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生物一轮训练【必修3】5.2-生态环境的保护(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③第五章第三讲
一、选择题
1.右图为PPE怪圈,它是指“人口增长—生活贫困—环境退
化”的恶性循环。
它表明的关系是( )
A.贫困、人口与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B.贫困、人口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通过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贫困—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答案:B
2.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
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垃圾涌入该湖。
湖水变得不仅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
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例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
A.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的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B.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解析:抓住题干信息中湖泊的前后变化及经济发展变化,比较二者,不难发现环境污染的同时,生物种类减少,生物的减少,导致污染物净化的减慢,二者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答案:A
3.(2018·山东德州检测)人口增长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造成( )
①水资源短缺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③生物多样性锐减④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空间,同时也离不开食物,因此就需要耕地,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
所以,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粮食供应不足、就业压力加大、教育经费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森林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
答案:D
4.(2018·长沙模拟)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 )
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解析:虽然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但是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故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
答案:D
5.有关生物多样性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建立自然保护区和进行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C.生物多样性保护就是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和所有的野生植物
D.保护生物多样性要防治环境污染,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进行就地保护,其与迁地保护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因人为因素是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主要原因,故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答案:C
6.我国制定了多部法规来保护野生生物资源,这是因为野生生物在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反映了野生生物的( )
①直接价值②间接价值③潜在价值
A.① B.②
C.①② D.②③
解析:野生生物在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故B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
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学燃料供应紧张
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解析: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不是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答案:C
8.右图为一条流速缓慢的河流和一个生活污水排放口的示意
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P点的溶氧量增加,细菌种群数目增加
B.P点到Q点的有机物数量增多导致藻类植物种群数目增加
C.P点到Q点藻类植物增加是由于无机物浓度增加引起的
D.如果人为地将空气泵入污水中不会有助于分解有机物
解析:从P点到Q点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藻类植物利用这些无机物大量繁殖,从而使其数目大量增加。
答案:C
9.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唯一方法
解析:本题测试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考查考生对自然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较强,但试题难度较小,涉及教材中的许多具体实例。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反对禁止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要求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野生生物的保护主要是保护濒危灭绝的生物种类,并不是指对所有的野生动植物都不加任何选择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理性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自觉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和习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最有效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答案:C
10.如下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
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
C.选择Ⅱ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
解析: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开发不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森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这样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一般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2018·天津理综)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
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
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2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________。
(3)1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
①________,促进了光反应;②________,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________条件下提高的比例最大。
(5)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
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试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①图中种群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________值。
②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________。
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维持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准确获取信息,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菌根真菌与玉米互惠互利,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2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且细胞间CO2浓度低,说明其对CO2的利用率高。
(3)分析比较表中15℃条件下有菌根和无菌根玉米的各项数据,可知有菌根玉米叶绿素相对含量高,利于吸收光能,促进光反应;气孔导度大,利于吸收CO2,促进暗反应。
(4)分析有菌根和无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可知,菌根在5℃条件下提高玉米光合作用速率的比例最大。
(5)①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选取多个样方,最后取其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
②由图可知,在接种菌根真菌后,优质牧草A的种群密度明显上升,说明其对菌根真菌依赖程度比较高。
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的物种丰富度升高,所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升高,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1)互利共生(2)高(3)①叶绿素相对含量高,利于吸收光能②气孔导度大,CO2供给充分(4)5℃(或低温) (5)①平均②优质牧草A 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
12.为探究菖蒲(一种湿地植物)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从4个不同地点采集生活污水(1#)、工业污水(2#)、混合污水(3#)、人工池塘水(4#);
②分别测定4种水样的BOD(即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要的氧量)和总氮含量;③取等量的上述4种水样,分别加入到4个相同的透明玻璃容器中,再将等量的4份菖蒲分别在4个容器中水培15天,定期观察、记录,结果表明菖蒲在各种水样中生长良好;④取经过菖蒲处理的4种水样,再次测定其BOD(单位:mol/L)和总氮含量(单位:mol/L)。
数据整理后,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4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
4#在实验中起________作用。
(2)该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菖蒲的________、______等生理指标来比较其在各种水样中的生长态势。
(3)BOD和总氮含量的测定表明,菖蒲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明显,但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了解水质净化程度。
现有金鱼若干条、金鱼缸4个,各种水样以及其他需要的材料用具,请你完成以下实验步骤,就菖蒲对生活污水的净化程度进行定性对比实验。
①取4个相同的金鱼缸,编号为A,B、C、D。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他研究发现,水浮莲、水花生、金鱼藻等湿地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与菖蒲相似。
由此看来,利用人工湿地来净化污水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水浮莲、水花生这类外来物种的应用必须谨慎,以防止它们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原因是这些物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安全角度考虑,用于净化污水的湿地植物收获以后,不适宜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同时考查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
应以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为着眼点,对实验进行分析和设计。
由题可知,容器中的BOD 越高,说明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越大,而菖蒲通过代谢过程能够消耗水中的无机氮,使BOD明显下降,说明菖蒲对有机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
实验中一定要注意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观察指标的选取要注意易于观察、测量、记录。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污染物种类,4#没有用污染物处理,应为对照组。
引入外来物种一定要慎重,否则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用于净化污水的湿地植物含有较多的有害物质,不适合作为动物饲料。
答案:(1)1# 对照(2)根数根长节长(或叶数等其他可测量的指标,要求写出两项) (3)②向A、B中各加入等量未处理的生活污水、池塘水,向C、D中各加入与A、B等量的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池塘水③向A、B、C、D 4个鱼缸中分别放入5条同种、长势相同的金鱼,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④每天定时观察,记录每个鱼缸中金鱼的生存时间(天数),取平均值,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4)适应性强,繁殖率高,如当地缺乏天敌和强有力的竞争者,则容易泛滥成灾
(5)动物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