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区域地质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田县区域地质概况
古田县区域地质概况2010年07月29日星期四下午10:59地层
一、前震旦系建瓯群变质岩
距今约9亿年。

岩性复杂,主要为深变质的眼球状黑云母二长片麻岩、透
辉绿帘矽卡岩、透辉变粒岩。

在杉洋乡至鹤塘乡呈东北向沿断裂分布,在凤都
乡的小禄一带亦有小面积出露。

二、上侏罗统火山岩
距今约1.4亿年。

有长林组(J3c)、南园组(J3n)、小溪组三组不同岩性。

长林组:主要由浅灰色、褐黄色晶屑凝灰岩、含砾岩屑凝灰岩、沉凝灰岩
组成。

在鹤塘乡的马坪和水口镇的湾口有小面积裸露,厚度大于800米。

南园组:第二、三段有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岩性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喷发、火山沉积碎屑岩系。

在境内广泛分布,大面积裸露。

小溪组:岩性主要为酸性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分布在鹤塘乡小
溪和杉洋、大甲乡的北部及小甲村的西南部。

在毗源-斌溪火山喷发带有小溪第一段裸露。

三、下白垩统石帽山群火山岩
距今约1.2亿年。

岩性为紫色火山喷发沉积岩系。

在屏南甘棠-古田火山喷发带和白溪-前圪火山喷发隆起带有小部分裸露。

主要分布在大桥、吉巷、泮洋、卓洋、鹤塘、杉洋等乡镇的局部地方。

岩性
一、火山岩类
主要为中生代晚期上侏罗-下白垩统陆相中酸性火山喷发沉积碎屑岩系。

分布境内各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4.37%,其中以上侏罗统南园组火山岩分布最广。

二、沉积岩类
主要是长林组火山沉积碎屑岩系及小溪组酸性火山沉积碎屑岩系。

分布于
平湖镇所在地和黄田镇的双坑等地,面积约占总面积5.07%。

砂页岩只分布在东部鹤塘、杉洋、大甲等乡。

约在距今1~0.9亿年,由水
流挟带的泥沙在毗源-斌溪火山喷发带北东向断裂湖盆中沉积、固结、隆起而成。

三、变质岩类
分布面积不大,主要是在火山喷发隆起带的基底,零星出露的前震旦系古
老变质岩,约占总面积0.29%。

四、燕山期侵入花岗岩类
距今约7000万年,占全县总面积22.4%,分布较广。

其岩性主要有以下7种。

花岗闪长岩:分布在东部鹤塘、杉洋等乡的中山山地。

闪长岩:分布与花岗闪长岩大致相同。

黑云母花岗岩:分布在西部中山山地。

二长花岗岩:分布在闽江沿岸。

黑云母晶洞花岗岩:分布在松吉、凤都、泮洋等乡的中山山地。

晶洞钾长花岗岩:分布在中部中山山地。

花岗斑岩:分布在东南部低山山地。

构造
境内的大地构造处在闽浙粤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中,属于华南褶皱系,历经漫长的地壳活动阶段。

明显的构造有三组,即新华夏系构造,北西向构造,东西向构造。

这些构造对境内的地质现象、地貌特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一、新华夏系构造
新华夏系为境内主体构造,主要由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带、火山喷发隆起带和火山喷发带组成。

县境内的石塔、土满、天湖三大山脉的延伸均循这一构造线方向或次一级构造线方向,并影响河流的分布与流向。

旧镇-黄田火山喷发隆起带:大致呈北北东向延伸,其地层组成主要为南园组第三段。

在凤都乡银山头村附近零星出露前震旦系基底古老变质岩,全县最高峰石塔山位于本带北部。

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强烈,与火山岩形成西部的中山山地。

屏南甘棠-古田火山喷发带:该带分布在县中部,其地层组成主要有南园组第三段,并有第二段和石帽山群下段火山岩系。

屏南岭下-古田凤都断裂带和黛溪-七茶洋断裂带在本带北部表现明显,并伴有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形成中部低山丘陵地貌。

白溪-前圪火山喷发隆起带:呈北东向延伸,有数条东西向次级扭性断裂与其组成"入"型构造,西以吉巷至泮洋一线为界,东至大甲。

地层有古老变质岩基底上盖南园组、小溪组、石帽山群等火山岩系,岩性较复杂,该带内发育着白溪-前圪断裂带,伴随着燕山期花岗岩侵入,隆起带形成北部和中部的中山山地。

毗源-斌溪火山喷发带:位于县东部,呈北东向延伸,西与白溪-前圪火山喷发隆起带相邻,其东延伸出境外,地层主要为小溪组第一段,其内发育毗源-斌溪断裂带,伴随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形成东部低山地带。

二、北西向构造
主要在县境东部、北部表现较明显。

从单一断层看,规模小、延伸短且零散。

从总体上看,则是由一系列断层组成的一条延伸较远的断裂带,境内的一些山脉、河流也循此方向展布。

三、东西向构造
主要表现为县东部呈东西向的断裂带,西起卓洋,向东延伸出境外至宁德以东三都赤壁一线,该断裂带也影响境内地貌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