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加强带替代收缩后浇带“无缝”施工关键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工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 建筑技术开发Buil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第47卷第22期
2020年11月
膨胀加强带替代收缩后浇带“无缝”施工关键技术
唐国生,刘小龙,王旭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长沙410013)
[摘要]这些年,建筑规模越发扩大,工程结构越发复杂,大部分现浇结构的尺寸比较大,需要设置施工后浇带来处理混凝土收缩开裂问题。
后浇带贯穿于整体结构,影响施工的顺利推进,且要用模板支撑,处理工艺繁复。
此外,后浇带防水处理、钢筋保护、凿毛清理等工作都会十分麻烦,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埋下渗漏隐患。
后浇带混凝土和先浇混凝土结合薄弱,会影响结构整体性。
基于此,首先概述膨胀加强带施工特点、适用范围、工艺原理,其次分析膨胀加强带替代收缩后浇带的根据,最后说明膨胀加强带代替收缩后浇带进行无缝施工的关键技术,给相关工作者以参考。
[关键词]膨胀加强带;收缩后浇带;无缝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5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523X(2020)22-0068-03
Key Technology for"Seamless'*Construction of Expansion
Reinforced Belt Instead of Shrinkage
Tang Guo-sheng,Liu Xiao-long,Wang Xu
[Abstract]Over the years,the scale of buildings has expanded and the engineering structures have become more complex.Most of the cast-in-situ structures are relatively large in size.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post-construction pouring to deal with the shrinkage and cracking of concrete.The expansive concrete can be constructed to extend the construction period.The post-casting belt runs through the whole structure,and it hindered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and it needs to be supported by the fbnnwork,and the treatment process is complicated.In addition,the post-pouring belt waterproofing treatment,steel bar protection,chisel cleaning, etc,will be very troublesome.Once improperly handled,it may bury hidden dangers of leakage.The weak combination of postcast concrete and pre-cast concrete will affect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first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application scope,and process principles of the expansion reinforcement belt,and then analyzes the basis for the expansion reinforcement belt to replace the shrinkage post-casting belt Finally,the key to the"seamless"construction of the expansion reinforcement belt instead of the shrinkage post-casting belt technology,for the reference of relevant workers.
[Keywords]expansion reinforcement belt;shrinkage post-pouring belt;seamless construction
当下,一些大型的建筑为避免发生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而收缩开裂的状况,通常都会采取收缩后浇带设置手段。
但是,因为新旧混凝土两者结合的效果性能一般,混凝土干缩影响下,其裂缝一般是贯穿性的,不仅会渗漏,还会对工程防护封闭性造成影响。
所以,根据相关施工经验,采取膨胀加强带替代收缩后浇带,从而抵消温度变化收缩产生的应力,达成无缝施工,混凝土结构能够自防水,密闭性好。
1膨胀加强带概念
1.1施工特点
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主要遵循“抗放结合,以抗为主”这一原则来展开无缝施工,膨胀加强带则是后浇带被膨胀加强带所取代,来完成混凝土连续浇筑工作。
在高铝熟料的基础上,把膨胀源混凝土膨胀剂和混凝土进行混合,使其膨胀变为预应力,如此,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应力便会被该压力所抵消,避免裂缝出现,或者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做好预防渗透裂缝工作,符合工程规范[1I o
1.2适用范畴
一般来说,只有收缩后浇带施工适用于膨胀加强带工法,而沉降性质的或沉降后浇带则不可应用。
该工法想要消减收缩应力,只能于短间距范围发挥作用,且较显著。
依照一些理论来计算,有效的收缩应力消减间距为30~60m。
为简化工艺,通常将膨胀加强带设置在收缩后浇带位置,结合经验,侧墙或底板厚度变异位置,加强带要偏移,且加强带侧墙设置需和底板加强带在同一处位置。
1.3工艺原理
超长混凝土结构中,膨胀加强带的设置不单能够有效解
收稿日期:2020-06-04
作者简介:唐国生(1984—),男,广西灌阳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施工。
决温度变化及混凝土收缩等因素影响房屋结构安全,还有着许多优点,如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周期短;材料用量不多、易控制工程造价、经济性好;能保证结构整体性,有助于结构抗震。
从工艺原理来说,因为普通混凝土会出现收缩开裂的状况,结构设计通常是通过临时性收缩变形缝来释放收缩应力,后续再将较大膨胀量的混凝土回填入缝。
膨胀加强带的工艺原理是在掺加适量膨胀剂到带内混凝土中,借由水泥水化产物和膨胀剂之间的化学反应,来让混凝土适量膨胀,在钢筋与临位混凝土的约束下,于钢筋混凝土内产生预压应力,从而让结构的收缩拉伸力获取适宜补偿,从而预防混凝土结构开裂裂缝。
一般在混凝土收缩应力最大的地方会设施加强带,如房屋长度方向中间。
对于超过普通混凝土伸缩缝设置距离,其长度太长,且要求连续无缝施工的这一类混凝土结构,可在适合位置设置多条膨胀加强带。
相关的工程实践都显示出,膨胀加强带的应用,能够保证连续施工超长混凝土结构不裂缝,避免分峰处理繁复工作,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2]»
2膨胀加强带替代收缩后浇带的根据
混凝土凝结变硬时,其会发生收缩,温度改变会引起热胀冷缩,其变化如果被限制,工程内部就会出现收缩应力、温度应力。
这两类应力大于混凝土自身的耐拉强度,由此发生反应,导致其裂开,出现收缩导致的裂缝和温度导致的裂缝。
通常,超长混凝土结构内,温度收缩裂缝最常见,其是2种应力的共同作用。
而控制温度收缩裂缝的方法一般有2种,一种是设置伸缩缝,另一种是设置后浇带。
这里主要介绍设置后浇带。
后浇带是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在施工期间保留下来的临时性带形缝,能发挥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效用。
根据工程所需,在保持一定时间后,使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一连续整体结构。
对于超长结构,为了消除其影响,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不
•68•
建筑技术开发Buil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施工技术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第47卷第22期
2020年11月
设置伸缩缝的时候,为了预防结构开裂而设置临时性带形缝。
这一防止混凝土收缩开裂和因为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缝,便是“收缩后浇带”[3]o但是,设置后浇带虽然能预防结构裂缝的出现,但其也有着许多负面影响因素。
后浇带的设置会给工程施工带来阻碍,该处模板和支撑不能及时地进行拆除,工期被延长。
因为长时间不能封闭,容易落入碎渣垃圾,清理起来困难。
另外,因为后浇带两侧在浇筑混凝土前,所以侧边的凿毛十分不易。
且底板和垫层混凝土及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长,间隔达40-60d,由此新老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得不到保障,后浇带连接处容易出现裂缝,埋下渗漏的隐患。
钢筋混凝土结构变化复杂,因而,把后浇带取消后,超长缝混凝土结构在施工的时候,要进行合适的调整,不能依照原模式来进行,不可去除沉降缝,也不能去除有沉降性质的后浇带。
膨胀加强带的原理为其能够对温差收缩应力集中区域进行补偿,依靠一定的膨胀应力。
因而,以其代替后浇带是有根据的。
膨胀加强带间距一般控制为40〜60m,可连续浇筑超长结构达100〜200m。
根据这一依据来用膨胀加强带替代收缩后浇带,既能实现无缝施工,又不影响工期。
3膨胀加强带代替收缩后浇带进行“无缝”施工的关键技术
3.1膨胀加强带的做法
膨胀加强带的做法是在其两侧设置1层软钢丝网片当作隔离带,并用钢筋焊于板顶和板底水平钢筋上予以加固,筏板上下均应留出不小于2.5cm的混凝土保护层,钢丝网、上下水平钢筋、竖向加固筋及水平加强筋必须绑扎或者焊接牢固,不能松动,以防止浇筑混凝土时被冲开,导致2种混凝土混合,从而影响膨胀加强带的效果(图1)。
3.2膨胀加强带施工关键技术要点
3.2.1测量放线
依照之前设计的收缩后浇带位置来对膨胀加强带的位置进行定位,二次核实后以弹线作为标记。
3.2.2钢筋安装
依照要求,绑扎膨胀加强带需干净,依照先行设计规范来对配筋率进行取值,配筋科学增强,配筋方式合理优化,以使混凝土膨胀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每侧伸入相邻板带50〃。
3.2.3挂钢丝网分隔
膨胀加强带的两侧,先竖短钢筋,与主钢筋绑住后充分固定,再将密孔钢丝网片挂在短钢筋上,钢丝网片需要绷紧,网片间接口和下口需进行封闭,碰到底板纵筋时,需剪口,并于保护层固定住钢筋,上口采用“梳子模板”或是别的手段来妥善处置。
3,2.4混凝土浇筑
在进场前,需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塌落度和离析情况进行查验,假如未符合要求,要退回二次处理。
膨胀加强带混凝土先进行浇筑,推进过程中,分层浇筑,连续实施,等待其加强带浇筑完为止,再于两侧开展混凝土大面积浇筑,斜面分层进行。
浇筑过程中,混凝土落下距离需进行控制,设置振动器最少两道,设置卸料口一道,混凝土坡角处也需设置,从而确保混凝土每层都振捣得十分紧实严密。
加强带浇筑工作中,振动棒插入间隔离钢丝网要大于30m,避免过振或是漏振。
浇筑完上层后,下层5~10cm插入振捣,振捣15-30s, 振点的距离要控制在50cni内,把握快插慢拔频率。
初凝之前,使用刮杠刮平,使其符合指定标高。
如果表面积存较多水泥浆,可以掺入混凝土配比混合料,为干砂与水泥混合而成,达到水灰比降低的目的,规避裂缝的出现,且于终凝之前,在混凝土表面进行3次抹压,消除裂缝⑷。
3.2.5混凝土测温
在硬化开始的时候,需要排除混凝土温度影响,如干燥、低温或者温度剧烈变化等情况,对混凝土内外的温差进行检测,从而做好养护工作,控制其温差在25°C内,确保温度不会出现剧烈的改变。
3.2.6混凝土养护
在1〜7d,混凝土容易收缩变形,混凝土浇筑完毕以后,对于暴露在环境中的混凝土表面,需立刻开展养护工作,养护时间不能少于14d。
各水平构件常温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可以用塑料膜来盖住,或是洒水,或是铺浇湿的麻袋等。
混凝土底板可采取蓄水的方法来进行养护。
浇筑完墙体后,将淋水管安装在顶部,到达脱模强度之后,松动对拉螺栓,使墙体外侧与模板间空出缝隙2〜3imn,使水可以淋入缝隙中。
冬季施工中,构件拆模时间不可小于7d,表面不可直接洒水,只能以塑料膜来保持湿润,再以棉被覆盖,以此来保持温度。
3.3施工注意要点
3.3.1材料选择,混凝土拌制
石子选择5〜31.5mm,连续级配,含泥量小于1.0%;砂选择中砂,含泥量小于2.0%;水泥选择P O32.5R;膨胀剂使用UEA抗裂膨胀剂。
上面选择使用的材料都需要严格复试。
拌制的时候,在筏板混凝土内掺加一定比例缓凝剂,保证初凝时间大于6h,并掺加一定比例的高效减水泵送剂,配比在审核通过后,完全依照适配报告来执行。
3.3.2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各施工阶段中,非后浇膨胀加强带混凝土提前浇筑,同一施工段内不留施工缝。
为保证加强带2m宽度,预防非加强带混凝土掺入其中,还应在膨胀加强带两边根据要求设置隔离带。
膨胀加强带在各施工段普通膨胀混凝土完工养护的14d 进行。
浇筑膨胀带混凝土前,先将垃圾清除干净,进行钢筋和松动混凝土清理,对先浇筑的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用水冲洗干净,使其充分湿润,再在混凝土表面上涂刷素水泥净浆,用掺入抗裂膨胀剂的混凝土浇筑[5]o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应用膨胀加强带替代收缩后浇带“无缝”施工技术之后,能够有效解决以往混凝土裂缝和收缩混凝土结构应力控制问题,既不耽误工程进度又方便,还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模板脚手架的使用量,节约工程成本,不会出现贯穿性裂缝,埋下渗漏的隐患,有利于推动建筑施工向着更安全、更高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龙.膨胀加强带替代收缩后浇带“无缝”施工关键技术[J].建筑,
2020(6):78-80.
[2]林美惠.膨胀加强带在地下室结构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9(6):
4X&
[3]王春阳.膨胀加强带代替伸缩后浇带的施工方法[J],建筑技术,2019,
50(7):878-880.
[4]丁亚飞.连续式膨胀加强带代替伸缩后浇带施工工艺[J],绿色科技,
2019(10):218-219,222.
[5]张良辰,夏国光.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组合应用技术[J],水运工程,
2019(S1):115-119.
・69
・。