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版整理ppt
28
《学记》中的经典论述
注重启发式教学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又知教之所由废,
然后可以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 最新版整理ppt
29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教育学的创立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体趋 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是与一些著名教育家的努力 分不开。
与统治阶级的教育相对立,也同时存在着被统治阶级 的教育,即在自己的劳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用大量的事 实教育自己的子女明确在本阶级内部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对 统治阶级的仇恨。
最新版整理ppt
22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机器大工 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它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世界产业革命浪潮 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包括资本主 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教育学
基础
最新版整理ppt
1
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 1、平时成绩占30% 2、闭卷考试占70%
最新版整理ppt
2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 田晶
最新版整理ppt
3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教育” 第二节 教育要素 第三节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第四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最新版整理ppt
13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实现沟通的中介,包括教 育的内容和手段。
内容:体现于教育材料、教科书、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根据一定教育目的以及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
选择、组织)
手段: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根据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需
要进行设计)
封建社会,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贵族两个阶层,因而 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教会学校:“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 天文、音乐。骑士学校:“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 、打猎、下棋、吟诗)
最新版整理ppt
20
(三)教育同生产劳动脱离
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垄断,教学内容是 古典人文学科和制人之术。教育崇尚书本知识,轻视生产劳 动,排斥科学技术教育,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与死记硬背的 教学方法。
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 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从中、西方“教育”的词源来看都 反应了教育是一种培养儿童的活动。
最新版整理ppt
8
三、教育学中的“教育”
《教育大辞典》: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 会活动。
《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 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概论》(叶澜):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 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最新版整理ppt
9
《教育学》(教育学编委会):教育是在一 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 个性化相统一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Biblioteka 最新版整理ppt10
第二节 教育要素
一、教育者 二、学习者 三、教育影响
最新版整理ppt
14
第三节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一、教育的产生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 三、古代社会的教育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最新版整理ppt
15
一、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产生的原因
有意识、有目的地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是维 持生命和群体延续的必需手段。
(二)教育产生的条件
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原始社会的教育虽然很原始,但却是使当时简单的社会经验得以保 存、传递,是保障人和社会的延续和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
最新版整理ppt
17
三、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两种不同社会形态教育。
最新版整理ppt
18
(一)产生学校教育
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
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一部分人专 门管理生产、掌管国事、从事文化科学活动的可能,社会出现了脑力劳 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这一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如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 无名氏的《大学》等。
《学记》是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最新版整理ppt
27
《学记》中的经典论述
“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内在态度 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最新版整理ppt
12
二、学习者
受教育者 (将教育对象看作被动接受的人)
学生 (身心两方面尚未成熟的人)
学习者 体现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学习者的特征:
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3、不同的人在学习中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 4、不同的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3. 广泛性。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它包括人的各个阶 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 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 灵活性和实用性。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 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 的学习。
1. 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 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 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
2. 全民性。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 贫富差别、种族性别。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 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 出的新课题。
最新版整理ppt
16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非独立性
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 没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和机构。
(二)贫乏性
教育内容上只有简单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宗教观念、行为规范 等,教育方法主要采取口传身授。
(三)无阶级性
教育不分阶级,仅在教育内容、要求上有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 ∶“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 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 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 稼!”
最新版整理ppt
21
(四)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突出
教育的阶级性体现在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用等方面。
3、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最新版整理ppt
6
二、词源中的“教育”
1、“教育”的汉字起源
“教”字的左下方表示一个孩子,是教的对象 ,左上方的两个叉表示占卜活动,是教的内容,右 方是一个手持鞭子的人,表示教的过程与手段,整 个字表示成人手拿器械督促孩子学习。
“育”字左下是一个孩子,右半部是一个妇女 ,整个字像妇女养育孩子之形。
最新版整理ppt
24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于196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 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
“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 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 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三教育学发生了进一步分化和综合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33第五节第五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探究式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自身发展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问题复读生加剧高考惨烈度应届生成为弱势群体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师范生教育免费问题本科通识教育与转专业问题高等学校扩招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规律34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最新版整理ppt
19
(二)教育内容稳定、丰富
在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四书: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欧洲,奴隶社会有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有 所不同。(斯巴达:赛跑、跳跃、角力、骑马、游泳、掷铁饼、投 标枪、使用武器。雅典:文法学校、弘琴学校、体操学校)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翻译日文书籍的工作中,有关“兴学”的活动和 理论就借用了日文中的“教育”一词。
最新版整理ppt
7
2、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
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 “educare”,该名词由动词“educere”转换而来。
“educere”由前缀“e”(出)与词根“ducere”(引导)合 成,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
据《礼记》记载,夏朝已有名叫“痒”、“序”、“校”的施教机 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学校的设立。
在封建社会里,农业生产比奴隶社会大大提高,社会财富与人类经 验日益增多,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在规模碰上扩大 ,类型上增多,内容上丰富。
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以唐代为例,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 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东宫崇文馆、门 下省的弘文馆。地方设立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
英国哲学家培根(F.Bacon)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试 验归纳法,并认为该方法是获得知识的必由之路,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 方法论基础。
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 他学科并列。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的《大教学论》是近代 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甲骨文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 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当时这两个字还并不是一个有确定意义的词。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多体现在有关“学”的论述上,如《学记》(作者没有
确切的考证)、《进学解》(韩愈)、《劝学篇》(张之洞)。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第四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四、现代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
最新版整理ppt
26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 统的理性知识。
教育认识主要体现在一些著作中: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金言》 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政治学》 昆体良(M.F.Quintilianus)的《雄辩术原理》 孔子的《论语》 孟子的《孟子》 庄子的《庄子》等
最新版整理ppt
11
一、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对教育认识的不同,对教育者外延的理解也不相同。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自身在 培养人的活动中所肩负的任务和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 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 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1806年德国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的《普通教 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最新版整理ppt
30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E.Meumann)和拉伊(y) 反对思辨,主张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最新版整理ppt
23
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普遍建立义务教育制度,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2、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及整个社会发生联系,且联系
越来越紧密。 3、教育内容较为丰富,且具有变革性。 4、教育形式多样化。 5、重视教育立法,教育走向法制化。 6、教育逐步终身化。 7、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教育逐步实现全球化。
最新版整理ppt
4
第一节 认识“教育”
一、日常用法中的“教育” 二、词源中的“教育” 三、教育学中的“教育”
最新版整理ppt
5
一、日常用法中的“教育 ”
1、教育作为一种过程,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 “我从这部影片收到了深刻的教育。”
2、教育作为一种方法 “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