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学复习提纲
哲学第1-4课复习提纲
(一)全面理解哲学的内涵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联系:①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②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③二者都属于意识范畴,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都对人们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第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方法论则是从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角度思考问题。
②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它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它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高二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哲学复习提纲基础知识部分1.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反过来,哲学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2、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史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释、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它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可知性(解释、比较)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的共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特性。
物质具有可知性,世界上只存在已被认识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被认识的事物。
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3)从意识的本质和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解释)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7、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l)区别:①二者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地特殊状态。
②二者性质不同。
运动是无条件、绝对、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8、规律概念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9、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基本特征:客观的物质活动;自觉、能动的活动;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高二政治复习提纲
高二政治复习提纲
第一课 1、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P7 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P7 2、简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P8 简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P8 3、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9 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9 第二课 4、简要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P10-11 简要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P105、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及基本形态P12-13 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及基本形态P12P12
第五课 13、理解意识含义和本质。 13、理解意识含义和本质。P36 14、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吗? 14、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吗?P36 15、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P38-41(重点) 15、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P38-41(重点) P38 16、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原理和要求。 16、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原理和要求。 P40-41(重点) P40-41(重点)
第六课 17、理解实践的特性和基本形式。P4217、理解实践的特性和基本形式。P42-43 18、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P44-46(重点: 18、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P44-46(重点: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9、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45 20、简述真理及基本属性、特点。 20、简述真理及基本属性、特点。P45 21、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P4821、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P48-49
高二哲学提纲完整版文科用
生活与哲学一.哲学的产生、任务、本义:哲学产生于社会实践,它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史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二、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二者的统一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原理和方法论意义的指导。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一意识和物质谁为本原(意识和物质谁决定谁),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五、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错误在于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错误在于把哲学物质等同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是本原)②客观唯心主义(客观观精神是本原)六.哲学与政治、经济(时代和社会)的关系:1.哲学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础:A、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进步C、理论来源:国古典哲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高二哲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一)人教版
高二哲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一)一、辨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③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错误倾向]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其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另一种是经验主义,其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
两者的共同错误就是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是做不好工作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根据这一原理,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违反规律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估价意识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高二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新)
高二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新)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主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
(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高中政治 哲学思维导图和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 哲学思维导图和复习提纲《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分析材料)(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分析材料)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2、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防止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物主义观点。
3、规律的含义、特征及方法论要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主观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征:①联系是普遍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高中哲学常识复习提纲
18.联系的特征B
(1)普遍性
(2)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
19.事物的因果联系B
(1)因果联系的含义
(2)因果联系的特点
(3)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4)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的意义
15.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
(1)实事求是的含义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
(3)青年学生应自觉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①②③
把握联系
促进发展
16.联系的含义A
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17.发展的含义A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B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中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3)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P153第一段。
51.辩证思维的特征A
52.辩证思维与科学思维是内在统一的B
53.辩证思维的基本范畴B
(1)内容和形式
(2)本质和现象
(3)原因和结果
(4)可能性和现实性
(5)必然性和偶然性
5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B
(1)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2)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高二哲学期末复习提纲
哲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与实践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7.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①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但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落后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①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高二政治哲学学习提纲
高二政治哲学学习提纲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看了<>的人还看了: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中哲学提纲总结范文
一、引言1. 高中哲学课程的重要性2. 本提纲总结的目的和结构二、哲学的基本概念1. 哲学的定义和起源2. 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知识、价值、心灵等3. 哲学的分类: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等三、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家及其思想1. 古希腊哲学- 柏拉图:理念论、国家论-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逻辑学、自然科学2. 哲学中期- 埃及哲学:宇宙观、宗教信仰- 印度哲学:佛教、印度教3. 中世纪哲学- 奥古斯丁:基督教哲学、原罪论- 阿奎那:托马斯主义、自然法则4. 近代哲学-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怀疑论- 康德:先验哲学、道德哲学- 黑格尔:辩证法、绝对精神5. 现代哲学- 尼采:超人哲学、权力意志- 福柯:知识考古学、话语权力-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日常语言分析四、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家及其思想1. 先秦哲学-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2. 汉唐哲学- 魏晋玄学:王弼、郭象- 唐代佛教:玄奘、慧能3. 宋明理学- 朱熹:理学、格物致知- 陆九渊:心学、心即理4. 近现代哲学- 康有为:新学、大同世界- 胡适:实用主义、白话文运动五、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1. 哲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2. 哲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3. 哲学在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渗透六、结论1. 高中哲学课程的价值2. 哲学在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展望以上提纲总结涵盖了高中哲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通过学习哲学,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二哲学常识复习提纲教案
哲学常识复习提纲(2006-06-09)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高二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哲学复习提纲高二哲学复习提纲第一~三课哲学基本理论1、生活处处有哲学(生活智慧和时代精神)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文化活的灵魂"。
4)、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道路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3、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世界观人人都有,是零散的;哲学不是人人都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7、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的派生的,先有物资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本原是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哲学复习提纲第一~三课哲学基本理论1、生活处处有哲学(生活智慧和时代精神)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文化活的灵魂”。
4)、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道路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3、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世界观人人都有,是零散的;哲学不是人人都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7、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的派生的,先有物资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本原是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正确的科学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本原是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客观唯心主义:本原是客观精神(上帝、神明、理念、绝对精神等)9、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0、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的精华、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的作用与功能)1)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经验和成果。
2)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3)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唯物论基本观点:世界物质性原理,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原理,运动与静止)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世界物质性,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规律客观性,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客观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分析国家政策稳中求进)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原理: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6、规律的三能与三不能: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规律不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7、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9、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反映作用和反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表现为: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表现为: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3、如何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起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基本观点:实践是基础--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三特征,追求真理过程三特征)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目的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属性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方法论】: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原理内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6、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联系观基本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理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⑴整体观: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⑵部分观: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⑴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⑵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原理内容】: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发展观基本观点:普遍性、实质、道路<途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状态--质变和量变、辩证否定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观和发展观1.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