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解读下的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解读下的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报告
201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除前言外,还有10章内容,紧紧围绕“怎样保护”“传承什么”“如何利用”等主题展开,明确要求“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要求大运河沿线城市加快制订出台本地区的实施规划。

在此背景下,大运河沿线城市纷纷出台相关规划文件,实施具体办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

由于大运河在行政区域上跨越8省(市)35市,时空跨度较大,所以本文仅以大运河聊城段为例,基于对《纲要》的解读,分析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怎样保护”“传承什么”“如何利用”等问题进行再思考,进而为更好地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提供参考。

一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
为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聊城市严格执行《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印发了《聊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化整改方案(2019-2021年)》,确定了六项重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摸清资源家底,树立正确保护理念
聊城段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部分之一,其流经的区域包括阳谷县、东昌府区及临清市,现沿岸保留着十余处水利工程设施及其他重要文化遗存。

据《大运河遗产山东聊城段保护规划》统计,该段物质文化遗产总计45项,包括6段河道、24处航运工程设施、3处古代运河设施和管理机构遗存、7处与运河遗产相关的古建筑、3处运河城镇、1处古遗址、1处运河生态与景观环境。

其中,鳌头矶、临清运河钞关2处遗产点/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纲要》中,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有三种解读,即“遗存承载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
化”“历史凝练的文化”,这些都属于大运河文化遗产,被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

聊城市结合《纲要》的新要求、新标准,落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化整改方案,通过运河沿线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重新落实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做到细化分类,摸清资源家底(见表1、表2)。

|Excel下载
表1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物质文化遗产统计
|Excel下载
表2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
在此基础上,聊城市落实《纲要》的总体要求,明确规定要坚持保护治理优先的原则,做到“科学规划,突出保护”,进一步整合运河沿线城镇的文化遗产资源,切实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结合河湖水系、乡村资源、现代农业等各类元素,打造聊城段特色运河文化体验带,即“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其具体表现在“通、联、灵、秀”四个方面。

“通”,即开挖淤塞河道,修建沿线道路,实现聊城境内运河沿线城镇全部通水、通航、通路;“联”,即按照“河为线,资源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将聊城境内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风貌关联起来,形成新线路、新景区;“灵”,即挖掘运河所承载的文化,突出具有聊城运河特色的沿线人文特征,包括漕运、水利、船舶、商事等文化,实现自然、人文的交互融合;“秀”,即重视生态保护,搞好运河沿线的绿化美化,打造聊城段的“百里画廊”。

同时,聊城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制定《大运河遗产山东聊城段保护规划》《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发展及水生态体系规划》《聊城市全域水城总体规划》等,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和调研,取得系列珍贵资料,建立了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数据库,出版了《聊城文化遗产大观》《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地域文化探论》《聊城旅游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等普及类图书20余种。

此外,聊城市还对大运河聊城段沿线2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维修和环境整治,保护了大批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省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开展了运河文化遗产活态展示及体验活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大运河聊城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实现多点联动,促进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
《纲要》提出,要以“点线面”的思路(“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建构一条“整体性”“重塑性”“凸显性”“合力性”的空间格局框架。

鼓励和引导大运河沿线地区立足本地区文化特色,进行区域产业定位;鼓励和推进大运河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计
算机、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深度融合,培养新型文化业态;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构建“慢游运河”娱乐体系;鼓励和发展徒步、健走、马拉松、骑行、自驾车、龙舟竞渡等体育休闲产业以及运河沿线村镇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实现运河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

2019年,聊城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开展了一系列措施,重塑市区运河段整体形象,树立“新型”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多点联动,促进了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形成了聊城区域发展新模式。

(1)实现了多点联动。

聊城市认真学习贯彻《纲要》指示精神,以“点线面”的思路,打造“两城七镇百村一体、运河遗产串珠成链”的格局,实现“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

聊城以境内97.5公里的运河为纽带,以中心城区、临清市区与戴湾镇等七个城镇及100多个村庄为主要节点,将其境内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风貌、生态休闲场所、温泉养生场所有效整合,围绕齐鲁文化高地,聚点成线、连线成面,从城市到乡镇,从乡镇到村落,形成支点城市和特色乡镇功能分明、辐射联动的发展格局。

同时,聊城市政府与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合作,多次举办“运河学论坛”“中国运河研究论坛”等研讨会,数量达20余次,实现了多点联动,共同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

2019年9月,茌平撤县设区,聊城的城市发展空间从“运河畔”走向“黄河边”,从“东昌府时代”迈向“聊茌东时代”。

面对新形势,聊城市打破“点”局面,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的联动方式,组织编制了《聊茌东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

这个规划构建了一个“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的框架,即“一心、一带、两轴、三组团”。

具体而言,整个发展战略规划以聊茌东都市区主核为“一心”,呈放射状往外扩开,然后借助“一带”(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带)的东风,以斗虎屯镇、梁水镇、古城区等市内重要城镇为节点,联结聊城段内的重要运河城镇(向北对接临清,向南对接阳谷七级、张秋等),共同打造聊茌东都市区范围内的特色运河文化旅游带,发展东西两条走向的城镇产业发展“轴”(济聊邯城镇产业发展轴和济聊郑城镇产业发展轴),形成“三组团”,即聊城中心城区、茌平中心城区和东阿中心城区。

(2)促进了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

聊城市贯彻《纲要》要求,在区域产业定位、新型文化业态、“慢游运河”娱乐体系、多形态发展模式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实现区域各元素融合协调发展。

2019年,聊城市以本区域运河段发展现状为根本,基于国家印发的有关京杭大运河文化带规划的解读,对市内运河流域内的水资源、水利设施利用现状,以及聊城段运河沿线城镇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市场及旅游需求进行评估分析,重新确定大运河聊城段的总体定位、旅游品牌和发展愿景。

2019年8月,聊城市举行“中国运河名城(聊城)自行车公开赛暨聊城市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山地自行车越野比赛”;9月,举行“聊
文化、悦旅‘城’”聊城文化和旅游融媒体采风活动,以东昌府区、临清市、莘县、阳谷县、东阿县、茌平区等县市区为特色景点采风点,展示聊城的各类文化,如以山陕会馆为点的运河文化、以孔繁森纪念馆为点的红色文化、以景阳冈为点的水浒文化、以东阿阿胶为点的养生文化等,深入了解近年来聊城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亮点与变化;10月,举行“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第五届运河论坛”,确定了东昌书院、鱼山文旅、蓝城·十里风荷小镇、发干古城旅游小镇等16个文旅项目,借“运河古都”这一城市品牌的东风,将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同时,以“保、创、承、扬”的保护开发理念,发展运河沿线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强调城、镇、村之间协作,促进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三度”融合(高度融合、广度融合、深度融合),形成体验+文化+有机+主题化的新型区域发展模式。

(三)衔接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世界亮点工程
党的十九大明确做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部署。

《纲要》更是提出“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大运河文化带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推进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2019年,聊城市按照《纲要》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评估定位,打造“世界的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国际自行车赛基地”“中国的运河——国家步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山东的运河——聊城运河经济带、乡村旅游综合体”。

同时,聊城市以《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发展及水生态体系规划》为本,做好与国家、省相关规划的相互衔接,将各级规划有机结合,把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全域水城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工程有机结合,共同打造既可以宣传聊城形象,又可以展现中华文明的大运河文化带。

二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019年,聊城市贯彻落实《纲要》要求,在资源整合、保护理念、空间规划以及衔接重大国家战略等方面,对运河区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足。

首先,遗产保护压力较大。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空压力”;另一方面是“参与度压力”。

具体而言,“时空压力”指的是大运河时空跨度大,文化遗产类型多样,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遗产资源叠加交错,保护要求较为复杂,碎片化保护现象突出。

例如,阳谷县境内的运河古镇——阿城镇按照《纲要》《大运河遗产山东聊城段保护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文化遗产资源,以保护治理优先为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一区一带”运河文化旅游带规划,即以陶城铺灌区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区和以古运河为中心的运河文
化旅游带。

以古运河为中心的运河文化旅游带所包含的四大运司会馆、上闸、下闸、盐运司、海会寺、公祠等文化遗产,被“同质化”“碎片化”保护,其中康乾时期建设的四大运司会馆,现仅存运司会馆、於陵会馆2座,现存的运河上闸、下闸,其闸板等部分建筑构件也已遗失。

“参与度压力”指的是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轻视社会群体的权益,缺乏对遗产与民众关系的认知,导致沿线社区居民参与度低下。

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一条通报,指出部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发展经济而大肆破坏文化。

聊城市因对大运河沿线古楼“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大搞房地产”而被批评。

自2009年起,聊城市启动古城重建工作,将古城原居民迁至他处,在古城周边新建民居,让运河沿线社区居民脱离运河而存在。

这种“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大搞房地产”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大运河沿线的原始建筑,而且使风俗习惯随之变化甚至消失。

这种现象说明聊城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等方面的认知不成熟。

其次,内涵认识模糊,传承利用不够。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9)》中提到,对大运河文化带认识不清,可能会导致两种倾向,一是隔靴搔痒地解读并“打造”运河文化,二是将运河的保护和运河文化带建设看成搞旅游开发。

对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而言,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

《纲要》对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有三种解读,即“遗存承载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化”“历史凝练的文化”。

聊城市在《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发展及水生态体系规划》中,虽然将这“三种”文化区别列出,但是仍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看成搞旅游开发,将“文化遗产”等同于“旅游资源”;并且在此过程中“活态”利用质量不高,还是多停留在观光游层面上,体验游产品开发不足;同时,在保护和利用方面,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显传承力度不足,利用质量不高。

聊城市虽然鼓励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文学、歌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运河题材创作,成立了木版年画、剪纸、葫芦雕刻、戏曲文化、东昌毛笔等聊城运河非遗展示中心,建造了“国字号”的运河文化专题博物馆;但是,其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较为单一,大运河聊城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

在运河旅游产品选择方面,游客大部分偏向于物质文化遗产,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最后,合作机制有待加强。

2019年,聊城市政协委员建议制定《聊城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建议市政府尽快组织文化、旅游、文物、水利、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以及运河沿线各县(市、区)、乡镇、村等参与该办法的制定。

可见,聊城市有关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涉及众多行业部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指导意见。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热潮下,这种“顶层规划不明确,保护指导原则模糊”的现象很常见。

很多地方政府试图以大运河为载体,整合大运河文化遗产,规划建设集大运河、古
镇、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娱乐、休闲等文化产业于一体的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进行“同质化”发展。

2019年,聊城市聘请专家学者举行“大运河文化遗产”专题讲座、公益研讨,利用新媒体发布运河保护、传承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群众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知。

但是,由于缺乏跨区域、专业性协调合作的有效平台,很难形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合力。

因此,如何打造有效平台,形成多方合作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的机制,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再思考
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

这一工程不仅涉及众多行业部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

聊城市虽然在资源整合、空间规划制定以及衔接重大国家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遗产保护压力较大、内涵认识模糊、传承利用不够、合作机制有待加强等不足。

下面,基于对《纲要》的解读,分析聊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怎样保护”“传承什么”“如何利用”等方面进行再思考。

(一)理解遗产内涵,细化保护对象
《纲要》第三章对于如何深入挖掘、丰富文化内涵,是这样回答的:“多层次、全方位、不间断地深化对大运河文化内涵的认知,是我们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实践过程中,不能仅将文化遗产粗略地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要从多层次、全方位的角度去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内涵,细化保护对象,既要保护大运河沿线的运河文物遗存、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以及其他关联遗产,又要传承大运河沿线的手工技艺、工程技术、戏曲文艺、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餐饮习惯、礼仪规制等,还要古为今用,不间断地深化对运河文化遗产内涵的认知,结合时代精神强化对大运河内涵的挖掘,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与时俱进,继承创新。

因此,聊城市要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实践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摸清资源家底,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然后根据《纲要》对“文化内涵”的解读,结合本市的文化遗产实存情况,进行细化分类,进一步挖掘、展示、寻找这些文化遗产彼此之间的关联,实现各类遗产的完整性保护和利用。

最后,讲好运河故事、中国故事,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落实到聊城市现代化建设中。

(二)加强顶层设计,合理有效利用
“理解遗产内涵,细化保护对象”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前提和基
础,“加强顶层设计,合理有效利用”是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如上文所述,聊城市针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管理的法律和规范尚不健全,而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指导意见。

所以,聊城市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完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相关条例及其他详细的法律法规。

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大运河保护与聊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农业、林业、水利、文化、体育、工业等产业的关系,为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发展依据。

当然,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还需要出台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阳谷县、东昌府区、临清市等运河沿线城市境内的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和认定,完善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分级分类名录和档案,不断跟进、更新名录,对其进行动态调整;拆除运河沿线的违规建筑物,禁止“古城事件”等类似项目建设,消除聊城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利影响;完善聊城境内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设施,建设统一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标识系统;加强与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阳谷县、东昌府区、临清市等沿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作,并以专著、专利等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以政府为主导,与当地优秀的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进一步扩大传承人群,提高传承实践能力。

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导向,认真学习贯彻“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精神,立足聊城文化遗产实存状况,深入挖掘京杭运河聊城段的文化遗产及其内涵,支持阳谷县、东昌府区、临清市等集中地区推进非遗与特色小镇的发展,共建大运河文化带。

(三)强化新媒体建设,提高品牌效应
大运河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更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要想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利用文化遗产,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需要多方合力,其中新媒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如何强化新媒体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中的作用,是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强化新媒体的作用,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大运河“互联网+”的文化遗产建设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大运河的宣传作用。

要发挥大运河“互联网+”的文化遗产建设作用,就要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来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建设。

例如,打破传统的数据处理模式,利用数字化方式处理调研所得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原始数据,随后进行数据处理、生产、整合,最后建设并完善各类大运河专题数据库;建设运河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及管理服务平台,更新传统的管理模式,有效利用大数据解决运河文化遗产相关难题,并监测、预警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状
况,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孪生技术”、3D模拟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等数字化信息技术,模拟运河场景,有效保护濒危的运河文化遗产,强化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性”传承,实现运河文化遗产利用的可持续性和数字化发展。

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作用,主要依靠大运河传播载体及其内容的继承创新。

首先,要继承传统媒体的优良传统,利用报纸、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运河沿线社区居民的认知度;其次,要改革创新媒介载体,开发大运河聊城段自己的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百度号、新浪微博,通过这些平台发布消息、及时更新消息,增加受众群体数量,提高受众群体的认知度,同时加强与人民网、大众网等媒体的联系,通过宣传大运河文化遗产,打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提高中国大运河的文化影响力;最后,宣传内容要与时俱进,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结合受众需求,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与大运河文化遗产相结合,更好地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