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_牛东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6期晋中学院学报Vol.22No.6 2005年12月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 ty Dec.2005
庄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牛东亚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庄子是我国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长久以来,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哲学、美学等方面来研究庄子的思想,很少关注庄子思想对教
育的启示与影响,甚至因其某些消极的观点来得出其/反教育0的定论。
其实庄子思想中蕴涵
有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如其飞扬心灵的学习目的观、尊重认知
规律的学习方法观、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观和效法自然的自然美育观等,都对现代教育有启示
意义。
关键词:庄子;教育;自由
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08(2005)06-0078-04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往往注重对儒家,特别是对孔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却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不少人认为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不具有教育思想,还有学者认为庄子的思想是反教育的。
然而如果我们用多视角的方式来细究庄子著作,便可发现其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它以其深邃的大智慧、独特的言语方式潜移默化地发散着其教育功能,并形成了儒/显0而道/隐0、儒强而道弱的教育思想表现形式。
在进行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挖掘庄子思想中的教育因素,以其指导现实工作有重大的意义。
一、飞扬心灵的学习目的观
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自由的象征,在庄子的文章中,表达这一思想的语句多次出现。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不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0(5齐物论6)/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始终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0(5大宗师6)自由是人生的完美状态,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一直是庄子的追求。
庄子对自由的解释是无待、无己和逍遥。
所谓无待,就是不依傍和借助任何外力,摆脱与物的相刃相靡,超越名利等各种现实的羁绊;所谓无己,就是提升小我,不以个人成败、进退萦怀,达到与天地精神的默契与统一;所谓逍遥,就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追求个性解放和纵情舒展。
教育即通过学习具体知识而体悟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教育中,求得自由的含义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积累丰富知识,熟练运用方法后获得能力的提升,求得心灵的飞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曲伸自如。
因而,从这一思想来看,决不能将教育局限于传授具体的知识,让学生成为储存知识的书柜。
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曾有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语: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教育无非是一切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这就是说,教育并不是为了知识而教育,应该是为了生活而教育,为了生命而教育。
学习的目的也就是在获得知识之后的一个跨越,一种超脱,是在知识的层次、方法和效率的层次基础之上达到的顿悟和神韵的境界,至此才能飞扬心灵,获得自由。
因此,学习的目的不是比较学生知识积累的多少,而是看他获得的能力到底有多少,也就是说,知识要为未来的再学习和美好生活而准备,这就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来源于实际,切合实际,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前瞻性等特点。
[收稿日期]2005-09-29
[作者简介]牛东亚(1980-),女,河南新乡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
与此相适应,学校的评价体系也应从学生的全面能力出发。
而事实是,现行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死板、生硬,学校考核学生的办法古老、单一,只从单纯的试卷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0、/坏0,致使许多学生埋头于书海、题海,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根本没有认识到生活知识、课外知识等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0的课程评价,这就要求在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以及评价实施过程方面都要随之转变。
与之相适应,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
这对促进学习目的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在5庄子6一书中,庄子描写了佝偻者/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犹掇之也。
0/大马之捶钩者0从二十岁开始锻造兵器,一直到八十岁,锻造的技巧已达到极其精熟的地步。
而解牛的庖丁也经过了由全牛到不见全牛的训练过程,其刃历十九年若新发于硎的境界和那如歌如舞的劳动场面也是经过日月磨练的结果。
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人在社会实践中只要游刃有余也可达到自由的境界,这种自由是在劳动中通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形成的。
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外在世界,使外在世界符合人的目的,这样自在之物就变成了为我之物,人从这种/为我之物0身上复现自己,关照自己,肯定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创造力量,人也就获得了自由。
但是这种自由境界的获得是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的。
因此,要想在学习和生活中达到自由的境界,获得心灵的飞扬,必须经过知识的积累、刻苦的训练、思维对知识的整合等一系列艰苦的经历和过程。
这不仅仅是行动上的过程,更是意志的考验,所以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行动到思想都要有正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
二、尊重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观
在5庄子6一书中,作者以其发散的思维、深邃的认识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
被描述、被认识的对象,按其形态和性质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万事、万物,即形态具体、内容单一的众多的个别事物。
如/号物之数谓之万0,/物量无穷0(5秋水6);/通于一而万事毕0,/天地乐而万事销亡0 (5天地6)。
(2)/理0,即一类事物共有的、内在的秩序或规律性。
如/万物有成理而不说0(5知北游6);/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0(5渔父6)。
(3)/道0,即万事万物的总体,指一种具有全观内容而又毫无具体形态的认识对象。
如/道通为一0(5齐物论6);/道覆载万物者也0(5天地6);/道者,万物之所由也0(5渔父6)。
和这些认识对象相适应,庄子思想的认识论相应地表现出三种认知方法和途径,即感知、思辨和体悟。
同时,这也是认识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首先,感觉是获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的首要条件;其次,思考是获得对具体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的方法;最后,体悟是获得对具体事物的认知的最高精神境界。
在这三个层次中,每个层次的认知结果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特性,如:作为对具体的、个别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具有鲜明的经验实在性,但又有极大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对一类事物共同的内在秩序的思辨的认识,具有某种确定性,但在形态上是完全抽象的;直觉体认到的对事物的根本认识,融合着个人的创新和见解,体现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求知态度。
5庄子6正是在这样的理解建构上展开多种描写,阐发道理,引人思考的。
如果从教育层面上来考虑的话,这正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它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是有一定过程,逐步发展的。
同时,它对提倡尊重学生个人认知发展过程,重视学生个人思考成果,改革满堂灌的言语式传统教学方法不无启迪。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它没有可见、可触的固态形式,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思维的活跃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效果。
而知识的掌握必是一种既有认识特质又有实践因素的精神活动,它凝聚着个人的独特的思想经历和生活经验,因而是一种难以用理论语言表述的、无固定逻辑轨迹可循的精神过程。
而传统的教学主要侧重于知识的言语式传授,老师讲得多,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少;在辅导答疑的活动中,教师/有问必答,和盘托出0,而不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在检查教学效果的考试中,又是死记硬背的内容多,反映学生能力的内容少。
在这种以言教为主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生从教师言语式的描述、讲解中很容易形成固化的思想,很容易沿着教师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知识记忆,显然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己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实际上成了贮存和传达教师之讯或教科书之言的录音机、传声筒,成了存放知识的仓库,因而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改革/一言堂0式的授课方式,改革/粉笔加黑板0的简单教学形式,除了语言性的讲解、描述之外,要开发新颖活泼、形式多样、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因为诗词文章等作品融注着作者的智慧与情思,许多佳作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0,需要阅读者自身的投入与体悟,同时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去对文章进行独到的感悟。
这时,教师从语言分析的角度以及教师的定势思维是无法代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切身感悟的,因此,需要学生变被动的知识接收者为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思考、学习的活动主体。
同时也要求教育者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受教育者的注意和需要,不能再满足于以/一言堂0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应一成不变地占据教学活动中的领导地位,而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某些教学活动中担任主角,实现教育由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努力实践,畅所欲言,运用好尊重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观,让教学的双方都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三、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观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然而/无为0并不是教人消极地不要创造,而是为了/无不为0,即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规律去充分作为。
在此基础上,道家又提出了/物各有宜,顺应本性0的思想。
庄子认为,万物有其特性,不同的个体各有自己的本性和长处,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保持各自的特性。
他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
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
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0(5至乐6)这就是说,鱼有水才能生存,而人在水中却要被淹死。
人和鱼各有特性,好恶本就不同。
因此,先圣充分认识到他们各自的差异性,因其特性而用之。
庄子又说:/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视,不敢饮食。
此之谓己养养鸟也。
若夫以鸟养养鸟也,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平陆而已矣。
0(5达生6)这就是庄子对个体独立性、自主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精神主体之自由的向往。
教育也应如此,顺应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创造出各式人才。
而与此原则相联系的便是宽容的气度。
既然物各有性,物各有宜,那么,就应该宽容不苛,接纳各种人才,兼收不同的思想。
使教育能够顺应各人的特性而施教,教育和拯救不良者,使人尽其才,而无被遗弃之人;能够顺应物情,使物尽其用,而无被遗弃之物。
庄子的这种思想和现代所提倡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0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是现代教育所应有的四个支柱,而所谓/学会发展0就是强调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所谓/学会共同生活0,就是强调要教育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和相互依赖性,学会在共同活动中与人合作共处,这充分体现出了现代社会向教育提出的新任务。
然而现实情况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安排和管理上实行一律化的要求,以一个模式培养各具特性的教育对象,以一种标准衡量和评价各具特长的人才,不顾教育规律而主观妄为,人为地进行强制教育,从而阻碍了学生各自本性和优势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创造精神,更不利于拔尖人才的成长,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埋没了在某些方面不足但在其他方面又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深思庄子/各便其性0的思想,对现代教育肯定主体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倾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不同类型教育对象的特点,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效法自然的自然美育观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0(5知北游6)庄子还在5天道6中提到/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共美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0在这两处,庄子提到/天地有大美0。
在庄子看来,天地之美,为自然无为之美,天地为万物之总,万物也都处在自然无为之状态。
在5庄子6中,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鸟、兽、虫、鱼、草、木在其中自由和谐地吸天地之气、沐自然之露,充分展示自身的自由之美。
庄子正是以此来教育人们以美的眼光、美的情感去发现美,去创造美,从而
获得自由。
庄子的自然体悟包含着两个层次的内涵,其一是对自然(道)之/至美0的体察。
以上天地之美便是一例。
另一个层次是指一种自然生活风格,它开掘着生命中本然天性的无限源泉。
庄子曰:/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
0(5天道6)所谓/无以人灭天0句是不要人为地压抑、干涉或改变个体的自然本性。
从教育的层面来看,效法自然也是一种重要的美育方式。
学习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埋头于书本,前人的众多研究表明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除却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学习的自然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古之著名书院均建在风光旖旎、山水相映的幽静之地,似乎也显示着效法自然、自然冶情的功效。
效法自然的方法不仅引导学生走出书斋,拓宽视野,以物为师,从实践中学习,而且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细致观察,独立思考,努力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中去体悟新知。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如果我们拓宽视野,转换角度来重新审视庄子思想,就会发现新的理念、新的启示。
在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广阔的思想领域发掘无穷的宝藏,引导实践,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刘建国,顾宝田注译.庄子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扬启亮.道家教育的现代诠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The Enlightenments of Zhuangzi.s Thoughts for Modern Education
Niu Dong-ya
(Colle ge o f Literature,Nort hwe st No rmal Unive rsit y,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Zhuangzi who stands for Taoist school is very famous in our country.The idea of philosophy and beauty can be found in his thoughts.For a long time,most researchers study Taoist school through philosophy,beauty and so on,wi thout concerning Taoist.s enligh ten-men t and effect on education,even usually draw a conclusion)))anti-education because of some side effects.In fact,in Zhuangzi.s thoughts are also embodied the ideas of education,such as studying purpose,studying method,people-cultivati ng,natural beauty and so on,which are worth us studying seriously.
Key Words:Zhuan gzi;education;freedom
(责任编辑杨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