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课时二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很多其他版本的教材包括我们以前用过的教材,一般是先宏观实验后微观解释即先具体后抽象,而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则反其道而行之,先微观解释后宏观实验。
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先抽象后具体的顺序安排。
原因之一:以前我们一般先请学生猜测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学生做出的假设往往是没有根据的“猜测”,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通过微观分析推断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存在,学生则会做出清晰的假设,在这一基础上,学生才会做出高质量的实验设计。
原因之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实验探究,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往的做法,学生实验时的思维重点集中在“天平是否平衡”。
而新教材的做法,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去思考“怎么样的装置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样就把学生思维重心由“关注实验结果”倾斜到“关注思维方法”。
2、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开始,教材以“多识一点”的形式呈现了“定性与定量”两种化学研究方法, 让学生知道不仅可以从定性角度描述化学变化, 还可以从定量角度精确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质量守恒定律在定性和定量问题上的应用,我在第二课时利用具体的题目让学生感知、体会。
3、教材在最后以课后习题的形式呈现了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史实,我利用这则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作为过渡, 让学生对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的原因做出分析。
学生在对波义耳和拉瓦锡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做出分析和评价的同时, 顺利进入本课时的实验探究活动的第二阶段。
4实验的取舍:教材选择的三个实验中,考虑到白磷的实验有一定的污染和危险,只让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进行动画演示即可;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保留;将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换成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这是考虑到该反应现象明显,而且能观察到铁未全部反应,可以借此深入分析。
二、学情分析
微观方面:学生在第三单元学习水的组成时,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及水分解的图示或动画,了解到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为新的的分子”,这其中学生会对反应前后原子、元素种类不变有朦胧的认识,只要加以一定的引导,是不难推断出定律的存在,而且这一过程会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得的微观认识。
宏观方面: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认知是有一个认知过程的。
第一阶段:由单一物质的质量为基准去判断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第二阶段:以各物质质量总和为基准去想去看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第三阶段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为基准去想、去看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因此不能简单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字词了事,必须结合具体化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认知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微观分析,认识到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种类、质量;原子的种类、数目
和质量不变。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
(2)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3)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对化学现象进行解释。
(4)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并能运用它推测物质组成及进行某些计算,为后面的第二节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准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微观分析和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全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
仪器、用品: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酒精灯、橡皮塞(带孔、不带孔都有)、气球、细线、导管、试管、玻璃棒、细沙、放大镜、火柴、蜡烛药品:澄清石灰水、盐酸、大理石、白磷
六、教学过程
复习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解释实验事实
2、进行有关的计算
3、推测物质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