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叨扰/唠叨缴械/告诫嗤笑/鞭笞濡养/被褥
B.聒噪/恬淡缧绁/牵累夙昔/星宿蹒跚/野蛮
C.蹙眉/猝死懵懂/蒙骗金瓯/水瓮戕灭/踉跄
D.坍圮/忌讳扉页/蜚声熨帖/熨斗浩淼/渺茫
【答案解析】D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任重道远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

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欢呼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

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A.任重道远B.周而复始C.振聋发聩D.混混沌沌
【答案解析】A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央视官方虽然迟迟未公布春晚总导演的人选,不过哈文掌勺羊年春晚的消息早已被各大媒体多次猜测。

B.美国轨道科学公司28日的一次货运飞船发射任务以火箭刚一升空便发生爆炸告终,不但烧毁了昂贵的设备,也使美国航天局力推的航天运输私营化进程遭遇尴尬。

C.亚洲蹼泳锦标赛于11月5日在泰国布吉岛揭幕。

湛江三将简卡、肖翔译和黎嘉雯将代表中国队出战,简卡参加成年组比赛,肖翔译和黎嘉雯参加青年组比赛。

D.说实话,这次月考自己的成绩能否如愿,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

【答案解析】C
4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学创作离不开技巧和形式,但是,它又不仅仅是技巧和形式,,,,,,。

①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发挥文学对文明进步、社会进步的作用
②技巧再高超,形式再华丽
③没有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和提升
④也只能使作品停留在“悦耳悦目”的初级阶段
⑤文学更核心的力量和价值来源于它所提供的精神内涵
⑥而不能“悦心悦意”“悦神悦志”
A.⑤①⑥②③④B.⑤③②④⑥①C.③④⑥②①⑤D.②③④⑥⑤①【答案解析】B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人。

通《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辩
证》,传于时。

翱试进士不中,落魄漳、泉二州,倜傥有大节。

会文丞相天祥开府延平,长揖军门,署谘事参军。

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逢山川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处及其时号相类,则失声哭。

有严子陵台,孤绝千丈,时天凉风急,翱挟酒□登,设天祥主荒亭隅,再拜跪伏,酹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

歌阕,竹石俱碎。

翱独嗜佳山水,所至即造游录。

游倦,辄憩浦阳江源,及睦之白云村,寻隐者方凤、吴思齐,昼夜吟诗不自休。

其诗直溯盛唐而上。

当其执笔时,瞑目遐思,身与天地俱忘。

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至元甲午,去家武林西湖上,前代遗老尚多存者,咸自诧见翱晚。

明年乙未,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

濒死,属其妻刘氏曰:“吾去乡千里,交游惟方韶卿、吴子善最亲,不翅兄弟。

慎收吾文及吾骨授□。

”韶卿即凤,子善即思齐。

已而凤等果至,葬翱子陵台南,以文稿殉,伐石表之曰:“粤谢翱墓。


赞曰:翱一布衣耳,未尝有爵位□朝。

徒以被天祥之知,麻衣绳屦,彷徨山泽间,若亡所容其身。

翱不负天祥,肯负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

昔田横不降汉,拔剑自刭,客之从死者五百人。

若翱之志,其有类横之客者非邪?
(选自《宋学士文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祥被执以死执:捉拿
B.属其妻刘氏属:通“嘱”,嘱咐
C.伐石表之曰表:一种文体
D.客之从死者五百人从:跟从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翱挟酒□登
②慎收吾文及吾骨授□
③未尝有爵位□朝
A.而之与B.以之于
C.而其于D.以其与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B.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C.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D.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翱精通《春秋》,并著有作品《春秋衍义》、《左氏辩证》,名传一时,但没能考中功名。

B.谢翱祭奠文天祥时,多次嚎啕痛哭,并用竹如意敲击着身边的岩石,高唱楚地的歌谣来为文天祥招魂。

C.谢翱的文学造诣高,执著于诗文,当他挥笔写作时,瞑目遐思,忘记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

D.谢翱离开当地来到武林西湖居住,前朝的遗老还都活着,他们都觉得与谢翱相见恨晚。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游倦,辄憩浦阳江源,及睦之白云村。

(3分)
 
 
②徒以被天祥之知,麻衣绳屦,彷徨山泽间。

(4分)
 
 
(2)谢翱“有大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解析】5.C6.B7.D8.D
9.(10分)
(1)(7分)
①(3分)
累了,(谢翱)就憩息在蒲阳江岸边(或:就在蒲阳江岸边憩息),等来到睦州的白云村。

答对“憩”给1分,答对“及”给1分,答对大意1分。

②(4分)
只因为受到了文天祥的赏识,就穿着麻衣、草鞋,终日在高山大泽之间彷徨奔波。

答对“徒”给1分,答对“知”给1分,答对“麻衣绳屦”给1分,答对大意1分。

(2)(3分)
①谢翱敬重、仰慕文天祥的民族气节。

②谢翱虽为布衣,不负国家。

答对1点2分,2点满分。

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谢翱,字皋羽,福建长溪人。

精通《春秋》,写了《春秋衍义》《左氏辨证》,流行于世。

谢翱没有考中进士,落魄地住在漳、泉二州,风流洒脱,具有高远宏大的志节。

正赶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让谢翱暂时代理谘事参军。

等到南宋灭亡以后,文天祥被俘而死,谢翱悲痛难忍,只身在浙江以东地区游荡。

遇到高山大川、池苑台榭、云雾草木,如果与他跟文天祥分别时的情景正好相似,他就会失声痛哭。

浙江桐庐建有东汉时期的严子陵台,威严高耸达千丈。

当时天寒风大,谢翱带着酒登临高台,在台上荒亭的一角设立文天祥的牌位,举手行了两遍礼,然后跪倒在地。

祭奠完毕,多次嚎啕痛哭,又拜了两遍礼才站起身。

谢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就用竹如意敲击着身边的岩石,高唱楚地
的歌谣来为文天祥招魂。

唱完以后,竹如意与石头都碎了。

谢翱特别喜欢风景优美的山水,他到达后就造访游览。

累了,就憩息在浦阳江岸边,等来到睦州的白云村,与隐士方凤、吴思齐昼夜吟诗。

他的诗风直追盛唐。

当他挥笔写作时瞑目遐思,忘记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

他常常对别人说:“运用心思,专一而不分散,鬼神都会回避。

”他深思苦索大都如此。

婺、睦二州的文人墨士都纷纷跟着他游学。

到了元甲午年间,谢翱离开当地来到杭州西湖居住,前朝的遗老还有很多活着的,他们都诧异自己与谢翱相见恨晚。

第二年乙未年间,谢翱因为肺病发作而死,时年四十七岁。

在他快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妻子说:“我远离家乡千里,所交的朋友唯有韶卿、子善最亲近,无异于亲兄弟,小心收拾好我的文稿和尸骨托付给他们。

”韶卿即方凤,子善即吴思齐。

不久方凤等人果然来到,把谢翱安葬在严子陵台的南面,用谢翱的文稿来为他殉葬,采伐石材刻上“粤谢翱墓”的字样。

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春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3分)
 
 
(2)结合全诗赏析“却疑”二字的表达效果。

(4分)
 
【答案解析】
 
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⑴桑之未落,。

,无食桑葚。

(《诗经·氓》)
⑵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诗经·氓》)
⑶,。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⑷榆柳荫后檐,。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答案解析】⑴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⑵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⑷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事实与解释
李德顺
①给你一种似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打着科学或哲学的旗号,加以似是而非的解释,借以诱人上当受骗,这正是众多骗术的常见伎俩。

我们要想识而破之,不入其圈套,就要保持头脑清醒,特别要学习一点鉴别“事实”和“解释”的本领。

②首先,应当注意“事实”究竟是什么?这里大有讲究。

比如魔术师在台上,可以当着大家的面把一个人分成几段,移来移去。

然而这里的事实是什么?是一个活人真的被肢解了吗?当然不是。

成功的魔术所造成的事实,仅仅是“使观众产生了‘一个人被肢解了’的视觉心理印象”这个事实,并不是真正杀人并使他复活那个事实。

“心理事实”也是事实,但“此事实非彼事实”,不可混淆。

③相反,假如有人用魔术师同样的办法,却宣布说:”我有神通,能够把一个人肢解,然后再让他复原。

”那么这人一定是个骗子。

因为他标榜的是虚幻和假象,不是事实。

然而,许多受骗者却分不清这里的两种事实,从而导致真假不辨。

比如,有人通过某种表演,宣称
“把水变成了油”,你不去考察水分子是否变成了油分子,只看有燃烧发生,就信以为真,那么就是没有抓住真正的事实,因为“眼见之实”并不一定是“自在之实”。

④其次,是要抓住“解释”,弄清它的根据。

解释不等于事实,一种“解释”同它所解释的那个“事实”之间,是否真的有联系?究竟有怎样的联系?解释可以有多种多样,怎见得就是你说的那个原因和道理?等等,这里同样大有讲究。

因为事情常常是这样的:即使事实本身确凿无疑,面对一个同样的事实,人们之间也会有彼此不同的解释,在科学上有时也是如此。

既然这样,那么在各种各样可能的解释中,我何以要相信你的解释?也就是说,弄清一个解释体系同它所解释的基本事实之间是怎样联系的,非常重要。

否则“听风就是雨”,见到一点事实就轻信一套解释,就很容易落入圈套。

⑤比如,骗子们常常先给你一个看来无可否认或无法验证的“事实”,比如他那一套“在别人那里或别处如何如何有效”之类,然后向你灌输一套他编造出来的“解释”,其实不过是用以转移注意力,让人忘记从事实本身去找证据。

特别是当人们对具体的事例(“事实”)缺少足够知识,很需要解释而自己又不能解释的时候,这种手法就很容易奏效。

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受骗者虽然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在看和听,但实际上却是用人家给你的思路在思考了——也就是说,受骗者的感官还是自己的,而头脑却被换掉了。

欺诈的妙用,常在于此。

⑥与之相反,正派人的正派做法,是对自己的“解释”高度负责,决不夸大其词、随意乱说。

科学是诚实的,真正的科学家是诚实的人,
他们从不靠吹嘘,也不爱搞“炒作”,总是老老实实地用事物本身的规律和道理,用科学的知识和原理,或者用实践经验和工艺技术等来解释一切,并且总是界限明确、认真负责、留有余地。

有时即使解释得不够完善,那也主要是发展水平问题,而决不是有意欺骗。

在科学的解释中,至少对“解释与事实的联系”是认真负责的,解释的根据都是来自发展着的实践,有据可查,并且都经受过、并将继续经受严格的检验。

⑦“解释”的问题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是不应该怀疑的,就是一般说来,没有什么能够比依据科学和实践的解释更可靠。

所以,我们遇事应该首先想到科学的解释,尊重科学的解释,期待科学的解释,发展科学的解释。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诈骗的危害。

(选自2012年9月3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认真学习一点鉴别“事实”和“解释”的本领,我们就能保持头脑清醒,对骗子常用的伎俩就能识而破之。

B.魔术师在舞台上的表演,比如大变活人、肢解活人、空手穿玻璃,其实这种表演既是事实,也不是事实。

C.同一个事实的“解释”其实并不止有一种,也并不是每一种“解释’与所解释的事实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

D.真正的科学家总是用事物本身的规律和道理,用科学的知识和原理,或者用实践经验和工艺技术等来解释一切。

因而他们的解释也总是正确的。

E.遇事应该首先想到科学的解释,尊重科学的解释,期待科学的解释,发展科学的解释。

这才是我们对待“解释”的正确态度。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事实存在不同种类,彼此之间存在不同,有些骗子正是利用了这种不同而施展骗术。

B.骗子所呈现的事实如果没有问题,那他对此事实的“解释”则一定是有问题的。

C.如果掉进了骗子所设的圈套里,就会不自觉地依其预设的思路思考,极易相信其所述而上当受骗。

D.明明看到演示的是真黄金,可买到手里的却是地地道道的假黄金。

这就是“解释”环节出了问题
14.第③段中的“两种事实”指的是哪两种事实?这两种事实有何区别?(4分)
 
 
15.第⑦段为什么说“‘解释’的问题比较复杂”?请作简要说明。

(4分)
【答案解析】12.(5分)
AD(A表述绝对化,与原文文意明显不符。

D“因而他们的解释也
总是正确的”属无中生有,原文无此表述。

)
13.(3分)
D(不一定,既可能是受骗者相信了骗子的“解释”,也可能是“事实”环节就出了问题。

)
14.(4分)
两种事实指“眼见之实”(1分)和”自在之实”(1分)。

前者仅仅是一种视觉心理印象(1分),后者则是指客观存在的事实,即真正的事实(1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事实需要解释,但解释不等于事实。

一种“解释”与所对应的事实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客观上给骗子有了可乘之机,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仔细甄别。

9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6分)
世间最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最容易丧失,①。

为什么“今”最宝贵呢?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回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

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把握的就是今日。

”②?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时间,也不因为我们爱它贵它稍稍在人间留恋。

刚刚说它是“今”是“现在”,它早已风驰电掣一般,③。

【答案解析】①所以更觉得宝贵
②为什么“今”最容易丧失呢
③已成“过去”了
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10
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写两个诗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每个诗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6分)
例句:
阴云密布的时候,风儿在舞动,安慰我,阳光必将朗照。

 
黑夜笼罩的时候,星星在眨眼,告诉我,曙光必将闪耀。

 

 

【答案解析】答案示例:
寒风肆虐的时候,梅花在起舞,告诉我,春天必将睡醒。

沮丧弥漫的时候,大海在呼唤,告诉我,成功必将来临。

每句3分,其中内容1分,句式1分,修辞1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两人夜行,一人只见到处泥淖,一人则见满天星斗。

——卡尔·耶勒鲁普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立意:现实与理想;悲观与乐观;黑暗与光明并存,才是真实的生活;不能片面地看待生活;心境决定视野,眼界决定境界;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