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泻停颗粒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泻停颗粒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联合儿泻停颗粒在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住院病人因用抗生素导致腹泻12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2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联合儿泻停颗粒口服,对照组64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联合蒙脱石散剂口服。
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治愈率、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儿泻停颗粒在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能达到与传统方法相同疗效;儿泻停颗粒口感微甜,且依从性好、配伍广泛,更适合用于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标签:儿泻停颗粒;婴幼儿;抗生素;腹泻
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AD)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科住院病人中入院前使用抗生素或病情需要住院期间使用抗生素126例诊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其中62例给予儿泻停联合微生态调节剂口服治疗,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婴幼儿住院病人因用抗生素导致腹泻12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0~6月28例,6月~1岁22例,1~3岁12例。
对照组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0~6月32例,6月~1岁21例,1~3岁11例。
轻度脱水观察组43例,对照组46例,中度脱水观察组4例,对照组3例,无重度脱水。
有发热、呕吐、腹胀、纳差等伴随症状的,观察组19例,对照组21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给予儿泻停颗粒口服,用法1~6月0.5g,7月~1岁1g,1~3岁2g,一日三次。
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剂口服,用法1月~1岁1g,1~2岁1.5g;2~3岁3g,一日三次。
微生态调节剂给予口服乳杆菌LB散剂,有脱水患儿给予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治疗。
两组根据原发病的需要适当停用或调整抗生素。
1.3疗效评价:观察患儿大便次数及性状改变,一般情况改善情况。
痊愈:治疗后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72h内粪便性状好转,腹泻次数减少1/3以上,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药后72h 粪便性状及次数无明显变化、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经SPSS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χ2 检验。
χ2值=0.21,?=2,P>0.05,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使用抗生素48小时后发生腹泻,大便24小时≥3次,持续2天以上,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排除其他原因导致腹泻,大便常规检查基本正常[1]。
本文126例患儿均符合该诊断。
一般认为抗生素的应用破坏了肠道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的正常菌群,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等有害细菌的过度生长繁殖,使得肠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肠道生理性细菌减少导致多糖不能发酵成易吸收的短链脂肪酸,使其滞留于肠道引起渗透性腹泻;抗生素直接引起肠粘膜损害导致吸收障碍[2]。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能引起腹泻,以广谱的头孢类及青霉素类为主[3]。
由于婴幼儿时期肠道菌群分布不均匀、不稳定,肠壁通透性高,稍受刺激即会产生肠功能紊乱,以及胃肠道分泌型IgA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均较低,对环境变化耐受力低。
且年龄越小消化道负担越重,易受疾病本身及抗生素的影响而发生腹泻[4]。
儿泻停颗粒主要成分为:茜草藤,乌梅,甘草。
据《本草纲目》记载,三药联用具有清热燥湿,固肠止泻的作用。
其主要作用为:1.抗病毒,抗菌,抗真菌,抑制轮状病毒及大肠杆菌等,①噻茜草素抗真菌、细菌和病毒作用;②乌梅对腹泻致病细菌有抑制作用;③甘草对细菌蛋白质的合成、RNA合成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主要抗菌成分为甘草苯骈呋喃。
甘草葡聚糖抗真菌;甘草皂甙明显抑制流感病毒。
2.调节肠道运动功能,具止泻作用减轻腹泻。
①茜草根煎剂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离体肠痉挛;②甘草煎剂能抑制胃肠排空,测得最小剂量3.75 g生药/kg显著抑制小鼠胃肠推进运动。
3.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激活机体防御系统。
①茜草的提取物中带芳香环的羧酸甙,具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②茜草多糖对造血组织和免疫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4.清除自由基;吸附有毒物质,维持良好的肠道环境,①茜草多糖清除自由基:茜草多糖,其中的成分QC-Ⅰ、QC-Ⅱ、RPS-2、RPS-3和QA2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清除率大于93%;②甘草酸吸附有毒物质:甘草酸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产生甙元和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能与毒性物质结合而呈解毒作用。
益生菌不仅能刺激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而且还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致病菌的生长、黏附和侵袭,从而增强屏障功能,使失调的菌群正常化,并能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反应,降解肠道内在或外来的致病菌抗原作用。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口服乳杆菌LB散是含有灭活嗜酸乳杆菌的微生态制剂。
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关键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选取抗菌谱窄的抗生素,避免不规范的联合使用抗生素。
在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儿泻停颗粒联合微生态调节剂应用总有效率达到93.5%,两药能取到协同作用,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儿泻停颗粒能起到与传统治疗中蒙脱石散剂相同疗效,未发现不良反应,口感微甜,患儿依从性好,且具有调节免疫力,增强婴幼儿抗病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作义,程茜.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25(7):499-501. [2]马龙颖.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1):1381-1382.
[3]黄翔.肺炎患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38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2,5(8A):119-120.
[4]李礼.92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的临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1,17(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