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笔顺)教学课件 (2)
合集下载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文言文二则》(2课时)精品课件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文言文二则》(2课时)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c171063b3567ec102d8ae3.png)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弹
代词,代指 伯牙鼓琴。
译文: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认真地听着。
心志,情志。
正在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
好啊
期曰:“善哉乎鼓琴,巍
巍乎若 太山。”
高大的样子。
像。
泛指大山, 高山。一说 指东岳泰山。
译文: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 “弹得太好了!多么巍峨啊,像泰山一样!”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二、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B )
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能听懂别人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君子之交淡如水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 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 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 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 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 “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 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 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 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 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 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错误。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课件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1b2c7baf45b307e87197c8.png)
弦
课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 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和锺子期的真挚 情谊令人感动。
根据注释和插图了解大意后, 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注意要 适当停顿,读出重音,读出人物 对话的情感和神态。
朗读指导
伯牙 鼓琴,锺子期 听之。方鼓琴 而志 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 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 若 流水。”锺 子期 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 以为 世 无足 复为 鼓琴者。
呀,像大山一样高峻。”
学写字
这句话中有两个会写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
zāi
哉
半包围结构, “戈”的后两 笔要注意先 “撇”后 “点”。
wēi
巍
上下结构,“禾” 的最后一笔是点, “女”的第一笔 是撇点。
一会儿,不久。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 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滔滔不绝的江水,水 流湍急一望无际的大海。
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子期都能 听出来。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两个?
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 样做。联系课后“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 受。(课后第二题)
资料袋
相传,伯牙、锺子期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 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 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 《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 《月夜听卢子 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 《伯牙》
课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 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和锺子期的真挚 情谊令人感动。
根据注释和插图了解大意后, 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注意要 适当停顿,读出重音,读出人物 对话的情感和神态。
朗读指导
伯牙 鼓琴,锺子期 听之。方鼓琴 而志 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 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 若 流水。”锺 子期 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 以为 世 无足 复为 鼓琴者。
呀,像大山一样高峻。”
学写字
这句话中有两个会写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
zāi
哉
半包围结构, “戈”的后两 笔要注意先 “撇”后 “点”。
wēi
巍
上下结构,“禾” 的最后一笔是点, “女”的第一笔 是撇点。
一会儿,不久。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 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滔滔不绝的江水,水 流湍急一望无际的大海。
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子期都能 听出来。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两个?
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 样做。联系课后“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 受。(课后第二题)
资料袋
相传,伯牙、锺子期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 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 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 《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 《月夜听卢子 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 《伯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PPT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PPT](https://img.taocdn.com/s3/m/dc3ce4237fd5360cba1adbf5.png)
缪:错。 然:同意。
21 文言文二则
文意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
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 珍爱。他用锦缎作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杜处士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 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 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 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牧 童说的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 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工。”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21 文言文二则
探究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善:擅长。 鼓:弹。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善哉:好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21 文言文二则
探究三:交流讨论
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 了,除了高山流水,他的琴声还可能 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合学:小组讨论 领学:代表展示
21 文言文二则
探究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处士:隐士,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去做官的人。
好:喜欢。 宝:以……为宝,珍藏。
嵩牛:指唐代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套,用玉作画轴。囊,袋子,
此处指画套。
自随:随身携带。 曝:晾,晒。 拊掌:拍手。
搐:抽缩。
股:大腿。
乃:却。
掉:摇动,摆动。
21 文言文二则
当堂检测:
试着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 个故事。
21 文言文二则
今天“高山流水”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 知音或知己,也比喻 乐曲高雅精妙。
21 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PPT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8e17411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6.png)
锺子期 楚国 樵夫 布衣
这是一个关于 什么的故事?
知音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 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伯牙弹琴,心里想着 巍峨的泰山,锺子期说:“好啊! 这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 水,锺子期又曰:“善 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 水。”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21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 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 朋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伯牙鼓琴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相传 为列子所撰。列子,名御寇,战国时 期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世, 善于修身养性。《列子》共八卷,内 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如 “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 出自其中。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文意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 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 珍爱。他用锦缎作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杜处士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 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 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 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牧 童说的对。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 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工。”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译文:一会儿又想着流水, 锺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 像流水一样浩荡!”
交流讨论
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 了,除了高山流水,他的琴声还可能 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表现旭日东升 的景象
表现下雪 的景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7e85fd5f9b6648d7c1c74694.png)
研读课文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研读课文
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 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 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 战的精神。
研读课文
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书戴嵩画牛
新课导入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 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 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 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 空想像的外行人。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 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 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 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 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学习字词
蜀轴囊曝 搐婢拊掌
指导朗读
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 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 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研读课文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拓展延伸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的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 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 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 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 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 文言文二则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 文言文二则PPT](https://img.taocdn.com/s3/m/a8ca8872cfc789eb162dc827.png)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善:擅长。 鼓:弹。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善哉:好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鼓”,弹奏,演奏。 俞伯牙弹奏古琴,钟子期听。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1.好: 喜欢。 2.宝: 珍藏。 3.囊: 袋子。此处指画囊。 4.曝: 晒。 5.拊掌: 拍手。 6.搐: 抽缩。 7.股: 大腿。 8.掉尾: 翘起尾巴。 9.然: 认为……是对的。 10.云: 说。 11.奴: 农民。 12.婢: 织工。
文意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 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 珍爱。他用锦缎作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部2编1版文语言文文二六则年级 上册
21 文言文二则
21 文言文二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 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 朋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21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相传 为列子所撰。列子,名御寇,战国时 期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世, 善于修身养性。《列子》共八卷,内 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如 “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 出自其中。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牧童为什么“拊掌大笑”?
戴嵩画的《牛》,两牛牛角冲撞,相斗正酣, 而牛尾摇摇摆摆,似很悠闲。牧童看到此画,根 据他的经验,牛在相斗时两角发力,尾巴应该夹 在两条大腿之间,不可能摇晃起来的,画作违背 了生活实际,所以会笑;加之他是一个天真无邪、 无所顾忌的孩子,所以会“拊掌大笑”。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a1ce3d6bec0975f565e289.png)
高大的样子 像
一会,不久
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乎若流水!”。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认为 值得 再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奏。伯牙刚开始 弹琴时,表现出巍巍高山的心志,锺子期说: “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过了 一会儿,琴声弹出了流水激荡的境界,锺子 期又说:“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 荡。”锺子期死后,伯牙毁琴断弦,一生不 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 人了。
21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你知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吗?
锺
俞
子
伯
期
牙
学习目标
1.读准“哉”“巍”“弦”等易混难读的
字,把握朗读的停顿。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
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
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
俞伯牙:
春秋时期的琴师, 晋国士大夫。
锺子期: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人, 相传其为一个戴斗笠、 披蓑衣、背冲担、拿板 斧的樵夫。
自读要求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在小组内说说课文大意。
理读:读懂句意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
弹正在ຫໍສະໝຸດ 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志趣,心意
好
巍巍乎 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
初读感知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 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 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质课件(共97张PPT)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质课件(共9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b9b32f5d1f34693daef3ed1.png)
写“笑”的句子,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现。
2.再现情景,想象杜处士的神态、动作、语 言。
练讲故事 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1. 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2. 指名展示,评价交流。
讲讲“我”的故事。 ①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
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②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
没出村子,我看见…… ③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 以自随。
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 的珍爱。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 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 笑……处士笑而然之。 1.对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两处描
理解文意
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
1. 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 思。
2. 用“△”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写法 左窄右宽。右部中间不要 多写横。
巧记 今“日”有风“暴”。
精读课文
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 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一说。
自由读课文,用“____”画出写杜处 士的句子,用“ ”画出写小牧童的句 子,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他们的表现。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 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 三叹,颇有韵律美。
合作探究 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
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熟读成诵 1. 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 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 同桌互背。
2.再现情景,想象杜处士的神态、动作、语 言。
练讲故事 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1. 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2. 指名展示,评价交流。
讲讲“我”的故事。 ①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
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②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
没出村子,我看见…… ③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 以自随。
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 的珍爱。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 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 笑……处士笑而然之。 1.对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两处描
理解文意
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
1. 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 思。
2. 用“△”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写法 左窄右宽。右部中间不要 多写横。
巧记 今“日”有风“暴”。
精读课文
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 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一说。
自由读课文,用“____”画出写杜处 士的句子,用“ ”画出写小牧童的句 子,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他们的表现。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 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 三叹,颇有韵律美。
合作探究 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
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熟读成诵 1. 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 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 同桌互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课件(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6a84a6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e.png)
课堂集中营
处士笑而然之。
然之: 认为他说得对。
从中可以看出处士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杜处士听完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在牧童指出谬误后,杜处士带着对牧童的称赞笑了。 说明他是一个心胸开阔,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与建议 的人。
课堂集中营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奴: 男仆。这里指耕田的农夫。 婢: 女仆。这里指纺织的织女。
( 心志,情志 ) ( 形容极短的时间 ) ( 认为 )
文言文二则
课前导入
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 擅画田家、川原之景, 画水牛尤为著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豪放派词人代表。主要作品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赤壁赋》等。
学习思考:
课堂集中营
读一读锺子期听琴时所说的话,从中你可以感 受到什么?
读了这些句子,我们对“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有 了更逼真、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的琴技出神入化,锺子期 的欣赏水平同样高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锺子期发自内 心的感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课堂集中营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毕生不复鼓琴,以为世
诗词拓展
字词乐园
有关知音的诗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名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实战练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2.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3.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堂集中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 文言文二则》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 文言文二则》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91e6084afe04a1b171dec4.png)
锺子期善听?找出相关句子并翻译。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想着高山时 弹琴,锺子说:“弹 得好呀,就像那巍峨
联系生活经验, 联想“太山”“流 水”的画面。
的高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 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 到流水,锺子期说:“弹 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 的流水。”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朗读示例:《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 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 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品读课文
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 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 的人了。
品读课文
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只有锺子期真正懂得伯牙的琴声,锺子 期死了,意味着伯牙的琴声无人能理解了, 意味着伯牙又要像以前一样寂寞和孤独了。 伯牙不堪忍受这种痛苦,所以就“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示对知音锺子期的纪念, 可见他俩友谊十分深厚。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 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 婢。”不可改也。
品读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想着高山时 弹琴,锺子说:“弹 得好呀,就像那巍峨
联系生活经验, 联想“太山”“流 水”的画面。
的高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 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 到流水,锺子期说:“弹 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 的流水。”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朗读示例:《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 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 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品读课文
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 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 的人了。
品读课文
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只有锺子期真正懂得伯牙的琴声,锺子 期死了,意味着伯牙的琴声无人能理解了, 意味着伯牙又要像以前一样寂寞和孤独了。 伯牙不堪忍受这种痛苦,所以就“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示对知音锺子期的纪念, 可见他俩友谊十分深厚。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 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 婢。”不可改也。
品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21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 (共32张PPT)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21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 (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f993e5faef8941ea66e0540.png)
xián
琴弦
朗读课文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 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 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帮你学课文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则文言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诗意:不久之后,锺子期死了,伯牙伤心欲绝, 最后摔琴断弦,一生不再弹琴,因为伯牙觉得锺子期 死后,这世上再也没有人值得他为之弹琴了。
问题提出
1.伯牙用琴音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从文中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伯牙用琴音展现了一幅高山流水美景图。从 “巍巍乎若太山”可以看出来伯牙弹奏时琴音的 激昂澎湃,好像一座巍峨壮丽的大山。从“汤汤 乎若流水”可以看出来伯牙弹奏时琴音紧凑,好 似湍急浩荡的江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
一会儿,不久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像流水一样浩荡
诗意:伯牙弾琴时,心里想着宽广的江河,锺 子期接着说道:“此琴弹得妙啊!就像山涧奔騰的流水 一样浩浩荡荡。”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21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书戴嵩画牛》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 湖北荆州)人。他是当时著名的琴 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 人尊为“琴仙”。 作品:琴曲《高山》《流水》和 《水仙操》。
我爱学字词
zāi wēi
善 哉 巍峨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52页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5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0f331dec767f5acfa1c7cdc2.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52页PPT)
21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译文:伯牙弹琴, 锺子期倾听。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52页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52页PPT)
21
文言文二则
了解人物
国籍
伯牙 (楚国)晋国
身份 穿着
21 文言文从二则 哪句话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 牙的“知音”?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52页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52页PPT)
21
文言文二则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伯牙弹琴,心里想着 巍峨的泰山,锺子期说:“好啊! 这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52页PPT)
表现旭日东升 的景象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52页PPT)
21
文言文二则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52页PPT)
表现下雪 的景象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52页PPT)
21
文言文二则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52页PPT)
21
文言文二则
主题概括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 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 伯牙 与 锺子期 的 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 赏的真挚友情,以及 知音难觅 、 珍惜知音 的情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 (52页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