀种⽬断神迷的意境。
上阕共六句,⾸句领起全篇,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从昼到夜⼀天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所⽣之情。
“花⾃飘零⽔⾃流。
⼀种相思,两处闲愁。
”下阕前三句是说,花,⾃在地飘零;⽔,⾃在地漂流,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词的换头“花⾃飘零⽔⾃流”⼀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兼⽐兴,其所展⽰的花落⽔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残”、“独上兰⾈”两句相合拍的;⽽其所象喻的⼈⽣、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以⽆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在写⾃⼰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推想到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的,⽽是双⽅⾯的,以见两⼼之相印。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https://img.taocdn.com/s3/m/c385f87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d.png)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别情佳作。
全词通过女词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揭示了中华民族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展现了她精湛的审美传达技巧。
一、作品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2、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
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
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2b234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6.png)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文言文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1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词译文及鉴赏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词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7e74ae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7.png)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词译文及鉴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由李清照所创作的,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译文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鉴赏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 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 身。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 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 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 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 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 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 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然而 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 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 苦。
薄 雾 浓 云 愁 永 昼 , 瑞 脑 消 金 兽 。
醉 花 阴
九 万 里 风 鹏 正 举 。 风 休 住 , 蓬 舟 吹 取 三 山 去 。
我 报 路 长 嗟 日 暮 , 学 诗 谩 有 惊 人 句 。
仿 佛 梦 魂 归 帝 所 , 闻 天 语 , 殷 勤 问 我 归 何 处 。
天 接 云 涛 连 晓 雾 , 星 河 欲 转 千 帆 舞 。
生 怕 离 怀 别 苦 , 多 少 事 、 欲 说 还 休 。
任 宝 奁 尘 满 , 日 上 帘 钩 。
香 冷 金 猊 , 被 翻 红 浪 , 起 来 慵 自 梳 头 。
凤 凰 台 上 忆 吹 箫
魂 梦 不 堪 幽 怨 , 更 一 声 啼 。
酒 阑 歌 罢 玉 尊 空 , 青 缸 暗 明 灭 。
长 记 海 棠 开 後 , 正 是 伤 春 时 节 。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 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 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 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 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第二年 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 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 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 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 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 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 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 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 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 此结束。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 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 地死在江南。
参考译文2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 •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 •那白云舒卷处, •谁会将锦书寄来? •正是雁群排成“人”字, •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 •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 •自顾地飘零, •水, •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 •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 •这相思, •这离愁, •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 •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风 定 落 花 深 , 帘 外 拥 红 堆 雪 。
好 事 近
才 下 眉 头 , 却 上 心 头 。
此 情 无 计 可 消 除 ,
一 种 相 思 , 两 处 闲 愁 。
花 自 飘 零 水 自 流 。
雁 字 回 时 , 月 满 西 楼 。
云 中 谁 寄 锦 书 来 ?
轻 解 罗 裳 , 独 上 兰 舟 。
她的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 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 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 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 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 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 知 否 ? 知 否 ?
试 问 卷 帘 人 , 却 道 “ 海 棠 依 旧 ” 。
昨 夜 雨 疏 风 骤 , 浓 睡 不 消 残 酒 。
如 梦 令
莫 道 不 消 魂 , 帘 卷 西 风 , 人 比 黄 花 瘦 。
东 篱 把 酒 黄 昏 后 , 有 暗 香 盈 袖 。
佳 节 又 重 阳 , 玉 枕 纱 厨 , 半 夜 凉 初 透 。
红藕香残玉簟秋,
勾勒环境
叙写情事 神驰遐思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 者 的 寂 寞 相 思 之 情 。
抒 情 为 主 , 全 词 主 要 抒 写
人 的 独 居 生 活 , 下 片 由 以
渔 家 傲
连 天 衰 草 , 望 断 归 来 路 。
倚 遍 栏 干 , 只 是 无 情 绪 ! 人 何 处 ?
惜 春 春 去 , 几 点 催 花 雨 。
寂 寞 深 闺 , 柔 肠 一 寸 愁 千 缕 。
点 绛 唇
者 次 第 , 怎 一 个 、 愁 字 了 得 !
梧 桐 更 兼 细 雨 , 到 黄 昏 、 点 点 滴 滴 。
名句赏析: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
•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 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 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 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 以遐想。
下阕
• • 以抒情为主 抒发了女词人 寂寞相思之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
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
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二人两心相
印。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 “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 • 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 李清照将这句化得出奇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 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 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 思之情无法排遣。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倒装句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 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
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上阕
• 写女诗人的独居生 活
花自飘零水自流。
• 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承上,与“红藕香残”, “独上兰舟”呼应; • 启下,引出“相思愁”。移 情于物,借景抒情。
红 藕 香 残 玉 簟 秋 。
一 剪 梅
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呢?
这是一首闺情词。易安结婚不久, 赵明诚就到远处去上学,李清照 “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 以送之。”(引自元人伊世珍《嫏 环记》)
朗诵练习
一剪梅
李清照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 相似,节奏整齐。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 字。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人 悄 悄 , 月 依 依 , 翠 帘 垂 。
酒 醒 熏 破 春 睡 , 梦 断 不 成 归 。
夜 来 沈 醉 卸 妆 迟 , 梅 萼 插 残 枝 。
诉 衷 情
梧 桐 落 , 又 还 秋 色 , 又 还 寂 寞 。
断 香 残 香 情 怀 恶 , 西 风 催 衬 梧 桐 落 。
烟 光 薄 , 栖 鸦 归 後 , 暮 天 闻 角 。
宋 李 清 照
·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 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 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 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 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 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 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 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 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 《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 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李易安人生之五不幸—— 国家飘摇 丈夫病逝 再婚不幸 金石遗失 晚年无子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 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 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 苦。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 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 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 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临 高 阁 , 乱 山 平 野 烟 光 薄 。
忆 秦 娥
凝 眸 处 , 从 今 又 添 , 一 段 新 愁 。
惟 有 楼 前 流 水 , 应 念 我 、 终 日 凝 眸 。
念 武 陵 人 远 , 烟 锁 秦 楼 。
休 休 ! 这 回 去 也 , 千 万 遍 阳 关 , 也 则 难 留 。
新 来 瘦 , 非 干 病 酒 , 不 是 悲 秋 。
红藕香残玉簟秋。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 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 者。‛ 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 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 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 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