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深入分析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并相应作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规划管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对策研究。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主要问题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土地面积占了全国土地总面积
的94%以上。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与发展,忽
视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与整治,从而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天壤之别。
农村出现了环境卫生脏乱差、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空间无序、自然生态失衡
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5-2016年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均
强调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农村振
兴战略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
动方案》,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
一项重要任务。
并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
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的行动目标。
一、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就是指农村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综合,其中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状况,是衡量人居环境状况的重要指
标。
”①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虽然新农村建设使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从
总体上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脏乱差。
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生产废弃物等排放量逐年递增。
一是生活垃圾、农业
生产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等形成的“白色”污染问题严重。
房间屋后、田间地头,河道两旁随处可见丢弃的垃圾,这些垃圾像是一块块膏药,粘附在农村美丽的自
然环境中,破坏了乡村美,更严重的是,这些垃圾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渗入到土壤、地下水、空气中,对村民的生命健康产生了安全隐患;二是多数村庄没有污
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的管网建设,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有的直接排到门外路面上,不仅影响交通环境,还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有的顺着自制的排水沟流到沟渠、田地里,形成臭水沟等,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
三是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
农村厕所改造在一些地方尚未完成。
厕所还是过去的坑式,相当于粪便的储存所,卫生条件差,臭气熏天,特别是夏天,苍蝇蚊子横飞,极易传播痢疾、甲肝等疾病,严重降低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也有损美丽乡村形象。
2、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匱乏。
虽然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在增长,但相对于人居环境优化的需求还远远不够。
比如,有的
山区村庄没有完备的排水、污水处理系统,传统的排水沟渠由于长年累月没有疏通,又大多淤堵。
遇到多雨季,山洪易致村庄被淹;农村道路路况也较差,虽然
实现了村村通,但由于建后无养护经费,无养护机构,路面毁损无法及时修补,
不仅缩短了道路的实际使用寿命,还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农村互联网普
及情况远低于城镇。
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6月,城镇
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3、建设无序,规划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城
市群体规划史,但绝大多数农村却呈现“自由发挥”的发展怪象。
一是由于村庄无
整体规划,导致村庄建设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引导,村庄整体布局散乱,
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畜禽养殖等实际问题。
生产生活空间混杂,农
户建房自己选址、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这种随意乱建,
不仅影响村容村貌,也为村庄后续的规划与管理,埋下隐患,增加建设难度。
二
是有些乡村,虽然做了人居环境规划,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比
如由城市规划人员来规划乡村,由于缺少农村生活经历,规划脱离农村实际,实
施性差,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起不了实际作用。
有的规划千篇一律,没有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形态和风士人情,体现乡村特有风貌。
4、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热情不高。
农村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农民对于建设自己的家园理应最有发言权。
但现实是,农民主体地位
缺失,处于一种依赖性强、被动接受管理的境况。
一方面是农民自身集体行动能
力较弱,主体意识不强。
传统观念在某种程度下,还影响着今天的农民,虽然随
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思想行为也发生了转变,但更多的是表现在对个
人自身的维权意识上增强,对集体建设的主体意识依然淡薄。
另一方面,农民在
公共话语权中处于弱势地位,往往被排除在决策之外。
政府的手伸向农村建设的
每个角落,干预过多,存在严重的越位现象。
农民自己的家园,没有了装扮的权利,很多理应由农民自主完成的事情,也被政府包办代替了。
农民长期处于一种
被动接受的状态,主体性被逐渐削弱。
二、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主要对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的新期盼,是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义。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人居环境建设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首先要创新投入方式。
依据“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逐步完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投入体系,还要引导形成社会资金投入、村民自筹建家园的多元化投入
格局。
其次,政府要统筹管理相关渠道资金,进一步整合农村饮水、道路、排污、改厕等涉农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
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
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乡村绿化等项目工程。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支持个性化、亲环境型发展。
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将基础设施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农村
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
2、加强村庄规划管理。
村庄规划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考虑。
宏观层面,要符合国家城乡统筹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趋势。
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把小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共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
微观层面,要具体结合农村自有的村
庄形态、田园风貌、民俗文化等条件进行村庄规划。
要突出特色,留往乡愁。
因
为一个村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正
是这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便得乡村环境呈现出丰富
多彩的形式和风格。
②所以,要因地制宜,构建新型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科学化模式。
要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
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
本覆盖③。
3、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内
容。
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更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
首先,政府要权责分明,不能干预过多。
要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公示制度,保障
村民权益。
只有政府给予了参与权与相应的决策权,农民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发挥。
其次,帮助村民树立主体意识。
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征求村民意见,引导他
们积极参与其中。
对于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充分给予采纳。
最后,建立完善村规
民约,深化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明确农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
村内公共空
间整治以村民自治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鼓励农民全程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规划、建设、运营、管理④。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和文明健康意识。
村民是长居于乡村的主人,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必须要提高农民的环保和卫生意识。
要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画册、入户培训、张贴标语、树典型等多种方
式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
一是让村民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让他们树立生态文明
理念。
比如,让他们了解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壤、空气、食品安全造成的巨大
危害性;过度砍伐造成的生态破害性等。
二是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
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典型引路等形式,鼓励村民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摒弃
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动。
提高村民文明卫生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乡
村新风尚。
使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内在的自觉要求。
参考文献:
[1]周筱芳,农村人居环境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2006,(12)65-67
[2]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国政府网 2018-02-05
【科研项目】全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
作者简介:
杨天,1971年9月,女,安徽池州人,汉,本科,讲师,副主任,研究发现:文化建设、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