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理论时距曲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时距曲线基本概念
2.直达波时距曲线
3. 反射波时距曲线
4. 折射波时距曲线
1. 时距曲线的基本概念
在地面激发了地震波后,根据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波的类型
(如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地震波将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

为了定量地说明不同类型的波在各种介质结构情况下传播的
特点,在地震勘探中主要采用“时距曲线”(时距曲线方程)这个概念。

时距曲线:是表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
,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x 之间的关系。

1. 时距曲线的基本概念
1.1 时距曲线
图a 自激自收,同相轴形态与界面起伏相对应
图b 多道接收,同相轴形态与界面起伏不对应
1. 时距曲线的基本概念
1.2 共炮点和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按观测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放一炮,在一个多道检波器组成的排列上接收并得到一张地震记录,地下存在反射界面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称为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另一种是在许多炮得到的许多张地震记录上,把同属于同一个反射点的道选出来,组成一个共反射点道集,于是可得到界面上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共炮点记录共反射点记录
1.3 几个基本概念
•炮检距(offset):炮点到地面各观测点的距离,也称为偏移距。

•初至时间(first break):所有波中最先到达检波器(Geophone)并记录下来的地震波第一波峰时间。

•同相轴(event):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共炮点(common shotpoint):所有接收点具有共同的炮点。

•纵测线(inline):激发点和观测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非纵测线(offline):激发点不在测线上。

1.时距曲线基本概念
2.直达波时距曲线
3. 反射波时距曲线
4. 折射波时距曲线
x
t
x
t (x 1,t 1)(x 2,t 2)(x 3,t 3)(x 4,t 4)(x 5,t 5)t1
0t3
t2
t4
t5
x 1x 2x 3x 4x 502. 直达波时距曲线
直达波:从震源直接到达检波点的波。

o
S 1S 3
S 2x 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
直达波时距曲线特点:
是一条过原点的对称直线;
直线的斜率为波速的倒数。

•直达波
•折射波初至识别
1.时距曲线基本概念
2.直达波时距曲线
3. 反射波时距曲线
4. 折射波时距曲线
2201
4h x V
+A
0反射波时距曲线可写为:
反射波时距曲线
实际地震记录中反射波
反射波
m
接收点在上倾方向接收点在下倾方向
b
●对于倾斜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其极小点总是位于相对激发点偏向界面的上倾方向一侧。

●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对称于过x min 点的t 轴。

●反射界面埋藏越深,则视速度越大,即时距曲线越平缓。

2
)
2(11x h v dx
dt dt dx v a +===
3.3.5 动校正
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 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
行时与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
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

这是由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3.3.5动校正(Normal MoveOut —NMO )
定义:在水平面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x/2处的t 0时间,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称为动校正。

共炮点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反射波同相轴一般就能形
象地反映界面的形态了。

0t t t t t t =∆-⇒-=∆t 0:自激自收时间
使得共炮点道集的反
射波同相轴能反映地下界
面的实际产状。

绿点:实际反射点的
位置
蓝点:时距曲线上对
应的位置
黄点:动校正后的时
距曲线位置
1.时距曲线基本概念
2.直达波时距曲线
3. 反射波时距曲线
4. 折射波时距曲线
K R
地震波传播的路径为:OKRS=OK+KR+RS
地震波在上层介质中的旅行时为:
2
cos
2 tan
h i
cos)
2 tan
=
S P
思考题
1.什么是时距曲线?P244
2.推导水平单层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P2455-2-2式)
3.推导水平单层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P2465-2-5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