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环境影响评价书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1 地理位置
xx,简称汴,现为xx省直辖市,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xx地处东经113°52′15″~115°15′42″,北纬34°11′45″~35°01′20″,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1平方公里。
xx市东距xx海500公里,与商丘市的民权县、睢县接壤,西距xx省省会郑州市72公里,与郑州市的新郑县、中牟县相连,南与许昌市的长葛县、鄢陵县和周口地区的太康县、扶沟县毗邻,北临xx河与xx市的封丘县、长垣县隔河相望,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xxxx化学有限公司年产30000吨助剂系列产品项目拟建于xx市(汪屯)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内,项目位于310国道以北,西邻外环路,厂址北邻夸克化工,东临双塔涂料科技有限公司,东北面为博凯化工,南面隔壁为xx特耐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其地理位置详见附图一,项目周围环境情况见附图二。
3.1.2 地形地貌
xx地处豫东平原,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华北地台的组成部分。
在大地构造上,处于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与新华第二沉降带,华北坳陷复合交换部位,属于华北坳陷盆地,沉积层厚达1000~5000m。
由于地质构造形迹大多隐伏在巨厚的沉积层下、因此地表形迹不明显,大部分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单一,地质条件比较简单。
在地貌形态划分上,xx属于xx河冲击扇平原的组成部分,微地貌起伏不平,差异较大,地势总趋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坡度降为1/4000~1/2000。
海拔介于69~78m之间。
本项目拟建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地面标高~70.0m。
3.1.3气候特点
xx所辖区域气候,主要受蒙古高压、太平洋副高压交替控制,属暖温带大陆性
季风气侯,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四季分明。
年均日照时数为2267.6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1%,其中最长为6月份,最短为2月份;太阳辐射总量为全省相对高值区,年平均气温为14℃,一般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7月份为全年最热月,极端最低气温为-16℃,极端最高气温为42.9;年均降水量为627.5mm相对变率为21%,属全省变率高值区,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65%,冬季降水量最少,约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
夏季主导风向为S风,冬季主导风向为NE风,年平均风速3.0m/s。
3.1.4水文及水文地质
3.1.
4.1地表水
xx市境内河流众多,分属两大流域。
xx河大堤以北滩区为xx河流域,xx河在xx市境内长88公里,流域面积263.76平方公里。
xx河流域面积虽小,但它位于xx 市水系上游,而且流量大、地势高,xx河水资源被用于压沙灌淤、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对保证本市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xx河大堤以南属淮河流域,流域面积5913.06平方公里。
在xx辖区内分为沙颖河、涡河、红卫河三大水系。
沙颖河水系在xx主要河道是贾鲁河,贾鲁河发源于嵩箕山山区,经郑州市中牟县入xx县境内,在本辖区内流长45公里后出xx辖区进入扶沟县境内。
涡河起源于xx县西部,流经xx县、尉氏县、通许县,在本辖区内长度为72.6公里,境内先后汇入xx县运粮河、通许县孙城河、惠贾渠、百邸沟等河流。
xx河是涡河一大支流,它起源于xx市,在xx先后有xx河、xx河、药厂河、东郊沟汇入,在xx县xx附近有xx河汇入,在杞县李岗有淤泥河汇入,在xx市辖区内长度65.9公里。
兰考县境内主要河流为红卫河水系,向东流入山东省。
xx现有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3条,其中属于沙颖河水系的河流有7条,属于涡河水系的河流有23条,属于红卫河水系的河道有3条。
流域面积在30~100平方公里的河道有45条;流域面积在10~100平方公里的河道有68条,
流域面积在10~30平方公里的河道有68条。
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下的沟河多达8000余条。
本工程纳污水体为xx河,xx河起源于xx市,在xx市先后有xx河、xx河、药厂河汇入、在xx县xx有xx河汇入,在xx市辖区内长度65.9Km,现状使用功能为纳污、农灌、泄洪。
3.1.
4.2地下水
xx市地下水储量丰富,在450m深度内埋藏有多层含沙水层,水质较好。
根据含水层埋藏条件和开采现状,将地下水分为浅层、中深层和深层3个开采段。
①浅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是全新系统及更新系统上部含水层的地下水,埋藏深度0~70m。
含水层由3~6层中砂、细砂及粉砂组成。
含水层底板埋深40~60m,岩性自上而下由细变粗,厚度20~55m,由西北往东南逐渐变薄,多年平均水位埋深,一般在2~4m,老城区为10~20m。
地下水流向呈西北—东南。
浅层地下水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和河渠渗漏,其次是灌溉回渗、侧向径流及坑塘渗漏补给。
浅层地下水径流,xx河水侧补影响着市区北部的地下水,使地下水流向呈北—南。
非漏斗区地下水流向呈西北—东南,漏斗区地下水流向由四周向中心汇流。
浅层地下水排泄主要是径流、蒸发和人工开采。
②中深层地下水
中深层地下水,指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下部水层,埋藏深度70~180m。
由3~6层细砂、中砂组成,含水层顶板埋深70~80m,深150~180m,含水层组总厚度12.1~46.35m,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变薄。
多年水位平均埋深,非漏斗区3.60~6.59m,漏斗区14.14~20.16m。
中深层地下水与地表水没有直接的水力联系,它的补给来源是浅层地下水的越流和周边补给。
地下水流向与浅层地下水基本一致,非漏斗区呈西北—东南向,漏斗区由四周向中心汇流。
人工开采是中深层地下水主要排泄方式。
③深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指更新统及部分新第三纪含水层,埋深为180~280m,由3~4层细砂组成,含水层组总厚度25m~36.7m。
埋藏在280~450m的含水层组,由4~6层细砂、中细砂组成,含水层组总厚度26~46.35m。
多年水位平均埋深18.15~19.67m。
深层含水层与中深层含水层之间有40~50m粘土和亚粘土层,两者之间没有水力联系,主要侧向径流补给。
深层地下水流向基本与中深层的流向一致,呈西北-东南向。
人工开采是深层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3.1.5土壤
xx所辖区域由于历史上xx河多次决口、泛滥、改道,使微地貌起伏不平,显著差异,形成临xx滩地、新积土地、背河洼地、冲积和风积沙丘砂地,xx河故道条带状砂丘地,xx土岗地,脱潮土地,泛淤平地等地种。
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受xx河冲击影响,成土母质主要为xx河冲击物。
在经过长期的自然变化和农业耕作种植,现在xx境内的土壤可分为潮土、风砂土、盐土、新积土四大类,其中潮土类占整个面积的97%,而且大部分地势平坦,适宜农作物种植。
3.1.6资源
3.1.6.1动植物资源
xx市动物区系华北动物区系,动物资源主要分为野生和饲养动物,其中野生动物较少,有近百种。
兽类缺乏,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鼠兔类居多。
饲养类动物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等,其中牛、猪、羊已成为全省的繁育基地。
家禽类以鸡鸭为主,近年来鹅、鸽、鹌鹑等发展较快。
水产资源以鱼为主,所产xx 河鲤鱼最为著名,被誉为“鱼之上乘”而闻名中外。
在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影响下,xx在植物系区划上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物种类繁多。
其中陆生植物700多种,水生植物46种。
xx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是xx重要的农业区,土地均已开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主
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各种乔木、灌木、药用植物等,是全国著名的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西瓜、泡桐生产及出口基地。
3.1.6.2水资源
据水文地质勘察资料记载,xx市多年地表水资源量均值为4.577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均值为9.466亿立方米。
2005年xx从xx河引入水量2.0657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量4.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2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为0.87亿立方米/年。
2005年xx市水资源总量为12.7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260吨。
3.1.6.3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预计石油总生成量为 5.6亿吨,天然气储量为485亿立方米,现已大量开采利用。
煤炭资源埋藏较深,预测储量为77.9亿吨。
另外,地下还有丰富的石灰岩、岩盐、石膏等矿产资源。
3.2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3.2.1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
3.2.1.1环境空气
本项目所在地位于xx市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按照当地环境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2类标准。
3.2.1.2地表水
本项目纳污河流为xx河,根据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本次地表水评价xx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xx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
3.2.1.3声环境
本项目位于xx市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厂址南邻310国道,东、西、北3厂界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
3.2.2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据调查,本项目厂址周围环境保护目标见表3.2-1。
具体四至范围及相对位置见附图二。
表3.2-1 项目周边环境敏感点调查情况
3.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将充分利用已有监测数据,同时结合近期现状监测数据,对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客观评价。
本项目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数据部分引用《兰博尔xx科技有限公司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xx五一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5000吨环保型高固体份汽车漆、水性涂料项目》、《双塔涂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档环保涂料异地搬迁技改项目》中现状监测数据。
本项目与双塔涂料公司相邻,项目位于兰博尔西北侧约415m,五一新材料西侧约1110m,距离较近;兰博尔项目监测时间为2016年11月,双塔项目及五一新材料项目监测时间均为2017年11月,至今区域内未有新投产项目及新增污染源,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关于环境现状质量评价数据有效性的规定。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数据来源详见表3.3-1。
表3.3-1现状调查数据来源一览表
3.3.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3.1.1调查点位及因子
(1)调查点布设
根据本次评价区域的气象特点及该项目污染物状况和厂址周围敏感点分布情况,共布设6个调查点位。
评价确定的调查点位名称及与本项目相对方位、距离见表3.3-2,调查点位见附图四。
表3.3-2 环境空气调查点位
(2)调查时间及频率
本项目监测时间见表3.3-3,具体监测频率见表3.3-4;监测分析方法见表3.3-5。
表3.3-3 环境空气因子监测时间表
表3.3-4 环境空气因子监测频率表
表3.3-5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分析方法及检出限
3.3.1.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本项目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具体见表3.3-6。
表3.3-6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2)评价方法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方法采用统计监测浓度范围,同时计算其超标率及最大值占标率。
单因子最大值占标率公式如下:
P i=C i/C0×100%
式中:P i——i污染物最大值占标率;
C 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m3);
C0——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mg/m3);
(3)监测结果分析
监测结果与分析见表3.3-7。
表3.3-7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与分析
对照执行的相应环境标准,本项目各调查点位的SO2、NO2、非甲烷总烃均能满
足标准要求;NH3、H2S、二甲苯、HCl各监测因子均未检出,能够满足标准要求;PM10、PM2.5均超出标准要求,PM10最大超标倍数为0.18,出现在松楼村;PM2.5最大超标倍数为0.2,出现在管委会及松楼村;超标原因为:项目地处北方,监测时间为秋冬季,大风扬尘影响较为明显。
综上,当地环境空气整体质量较好。
根据“2016年xx省环境质量状况公告”,2016年,xx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
比例超过60%。
xx市城市PM10和PM2.5年均浓度均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NO2和SO2年均浓度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浓度限值要求。
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环境空气背景值情况,评价特引用“2017年1~9月(2017.1.1 ~2017.9.4)xx市肿瘤医院常规监测点位监测数据(共243天)。
监测因
子为SO2、NO2、PM10、PM2.5,监测基本情况及环境空气统计见表3.3-8。
表3.3-8 xx市肿瘤医院常规监测点位基本监测情况统计
2017年1~9月常规监测结果可知,xx市肿瘤医院点位不能达到二级标准要求,主要污染因子SO2、NO2、PM10、PM2.5,除SO2外,其余均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NO2浓度在8~92mg/m3之间,最大标准指数为1.15,超标率为1.23%,最大超标倍数为0.15;PM10浓度在18~580mg/m3之间,最大标准指数为3.87,超标率为20.16%,最大超标倍数为2.87;PM2.5浓度在12~286mg/m3之间,最大标准指数为3.81,超标率为26.34%,最大超标倍数为2.81。
对照2017年1~9月xx市肿瘤医院点位常规监测数据,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
量未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通过本次现状调查评价结果分析,主要污染因子为PM10、PM2.5。
大气环境超标的主要原因为项目地处北方地区,城市建设及交通扬尘对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
3.3.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项目位于xx市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项目废水经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再进入园区污水厂进一步处理,然后排入xx河,最终汇入xx河。
根据项目所在地地表水环境状况及项目污水排放去向,本次地表水调查评价范围为xx河和xx河。
xx河起源于狼城岗,往南穿越陇海铁路,最终流入xx河,全长近30km。
目前xx河主要是接纳xx西区的城市污水,水体功能为纳污、农灌。
规划水质为Ⅴ类水体。
xx河是涡河一大支流,属于淮河流域。
它起源xx市,在xx市先后有xx河、xx 河、药厂河、东郊沟汇入,在xx县xx前有xx河汇入,在杞县李岗有淤泥河汇入,在xx辖区内xx河长度65.9公里。
xx河是xx市辖区内污染严重的河流,每年从各支流接纳了xx市区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一条具有纳污及农灌双重功能的河流。
水质规划为Ⅴ类水体。
(1)调查断面布设
为了解评价区域地表水背景值情况,本次地表水现状调查在xx河上布设1个
调查断面,断面布设情况见图3.3-1和表3.4-9。
表3.3-9 地表水调查断面布设
图3.3-1 地表水现状监测点位图
(2)调查项目
地表水调查因子为pH、SS、COD、BOD、NH3-N、二甲苯等6项因子,同时监测水温、流量及流速。
(3)监测单位、监测时间、监测频率
本项监测频率为连续监测3天,每天采样1次。
项目具体监测单位及时间见表3.3-10。
表3.3-10 地表水监测时间分析方法
(4)分析方法
采用国标规定的分析方法,详细情况见下表3.3-11。
表3.3-11 地表水监测分析方法
(5)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①评价方法
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单因子评价,单项水质参数S ij 在j 点的污染指数,用下式: pH 值污染指数用下式: (pH j >7.0)
(pH j ≤7.0)
式中:S ij ----单项水质参数i 在第j 点的污染指数;
C ij ----污染物i 在监测点j 的浓度,mg/L ; C si ----水质参数S ij 的地表水质标准,mg/L ; S pHj ----单项水质参数PH 在第j 点的污染指数; pH j ----j 点的pH 值;
pH su ----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上限; pH sd ----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下限。
②评价标准
本次项目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详见表3.3-12。
.7p 0.7p S pHj --=su j H H sd j
H H p 0.7p 0.7S pHj --=
Csi
C S ij
ij =
表3.3-12 评价执行标准
③评价结果分析
各监测点统计评价结果见表3.3-13。
表3.3-13 地表水现状监测统计结果
由监测统计结果可知:
xx河xx断面水质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要求,该断面上COD、BOD、氨氮出现超标现象,其余各因子均能满足标准要求。
COD超标率为33.33%,最大超标倍数为0.03;BOD超标率为33.33%,最大超标倍数为0.23;氨氮超标率为100%,最大超标倍数为1.82。
④xx河睢县板桥控制断面2017年1~12周(2016.12.26~2017.3.19)常规监测
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地表水背景值情况,评价特引用“2017年1~12周(2016.12.26~2017.3.19)xx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周报”xx河睢县板桥责任目标
断面数据。
监测因子为COD、氨氮、总磷,监测基本情况及责任目标断面水质类别统计见表4.3-13,监测因子浓度变化折线图见图3.3-2~图3.3-4。
表3.3-14 监测基本情况及12周责任目标断面水质类别统计
图3.3-3 2017年前12周睢县板桥水文断面氨氮浓度变化折线图
2017年1~12周常规监测结果可知,睢县板桥水文断面水质除部分氨氮不能达到Ⅴ类水体要求外,其余均能满足标准要求。
COD浓度在29.7~36.4mg/L之间,最大标准指数为1.21,最大标准指数为0.91;NH3-N浓度在0.25~3.69mg/L之间,最大标准指数为1.85,超标率为16.67%,最大超标倍数为0.85;总磷浓度在0.07~0.35mg/L 之间,最大标准指数为0.88。
地表水现状调查结果表明,xx河评价河段已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要求。
针对xx河水质超标问题,2017年xx市制定了《xx 市人民政府关于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攻坚战“1+3+7+7”方案。
主要内容为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城市河流等水体,坚持节水优先、源头控制、系统治理,重点推进重污染水体治理和良好水体保护,带动一般水体水质提升,加强部门联动与分工协作,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3.3.3地下水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3.3.1地下水质量现状调查
(1)地下水采样点位布设及监测因子
根据本次工程纳污水体和地下水流向,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根据工程所在区域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纳污水体的水文特征、评价区域水资源利用及居民生活用水情况,本次评价共布设布设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7个水位调查点位。
结合本工程特点,调查因子确定为:pH、氨氮、总氮、总硬度、二甲苯、六价铬、氯化物、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K+、Na+、Ca2+、Mg2+、CO32-、HCO3-、Cl-、SO42-、锌、锰、石油类、氟化物等21项,同步测定井深、水位等。
监测点位及监测因子一览表见表3.3-15。
表3.3-15 地下水监测点位一览表
(2)各监测因子分析方法
各监测因子分析方法详见表3.3-16。
表3.3-16 地下水环境各监测因子分析方法
(3)监测时间及频率
地下水监测一天,每天采样一次,每天报一组有效数据。
监测时间、监测单位名称、监测因子详见表3.3-17。
表3.3-17 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时间、监测单位名称、监测因子一览表
3.3.3.2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标准
本次地下水评价标准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
详见表3.3-18。
表3.3-18 地下水环境评价质量标准
(2)评价方法
根据地下水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采用标准指数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评价。
未检出项按检出限的一半计算。
标准指数法计算公式如下:
P i =C i /C si
式 中:P i ——第i 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
C i ——第i 个水质因子的监测质量浓度值,mg/L ; C si ——第i 个水质因子的标准质量浓度值,mg/L 。
pH 的标准指数为:
7)
(pH 7.0
pHsu 7.0
pH p 7)
(pH pHsd 7.0pH 7.0p pH pH >--=
≤--=
式 中:P pH ——pH 的标准指数;
pH j ——pH 监测值;
pH sd ——标准中规定pH 值的下限值; pH su ——标准中规定pH 值的上限值。
(3)监测结果分析
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见表3.3-19~3.3-20。
表3.3-19 地下水现状监测结果
表3.3-20 地下水现状水位监测结果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1#张庄东农田点位的锰超标,锰最大超标倍数为1;2#丁庄点位的锰超标,锰最大超标倍数为1.3;3#厂区东侧900m点位的锰超标,锰最大超标倍数为1.2;4#大苏村点位总硬度超标,总硬度最大超标倍数为0.37;5#横穿湾村点位钠超标,钠最大超标倍数为0.071;6#厂区点位的锰超标,锰最大超标倍数为2.7。
其余点位各个因子均能满足标准要求。
项目区及周围部分区域地下水锰、氟化物、总硬度有部分超标,分析原因主要由于原生水质问题导致。
根据《xx省xx城市地质调查报告》,本区主要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氟水和高铁、锰水。
受原生地质环境控制与影响,xx地区地下水含氟量及锰背景值较高。
其余各项监测因子均能满足相应标准要求,说明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水质现状尚可。
3.3.4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监测布点、频率及监测方法
声环境现状由xx省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5月5日~6日进行监测。
根据拟建项目厂区现状,项目在拟建厂址中心布设1个噪声监测点位。
声环境现状监测情况见表3.3-21。
表3.3-21 声环境现状监测情况
(2)评价执行标准
评价执行标准详见表3.3-22。
表3.3-22 声环境现状监测评价标准
根据噪声现状监测统计结果的等效声级,采用与评价标准直接比较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
(3)监测结果统计
监测点位的统计结果见下表3.3-23。
表3.3-23 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
(4)评价结果
项目拟建厂址中心点位昼、夜间现状监测值均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说明当地声环境质量尚好。
3.4环境质量现状小结
3.4.1环境空气
对照执行的相应环境标准,本项目各调查点位的SO2、NO2、非甲烷总烃均能满足标准要求;NH3、H2S、二甲苯、HCl各监测因子均未检出,能够满足标准要求;PM10、PM2.5均超出标准要求,PM10最大超标倍数为0.18,出现在松楼村;PM2.5最大超标倍数为0.2,出现在管委会及松楼村;超标原因为:项目地处北方,监测时间为秋冬季,大风扬尘影响较为明显。
综上,当地环境空气整体质量较好。
3.4.2地表水
通过本次现状调查评价结果分析,xx断面COD、BOD、氨氮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要求。
针对xx河水质超标问题,2017年xx市制定了《xx市人民政府关于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正式发布水污染
防治攻坚战“1+3+7+7”方案,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3.4.3地下水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1#张庄东农田点位的锰超标,锰最大超标倍数为1;2#丁庄点位的锰超标,锰最大超标倍数为1.3;3#厂区东侧900m点位的锰超标,锰最大超标倍数为1.2;4#大苏村点位总硬度超标,总硬度最大超标倍数为0.37;5#横穿湾村点位钠超标,钠最大超标倍数为0.071;6#厂区点位的锰超标,锰最大超标倍数为2.7。
其余点位各个因子均能满足标准要求。
项目区及周围部分区域地下水锰、氟化物、总硬度有部分超标,分析原因主要由于原生水质问题导致。
根据《xx省xx城市地质调查报告》,本区主要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氟水和高铁、锰水。
受原生地质环境控制与影响,xx地区地下水含氟量及锰背景值较高。
其余各项监测因子均能满足相应标准要求,说明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水质现状尚可。
3.4.4声环境
项目拟建厂址中心点位昼、夜间现状监测值均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说明当地声环境质量尚好。
3.5区域污染源调查
工程厂址位于xx精细化工集聚区西北角,厂址周围工厂企业较多。
工程区域内污染源调查内容详见表3.5-1。
表3.5-1 评价区内主要污染源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